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年擺在華為面前可以選擇的芯片,不僅有高通骁龍,同時還有聯發科MTK、英特爾、三星獵戶座,英偉達Tegra,以及德州儀器,華為偏偏選擇了一個最難,最燒錢的道路:自研芯片。
稍微了解半導體行業的用戶都很清楚,半導體非常燒錢,再加之國内的半導體技術确實還不夠完善,華為海思計劃自研芯片的時候,競争對手與用戶群體都并不看好。
2009年,華為首次面向公開市場推出處理器K3,與展訊、聯發科一同競争山寨市場芯片。華為手機自身産品并沒有使用,主要是因為K3自身很不成熟,也不适應當時的銷售策略,更無法直接與展訊、聯發科競争山寨市場。
幾乎同一時間,蘋果A4處理器大獲成功,CPU的優化程度很高,加大了二級緩存以提高性能。估計華為也是受到了A4處理器的啟發,在K3失敗的兩年之後再次推出K3V2。同時,這也是第一次用在華為自家手機上,型号包括大家熟悉的華為Mate 1、P6、D2、以及P2機型。
K3V2處理器,推出的時間是2012年。那會已經展開了多核心競争,已經從最初的單核、雙核,面向四核處理器時代。K3V2抓住了機會,搶先推出四核處理器,是當時市面上第二課四核處理器,華為海思真正讓大家所熟知起來。
我們再回頭看看K3V2的構架與處理器情況。K3V2采用了四核Cortex-A9架構,主頻分為1.2GHz和1.5GHz,低頻小核功耗低,高頻大核性能,性能可謂是非常極緻了。隻不過,其工藝是台積電40nm,功耗較高、同時兼容性很差,很多熱門手遊均不兼容。
K3V2,以當時的表現來看,其實并不算是很成功的産品。工藝較落後,GPU兼容性差,也是很多機主反映的問題了。但是,華為将它直接應用在自家多款旗艦之中,為後續的優化與改良提供了更多參考,實屬一次非常膽大的嘗試了。
不過基帶方面,華為研發出首款TD-LTE基帶芯片——巴龍700,甚至在部分參數上超越了高通,成為最優秀的手機基帶芯片之一,也為華為基帶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如今,我們再看看華為最新發布的旗艦處理器——麒麟990,不僅采用領先的7nm FF EUV 紫外線光刻技術,還是最強的AI芯片,甚至能帶來最強拍照等諸多方面的體驗提升。
麒麟990不僅是業内最小的5G手機芯片方案,且首次将5G Modem集成到SoC芯片中,相較于外挂的方案,麒麟5G SoC,是真正一步到位的成熟5G芯片的解決方案。
成功的路上總是充滿未知與磕盼,以2020年的眼光來看,我們已經真正意識到自研芯片的重要意義了。總之,萬事開頭難,故事就講到這裡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