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寫又好讀的字?人們在日常語言交流中,常常遇到不少口頭上常說卻不能根據其讀音寫出來的字,或者是這些字在書面中出現了,又不能讀出其音解釋其義,造成“說”、“寫”、“認”之間的嚴重脫節,故雖為口頭上常說的俗字,卻成了難以寫讀的“僻角”,20多年前趙老師把這些“俗語字”整理了出來,某刊物通過審稿後,因為字庫問題造成生僻字打不出來,而沒能發表,2015年趙老師再次整理後,發表于《昌黎文化研究》【注:本文以昌黎老奤方言為基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難寫又好讀的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們在日常語言交流中,常常遇到不少口頭上常說卻不能根據其讀音寫出來的字,或者是這些字在書面中出現了,又不能讀出其音解釋其義,造成“說”、“寫”、“認”之間的嚴重脫節,故雖為口頭上常說的俗字,卻成了難以寫讀的“僻角”,20多年前趙老師把這些“俗語字”整理了出來,某刊物通過審稿後,因為字庫問題造成生僻字打不出來,而沒能發表,2015年趙老師再次整理後,發表于《昌黎文化研究》【注:本文以昌黎老奤方言為基礎】。
一、表示動作或狀态的
把蔬菜放在開水裡略微煮一下就撈出來為“焯【chāo】”。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為“爊【āo】”。把菜肴放在熱油裡炒到半熟,以備再加作料烹熟為“煸【biān】”,如:把蔥花、姜絲先~一~。熬東西時邊煮邊攪拌為“馇【chā】”,如:~豬食。飯或面食粘連成塊狀或糊狀為“糗【qiǔ】”,如:快吃吧,面條兒都~了,也叫饦【tuó】了。把涼了的物體再加熱或烤熱為“熥【tēng】”,如:你的衣服濕了,脫下來在炕頭兒上~~。另外還有“汆【cuān】丸子”,“炝【qiàng】鍋”,饧【xíng】面等。
把衣服上附加的物體縫上為“【㩟
zhài】”,如,~花邊兒。一針對一針地縫為“緝【qī】”,如:~鞋口、~邊兒。粗粗地縫合起來為“敹【liáo】”,先把你破了的襖袖子~上點兒,也叫“簽【qiān】” ,如:~褲角。做衣服邊兒或帶子時藏着針腳的縫法為“缲【qiāo】”,如:~邊兒。做棉衣、棉褥等,粗粗縫,使布和棉花連在一起叫“【䌥
yǐn】”,如:~棉被。将鞋幫與鞋底縫合叫“绱【shàng】鞋底子”。
兩手不住倒換着拉回線、繩等為“捯【dáo】”,如:~回風筝;~錄相帶,也常說~饬【dáochì】。用手使勁揉或壓為“搋【chuāi】”,如:~面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為“扽【dèn】”,如:把繩~直,把衣服~平。用巴掌使勁打為“掴【guāi】”(也讀【guó】),如:鞋上沾的都是泥,快拿外面去~打~打。用手拔為“薅【hāo】”,用手壓按為“掯【kèn】”,用手搔、輕抓為“擓 (扌彙)【kuǎi】”,如:~癢癢;還有舀的意思,如:從缸裡~點兒米;另外昌黎地秧歌角色之一叫“老~”。用手推搡為“㧐【sǒng】”,如:他差點把我~個大跟頭。插、塞為“擩【rǔ】”,如:不知道把錢包~到哪裡去了。把釘、橛等捶打到其他東西裡面去為“揳【xiē】”,如:在牆上~個釘子。把刀在布、皮、石頭等物上反複摩擦,使之鋒利為“鐾【bèi】”:~剃頭刀。用手按為“揿【qìn】”,如:~電鈴。把長條形的東西盤繞起來打成結或卷為“绾【wǎn】”,如:~起頭發,~起袖子。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為“缒【zhuì】”,如:~城而下。用耕具劃開土壤或用剪刀等尖利器物劃開東西為“劐【huō】”,如:~地,用剪刀把魚肚子~開。用銅鐵等制成的兩頭有鈎的器件連合破裂的器物稱為“锔【jū】”,如:~鍋~缸,巴~子。刀或劍等利器的刃部卷曲為“锩【juǎn】刃”。器物逐漸磨損失去棱角、鋒芒為“勩【yì】”:螺絲扣~了。迅速的走稱為“蹽【liāo】”,如:他一天~了一百裡地;也有溜走之意:趁人沒注意,他~了。(手腳等)猛折而筋骨受傷叫“踒【wō】”,腳扭傷叫“崴【wǎi】”,(腿腳)抽筋或僵叫“跔【jū】”,如:腳凍~了。
騎馬不加鞍辔為“骣【chǎn】騎”:~屁股。稱量東西為“彟【yāo】”(現也寫做“約”)。染污,弄髒為“黵【zhǎn】”,如:墨水把紙~了。嘔吐,氣逆為“哕【yuě】”,如:幹~(要吐而吐不出東西來)。貓狗嘔吐,亦喻謾罵、胡說為“吣【qìn】”,如:滿嘴胡~。尖嘴鳥禽啄東西為“鹐【qiān】”,如:别讓雞~地裡的嫩苗。方向相反為“戗【qiāng】”,如:~風了;還有言語沖突的意思,如:兩個人說~了。捏住鼻子,用氣排出鼻涕為“擤【xǐng】”,如:~鼻涕。把燃燒着的東西弄滅為“焌【qū】”,如:把香火兒~了。皮膚上積存的泥垢和脫落的表皮叫“皴【cūn】”,如:手上全是~。雨點被風吹得斜灑為“潲【shào】”,如:雨往南~;還有灑水之意,如:熨衣服前先~上點兒水。
二、表示名物的
扣住紐扣的套叫“襻【pàn】兒”,也指功用或形狀像襻兒的東西,如:打扣~兒,鞋~兒;當動詞用時是指扣住,使分開的東西連在一起,如:用繩子~上點兒吧。而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也叫做“鋬【pàn】兒”。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紋叫做“璺【wèn】”,如:缸上有道~,打破沙鍋~到底。錐子工具的杆子或短木叫“桯【tīng】”。殺豬後,在豬腿上劃一個口子,用鐵棍貼着腿皮往裡捅,然後往裡吹氣,使豬皮繃緊,以便去毛叫“梃【tìng】豬”;梃豬時用的鐵棍叫“梃子”。砸地基用的工具叫“夯【hāng】”,也有用力打的意思,如:拿棍子~。草本植物的莖稱“莛【tíng】兒”,如:麥~兒。舊時夾手指的一種刑具叫“拶【zǎn】子”。把瓜、蘿蔔等擦成絲的器具叫做“礤【cǎ】手兒”。絡絲、紗的用具叫“籰【yuè】”,也寫做“篗”。燒酒的鍋叫“甑【zèng】”(注:北方讀【jìng】)。一種可以代替犁鋤翻土的農具叫“耠【huō】子”,用耠子翻土稱為耠地。穿在牛鼻子上的小鐵環或小木棍兒叫“牛鼻桊【juàn】兒”。煎藥或燒水用的器具叫“铫【diào】”,如:藥~子。竹或木制成的繞線器具稱為“線桄【guàng】子”。用竹篾、柳條或鐵絲等編織的用具,能漏水,用于在水、湯裡撈東西的工具叫“笊籬【zhàolí】”。鑿金石用的工具叫“錾【zàn】子”。一種兒童玩具,兩頭尖中間大,稱“尜【gá】兒”。嬰兒的尿布叫“尿褯【jiè】子”。一種約略計算長度的單位,以成人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為标準,約合五市尺叫“庹【tuǒ】”,方言也讀做【tǎo】。張開大姆指和中指(或小指)兩端的距離叫“拃【zhǎ】”,方言也讀做【chǎi】。靴或襪子的筒兒叫“靿【yào】”,如:高~兒靴子,高~兒襪子。
眼睛分泌出來的液體凝結成的淡黃色的東西俗稱“眼屎”,亦稱“眵【chī】目糊兒”。頭發盤成的結為“鬏【jiū】”。人身上長出的突起的痣叫“痦【wù】子”。手、腳的掌面部分因摩擦而生的硬皮叫“膙【jiǎng】子”。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稱為“囟【xìn】腦門兒”。另外還有“
【 㾵
jì】”,如:《紅樓夢》第四回中“況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點胭脂~,從胎裡帶來的,所以我卻認得”。
碾碎了的豆子或玉米叫“【䜺
chǎi】兒”,如:豆~兒。谷類磨成碎粒為“糁【shēn
】”,如:玉米~兒。殘缺損傷的痕迹叫“【䍉
zhǎi】兒”,如:這蘋果都有包~兒。
鳥類的胃叫“胗【zhēn】”,如:雞~,也可以寫成“肫【zhūn】”或“䏝【zhuān】”。鳥類喉嚨下裝食物的地方叫“嗉【sù】”,如:雞~子。豬肚子部位的肥肉叫“囊囊膪【chuài】”,做為食物的豬臀部叫“後鞧【qiū】兒肉”,動物的膀胱俗稱“尿脬【sūipāo】”。
地下室稱為“地窨【yìn】子”。柱下的石礅或地基為“磉【sǎng】”。堅硬成塊的東西叫“砟【zhǎ】”,如:爐灰~子。煙氣凝積而成的黑灰叫“炱【tái】”(俗稱“煙子”或“煤子”):煤~,松~(松煙)。沒燒透的煤塊或煤球還叫“煤核【hú】兒”。
常被誤寫作“蒜苔”的“蒜薹【tái】”,曲麻菜的學名叫“苣荬【qǔ mǎi】菜”,我們常吃的“豇【jiāng】豆角兒”。
他的敬稱或群稱為“怹【tān】”。
這裡需要專門說一下“奤【tāi】,也有寫作(呔)”,《字彙補》中解釋為語音不正或口音與本地不同,多指操北方口音的人,“奤子”猶“侉【kuǎ】子”,南方人稱操北方口音的人為“奤兒”。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二:“南人罵北人為奤子。”趙元任《鐘祥方言記》:“奤,稱北方人叫奤子。”。而在冀東乃至東北地區“老奤兒”為昌(黎)灤(縣)樂(亭)人的代稱,如:聽口音,這孩子就是個小老~兒。
三、形容詞,象聲詞,語氣詞
形容人軟弱無能叫“【㞞
sóng】包蛋”。鼻子不通氣,發音不清叫“齉【nàng】鼻子”,或稱說話有點“齆【wèng】聲齆氣”的。鳥獸細軟而茂密的毛叫“氄【rǒng】”,也用來形容又細又軟,如:這畦韭菜長的太~了。身材矮小叫“矬【cuó】個子”。形容紅臉的人叫“赤赯【táng】臉兒”。
疲倦,精神不振叫“發苶【nié】”,性情固執不易勸說為“忄刍【zhòu】”。形容一個人壯着膽子,勉強鼓起勇氣叫“奓【zhà】着膽子”。使人害怕、可怕叫“瘆【shèn】”,如:~得慌。對人不滿,怪罪叫“嗔【chēn】怪”,害怕,畏縮叫“打憷【chù】”。孩子調皮叫做“玍【gǎ】”,地痞無賴叫做“玍雜子”,人的脾氣怪僻叫做“玍古”,“玍古”也指器物質量不好或事情結局不好,如:最近手頭有點緊,隻能抽~~煙了。另外一個“尕【gǎ】”字為小的意思,如:~娃子。
象聲詞中形容急促聲響的“欻【chuā】”,如:~拉一聲,從玉米地裡閃出一個人。形容鳥兒急促地振動翅膀的聲音“忒兒【teir】”,如:麻雀~的一下飛走了。
趕牲口的吆喝聲,“嘚兒【dēir】”或“嘚兒駕”是向前進,“咿【yí】”是向左轉,“喔【wǒ】”是向右轉,“籲【yǔ】”是站住,“潲【shào】”是向後退。
方言中還有一個語氣助詞“㖸【niā】”,相當于“呢”,如:那個人正往這邊兒走~。
四、雙字俗語
糞便的俗稱為“【㞎㞎
bǎ ba】”,可千萬别寫成表示餅類食物的“粑粑【bā ba】”,如:丁玲《水》三:“也有一些茅蓬,這裡總又住滿了人,還是他們拿出一點粗粝的荞麥~~來,和着水,大家貪饞的一下就吞光了。”
“袼褙【gē bèi】”:是用碎布﹑舊布糊成的厚片,是做鞋的原料。
“肋脦【lē te】”:是指人不整潔,不利落。
“嘚啵【dē bo】”:形容說話沒完沒了絮絮叨叨,含有貶義。
“钌铞兒【liào diào ér】”:釘在門窗上用來扣住門窗的鐵片。
“腌臜【ā za】”:為不幹淨,肮髒的意思,後引申可用為形容行為、動作等的龌龊,有悖道德良知的層面;也用于心裡别扭;不痛快。
“側歪【zhāi wai】”與“側棱【zhāileng】”都是傾斜的意思。
用紡車紡線前,先要用高梁杆兒把棉花搓成 bu2 jie ,破布叫破 pu2 che,這應該是哪幾個字呢?
趙老師分析造成這些字難以讀寫的原因是:
1、這些字在口頭上常用,但書面上卻很少見,常記不常寫,常說不常讀。
2、這些字多為在方言土語中出現。
掌握這些文字在繼承文化遺産,整理民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