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技、藝、道為當今琴人常常争論的一個焦點,有重技、藝,而恥言道者,亦有略習技、藝,便專言道者,其中的仁智之見,孰是敦非,雌雄難辨,也很難用對與錯來做簡單的評判,本文估且把其稱之為琴藝的三種境界,如琴人需要攀登的三層樓。
豐子恺先生在談到其恩師弘一法師時,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說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層樓,每一層是物質生活(衣食),第二層是精神生活(藝術),第三層是靈魂生活(宗教),且攀登每層樓的順序不能颠倒。弘一法師在家時為孝子良夫,成人後投身藝術,後家後又嚴守清規戒律,最後終成一代高僧,縱觀大師的這一生,便是這樣一層一層攀登到第三層樓的。我想,古琴的技、藝、道這三個方面,也如同琴人要攀登的三層樓一樣,一層樓一種境界,且順序不可颠倒,更無捷徑可走。琴技是琴人的基本,琴藝是琴技的升華,琴道是琴藝的靈魂,謂之古琴的三種境界。
琴人因腳力有别,勤奮及禀性有異,所以攀登這三層樓的過程便有長短之分。有些人彈十幾年琴也不一定就能順利攀登到第三層樓,追其原因,或站站停停,或天資欠缺。而又有些人短短幾年便可登堂入室,依次從每一層樓輕松攀登到第三層樓,由“技”脫胎至“藝”,由“藝” 升華至“道”。因為藝術不是一種簡單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第一層為“技”
琴人的琴技為第一層樓的主要景觀,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況》謂之“弦與指合”階段。如一個琴人不明“右手八法”、吟猱綽注,一上來,便大談特談琴藝、道琴,那麼我們但不需再去解此人,就能知此人不足觀了。
所以琴人隻有先踏踏實實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層樓進軍,才有資格去談論琴藝。
第二層為“藝”
第二層樓為“藝”。藝是琴技的一種升華,《溪山琴況》謂之“指與音合”階段。一個琴人隻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積澱後,才有可能達到這個境界,如果隻知“炫技”,而不知去表現樂曲的内涵,同樣很難達到古琴的第二種境界,攀登到第二層樓。
打開第二層樓的鑰匙,唯有一法:勤奮 天賦 讀書,此為琴人通向第二層樓的不二法門。我們現代琴人常常隻知死彈琴,而忽略了天賦及讀書的重要性,成功固然需要勤奮,但如果沒有那一點點的天賦和文化素養,也是很難成功的。
所以琴人要由“技” 升華為“藝”,領略到每二層樓的風景,天賦和讀書很關健。自已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深知其中的滋味,如同練習書法,假如臨貼不辍,經年累月,入貼不成問題,寫的和原貼形似,并不難,難的是出貼,如果沒有那一點點的靈氣,是很難成名成家的,這一點難能可貴的靈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天賦”,用袁枚評價黃庭堅的一句話便是“書到今生讀已遲”,确實如此,有些東西今世是很難得到的,藝術更是如此,但可以通過多讀書來彌補一些天賦的不足。
其實好多門類也是如此,如同作文,能寫出好文章的人必定得學富五車、飽覽群書,但學富五車、飽覽群書的人不一定就能寫出錦繡文章,你可以讓他去寫工具書,他會編的很認真,做的很好,但文章不一定能寫好,因為寫作是需要靈氣的。
學琴也是如此,一個琴人如果刻苦彈琴,加以時日,可以學有所成,為人師表是沒有問題的,但習琴者如果沒有足夠的天賦和大量的文化素養,是很難成為一名藝術家的,所以能攀登到第二層樓的琴人,還是少數。
第三層為“琴道”
這裡所說的琴道,并非指古琴的那些五弦應五行,琴體寓天地等說,這些東西雖然也為古琴一種很重要的文化,但這與彈琴的水平沒有太大的關系,就算我們琴人不清楚七弦的寓意,也不太會影響其實際的演奏水平,因為這為古琴的另外的一個研究體系。
這裡所說的“琴道”為古琴内在的一種精神,《溪山琴況》謂之“音與意合”階段。明代琴家蔣克謙把這種古琴的這種最高境界稱之為“忘機”:“故彈琴者,至于忘機,乃能通神明也,伯牙鼓琴,六馬仰秣,匏巴鼓琴,鳥舞魚躍”。
七弦一動便能使六馬仰秣、鳥舞魚躍,這是何等的一種境界!可見“忘機”之觀。孔子所說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如此,琴人隻有琴随意走,曲由心動,這樣才能“随心所欲”。
但第三層必須是從前兩層樓一層一層地攀登上來的,如若沒有前二層樓的積澱,動辄便會“逾矩”。就好比我們常常贊美老祖母美麗的白發一樣,如果人到中年便有了那種白發,那麼得到的便不是贊美,而是嘲諷了,因為那不是美麗而是早衰!
最後,讓我們琴人把琴技當成今天,琴藝當成明天,琴道當成後天,過好今天,擁抱明天,期待後天,也許真的有一天,我們便能成為這三種境界的樓中人了。
素材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