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06:0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宋彬彬 沈志成 通訊員 魏衍方
端午佳節就快到了,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佩戴香囊也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
“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早在戰國時期,香囊就作為一種飾物被人們佩戴。
今天記者就帶您去認識桐鄉一位做香囊的90後姑娘夏曉梅,在她的手下,傳統的工藝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夏曉梅今年28歲,家住桐鄉市崇福鎮,每到端午時節,她就會給兩個孩子穿上自己親手縫制的老虎衣、虎頭鞋、虎頭帽,戴上一對精緻的香囊。穿戴完畢,還會給孩子講授穿戴這些鞋帽香囊的緣由。
在桐鄉,“香包”、“香囊”等也稱為“曆本袋”。當地農村一直流傳着孩童佩戴曆本袋的傳統習俗,以除穢辟邪,一個色彩明豔的綢緞香囊可以從嬰兒時期戴到四五歲。
“一根繡花針在填塞了香料的香囊悠然穿過,武松打虎、花開富貴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鳥人物圖案出現在香囊上,寓意着平安與吉祥。”
夏曉梅做香囊的技藝已十分娴熟。她這一手非遺絕技還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亮了相,讓不少國際友人連連稱贊。幾年下來,夏曉梅做的香囊将近有4000個,新疆的客戶都找她下訂單,還有人專門定制送給外國友人。
制作一隻精美的香囊,需要有娴熟的繡功。夏曉梅對繡花的最初記憶還定格在童年,她的奶奶曾經是崇福鎮上有名的老鞋匠,手上繡花功夫十分了得。耳濡目染之下,夏曉梅對手工刺繡越來越感興趣。“奶奶繡圖,我也跟着學,時間久了就會了。”自從接觸縫制布鞋後,夏曉梅對繡花的喜愛就一發不可收拾,有一年的端午節,奶奶讓夏曉梅單獨做一隻香囊,結果她花了半天就做成一隻精美的香囊。
參加工作以後,夏曉梅做香囊的時間少了,但是下班後還是會經常拾掇起工具制作香囊。夏曉梅說,制作香囊一定要心靜手巧。先準備一塊綢布,然後在上面糊上一層漿糊,再鋪上一塊棉布。接着,在綢布上用筆畫相應的圖案,再根據圖案刺繡、縫合等,經過這幾道工序,一隻香包基本就制作好了。
此外,香囊裡放的東西也很特别。要7種谷類,加上孩子的生辰八字,還要塞進端午節當天摘下的艾葉,或者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摘下的桃枝。而且,孩子出門遠行,是一定要帶上它的。每到中秋,村裡的一些老人都會從桃樹上采摘新鮮桃枝,曬幹後研碎,用紙包好後放入香包中。這樣,娃娃出生前大人們就準備好了曆本袋,一出生就挂上它保平安。
夏曉梅拿出幾個繡制好的香囊,面料大多用綢緞,有方形、正方形、八角形,還有十二生肖、爬山老虎等動物造型,一般長10厘米以内,小巧玲珑,做工十分精細。香囊圖案很漂亮,有松鶴、牡丹等花鳥,還有武松打虎、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傳奇故事,圖案栩栩如生,惹人喜愛。
在夏曉梅手裡,香囊在不斷改良。“過去多是長方形的,由于體積大,雖然顯眼但小孩戴起來不方便。”夏曉梅說,人們越來越喜歡小巧實用的香囊。而且,許多人喜歡把香囊作為吉祥的挂件挂在車上和家中。為此,夏曉梅設計了多邊形、立體的香包,還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營銷,夏曉梅在崇福一帶已小有名氣,經常有人上門托她幫忙繡制各類香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