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最有文化底蘊的山?來源:金陵晚報談到南京的山地名,首先要說明的是,其實按照地理學概念,南京隻有一些海拔在300米以上的低山,如鐘山、老山、橫山等;有不少“山”,隻是海拔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如覆舟山(今九華山)、清涼山、獅子山、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将軍山、湯山、牛首山等;還有一些“山”,便是高度不大、頂部平緩、呈現條狀的崗地,如雨花台、梅花山、鼓樓崗、五台山、冶山等,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江蘇最有文化底蘊的山?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金陵晚報
談到南京的山地名,首先要說明的是,其實按照地理學概念,南京隻有一些海拔在300米以上的低山,如鐘山、老山、橫山等;有不少“山”,隻是海拔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如覆舟山(今九華山)、清涼山、獅子山、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将軍山、湯山、牛首山等;還有一些“山”,便是高度不大、頂部平緩、呈現條狀的崗地,如雨花台、梅花山、鼓樓崗、五台山、冶山等。
南京的山,如此之多,幾乎要占了全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還是先從領頭的鐘山等名山說起吧。
鐘山龍盤 南京的象征
鐘山,猶似龍盤,成為南京的象征。有三個高峰,東西向列如筆架,主峰北高峰居中,最高峰海拔448.9米,為南京市最高峰;第二峰居東,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為天堡山。鐘山,古稱金陵山,因2300多年前楚威王在石頭山(即今清涼山)築金陵邑城而得名。漢代稱鐘山,因古時“風水先生”稱此山為龍脈,王氣所“鐘”之處,即王氣集中積聚的地方,故名鐘山。三國東吳孫權為避曾祖孫鐘之名諱,因東漢末年秣陵縣尉蔣子文追逐盜賊,戰死于此山,後又葬于此山,老百姓傳說他死後成神,在此建蔣王廟,遂改名為蔣山。東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南下時,望見此山紫氣氤氲,就稱之紫金山,還有簡稱“金山”的。以科學眼光視之,鐘山多紫紅色的砂頁岩,含雲母礦物,經陽光照射,便有紫金色光芒; 亦有人認為山上曾栽種紫金楠木,故稱紫金山。到了南朝,因鐘山地處南京東北,曾名“北山”。明初,朱元璋建孝陵于此,一度稱之為神烈山。南京人最喜歡叫的名稱還是鐘山和紫金山,似乎認為鐘山是它的學名,而紫金山則是它的俗名,含有親切意味的小名。
關于紫金山名字的來曆,有兩個版本的傳說,都和紫茄子有關。其中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南京東郊這座大山原來沒有名字,山上紫霧騰騰,山腳下住着菜農金老三老漢,他種的紫茄子特别有名。哪知一天夜裡陡然一場大風雨竟把他的紫茄子全都打蔫了,隻剩下一隻烏黑發紫的小茄子在枯莖上晃蕩。這隻小茄子突然說起話來,告訴金老漢,昨晚風雨是山神派風婆去教訓黑心的财主的,誤毀了紫茄子。它是開山門的鑰匙。今夜用它去開山門,山神賠老漢的損失。夜裡,老漢用小茄子敲開了山門,看見裡面全是金銀财寶。山神随他拿,他隻取走兩筐紫茄子。回家後,遭到老太婆的責罵,怪他未拿值錢的東西。第二天夜裡,老漢又去找山神拿了隻金元寶。回家後,老太婆仍然嫌他拿得太少。幾天後,老太婆自己偷偷地拿小茄子敲開山門走了進去。貪心的老太婆乘上金馬車,隻顧裝滿金元寶,卻丢了山門鑰匙小茄子,被關在山裡,再也出不來。人們因為山肚裡金銀多,山頂上紫霧大,便叫它紫金山。
紫金山因為是龍脈,它的支脈西延至太平門外,就叫做“龍脖子”;再西伸至太平門内,隐然隆起,如圓釜,名叫龍廣山,古稱龍尾坡,今稱富貴山。進城再西,叫九華山。九華山,因為山形猶如倒置的木船,初名覆舟山,美稱龍舟山,亦名龍山。南朝劉宋元嘉年間,因北側湖中發現黑龍,湖名改稱“玄武”,山亦随之而稱玄武山。因玄武湖曾名真武湖,此山也曾名真武山。後因山之南麓建有小九華寺,遂名小九華山,簡稱九華山。山上,今有玄奘寺、三藏塔。
九華山再西為雞籠山,亦因山側之玄武湖曾經有黑龍出現,也叫過龍山。之所以叫雞籠山,是因為山勢渾圓,形如雞籠。南朝齊武帝經常到鐘山去射野雞,每次清晨途經此處,就聽到雞叫的聲音,這一帶土壩所在又叫雞鳴埭。明朝初年,山上設欽天監觀象台,稱山為欽天山。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選中雞籠山麓,建造國子監,又嫌雞籠山名不好,便改名雞鳴,激勵國子監監生“晨興勤苦”。清朝初年,在山上重建北極閣,老百姓幹脆就叫此山為北極閣了。山頂有氣象台,東麓有雞鳴寺。
石城虎踞 南京城西的山
南京城西面最有代表性的山,當然是與鐘山對峙的猶似虎踞的石城山,即清涼山。清涼山,古代長江西移之前,山臨江濱。舊志記載,山環七裡一百步,緣大江,南抵秦淮口,為軍事重鎮。今志記載,海拔63.7米。山名變換較多,初名石頭山。相傳古代有一遊客,從江北來,一路上見山不見石,到了這裡才看到石頭構成的山,便稱之為石頭山,又名石首山。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此置金陵邑,即石頭城,山又有石城山的名稱。南唐時,将在幕府山的清涼寺移此,山始名清涼山。
清涼山的曆史可以分為兩段,形象亦随之而變,截然不同。在長江纏繞山麓而過的很長一段曆史時期裡,清涼山作為險關要隘,都是南京的英勇衛士。自東晉在此建都,便成為軍事重鎮。南京城區建置之始,是置金陵邑,在山上築石頭城,始于此。南京得名金陵,亦始于此。南京被譽為“虎踞龍盤”,還是始于此。由于地形險要,古代在這裡發生過許多重要戰事。長江西移之後,清涼山也就脫下了戰袍,脫胎換骨,成了翩翩文士。衆多學者文人在此地區營造園墅,如清代文史學者丁雄飛的别墅心太平庵,思想家、史學家魏源的别墅小卷阿,學者薛時雨的園墅薛廬等;衆多文人在此聚會、吟詠,産生了衆多佳作。唐代詩仙李白的《金陵歌送别範宣》:“石頭巉岩如虎踞,淩波欲過滄江去。鐘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分曆陽樹……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卷英豪天下來。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長江半繞的清涼山猶如古代功勳卓著的戰神,詩人既贊美它昔日的輝煌,又傷心它的頹然倒下,散成寒灰。宋代雅客林逋的《翠微亭》則描摹出清涼山秀美的一面:“亭在江幹寺,清涼更翠微。秋階響松子,雨壁上苔衣。絕境長難得,浮生不拟歸。旅懷何處是,西崦又斜晖。”雖然是秋季的雨後黃昏,美麗的清涼山還是令林逋連家鄉西湖也不想回去了。
獅子山 朱元璋親賜山名
再北為獅子山。獅子山,周回12裡,海拔77米。據傳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初來江南時,見此山崗嶺綿延,遠接石頭山,不禁驚歎:“真江上之關塞!”就把它比作北地的盧龍山,即今河北省長城線上的盧龍塞,因而此山古稱盧龍山。獅子山,則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定下的名稱。元朝末年,朱元璋曾在山下江中大敗兵力強于自己數倍的陳友諒水師。稱帝後,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再次登臨盧龍山,越加意氣風發,不禁百感交集,在他的眼中,盧龍山與其說蜿蜒如龍,不如說更像威武雄壯的狻猊(即獅子,亦說為傳說中的神獸),于是,賜名獅子山。此山西臨大江,自古為扼守南京的天然屏障。宋朝,這裡還駐紮着水軍。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大臣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之後,回歸南京,曾系舟江岸,三宿于獅子山餘脈岩下,宋人題名為三宿岩。(吳福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