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

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5 02:06:19

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90後研究生放棄大都市回鄉大展拳腳)1

封面新聞記者 席秦嶺 吳楓 劉秋鳳

天府新區煎茶鎮青松村徐曼麗愛吃茄子,最愛吃的是魚香茄子和茄餅。

3月,在浩蕩的春風裡,她家的五畝地裡第一次種滿了煎茶竹絲茄。兩個月以後,茄苗上将挂滿長長的、彎彎的、紫色的茄果,一直持續到11月。那段時間,她可以摘下新鮮的茄子烹饪美食,也可以當水果一樣生吃。她盼望着茄子能給家庭帶來更多收入。

在徐曼麗的家鄉天府新區煎茶鎮,和她一樣,種植竹絲茄的家庭正越來越多,當地通過黨建引領,把種植技術、農業品牌和更高的收益帶給農民,為鄉村振興增添一股濃濃的茄元素。

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90後研究生放棄大都市回鄉大展拳腳)2

一株株科技含量高的竹絲茄,帶給鄉親們一個産業,也帶來了從小康走向富裕的希望。鄉村振興戰略之下,正在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輕人留了下來,高級知識份子從都市返鄉,人才、資本漸次回流,一起推動宏大的鄉村振興戰略從藍圖變為現實。

産業振興

村民買茄苗有補貼

菜賤不傷農,保險公司來托底

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90後研究生放棄大都市回鄉大展拳腳)3

鹿溪小漁村田園綜合體三面環水,被碧波蕩漾的鹿溪河環抱。3月的田園,垂柳依依,桃之夭夭。

沃野之上,生長着300畝煎茶竹絲茄國家地标示範基地。田野間,卡通茄像紫色精靈,睜着一雙大眼睛,迎來送往從綠道走過的遊客。基地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一流的煎茶竹絲茄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示範基地”的字符,宣告這裡正在轟轟烈烈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記者到訪時,在茶花微黨校裡,正在上一堂微黨課,竹絲茄服務行業協會會長李德明負責講解竹絲茄的栽種技術。台下,幾十位村民認真聽課,不時在筆記本上寫寫劃劃。

李德明是高廟村人,他一步步見證了竹絲茄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種植戶越來越多,種植面積越來越大。

“以前的竹絲茄個子矮小,到9月就結束挂果了。”他說,而今,竹絲茄的茄苗能長到1.6米,挂果時間可延長到11月底,一株茄苗可采摘八九十個茄子。與四川省農科院進行合作後,竹絲茄苗不僅個子長高了,就連以前的綿疫病、黃萎病和青枯病都少了。

煎茶鎮扶持竹絲茄産業,對基地内農戶給予每畝800元的茄苗補助和每畝500元的農田設施、物資肥料等補助。2013年,當地又探索保險機制,化解菜賤傷農的困境。以去年為例,村民花二十多元錢為每畝竹絲茄購買災害險,一旦遭遇了自然災害,保險公司就會按比例進行賠付;同時還引入了價格險,如果當年市場價低于每斤5毛錢,保險公司就會對其價格按5毛每斤進行兜底。

徐曼麗是前來聽課的村民之一,回去後,她家栽下了5畝的竹絲茄。往年,她家種花菜、油菜和水稻,一收入僅兩三萬元。今年,她盼望着能創下近十萬元的收益。

徐曼麗生于1989年,高中文化,是村子的年輕人。“如果有可能,我還要多承包一些土地,擴大種植規模。”她說,現在網絡很發達,自己還暢想着“要不要在網上開個店?把村裡的茄子通過互聯網賣向更廣闊的市場?”

最愛吃茄餅和魚香茄子的她,還夢想在村裡開一家茄子主題餐廳,擺下一桌茄子宴,讓城裡人來體驗田園生活的同時能吃到美味。

人才振興

90後研究生放棄大都市回家鄉

參與鄉村振興,經手的最大項目投資5億元

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90後研究生放棄大都市回鄉大展拳腳)4

2016年10月份,揣着一份農業情懷,受惠于天府新區的人才改革新政,生于1990年的毛志宏作别了大都市大型農業集團,回到生他養他的煎茶鎮,在鎮政府産業促進科負責招商工作。2017年春節前,他所在的辦公室調整為鄉村振興辦公室,他的職責新增了鄉村産業規劃、農業經營模式改革等内容。

“雖然收入少了一大截,但鄉村是個大舞台,又趕上了鄉村振興的好時光,我所學的專業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28歲的毛志宏期待未來的工作,能與鄉親們一起在這塊土地上大展拳腳,參與并見證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

事實上,他到這裡工作的一年半時間,已經感受到了一股改變的熱浪正滾滾而來。“借着天府新區發展的市場紅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紅利,城市資本正湧向鄉村”,他說,最初他經手的那些投資項目以純農業為主,500畝的面積就算是比較大的,現在,已經有了單體兩千畝的項目,在經營方向上,一三産業互動和農旅結合的占了近80%。

“借此機遇,我們也正在努力,把鄉村資源變資産、變資本,把農民變工人、變股民、變房東、變老闆,徹底地改善群衆的生産生活條件。”

“目前,已落地和正在洽談的涉農項目有近20個。”毛志宏透露,落地的項目中,單個投資最大的達到5億元。

最近,他還聽說了一個好消息:他的一個師弟也準備投身到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毛志宏說,師弟的行動,讓他看到了同齡人中越來越多的人才正流向鄉村,大家以青春之姿奮鬥在田間地頭,用青春與熱血書寫着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曆史。

正如書記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報告中提出,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他笃定地望着前方,憧憬着:“鄉村的人才多了,鄉村振興的希望也就更大了!”

組織振興

創新模式“5個1 N”

竹絲茄種植核心區面積已突破1000畝

80後大學生回鄉創業故事(90後研究生放棄大都市回鄉大展拳腳)5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把鄉村資源挖掘好、把外部資源引入好、把群衆利益保護好,關鍵還要想法設法把群衆組織起來。在走訪過程中,記者觀察到,在煎茶鎮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各級黨員都發揮了模範帶頭和組織動員作用。

煎茶鎮黨委從2016年起,創新提出“5個1 N”(黨委 支部 合作社 研究院 基地 N個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竹絲茄特色優勢産業。平安村黨委書記蘇彪家80%的土地都是用來種竹絲茄,槐文村(現高廟村)前支部書記李德明成立起了竹絲茄協會,帶領大家把竹絲茄賣向更遠的地方。

煎茶鎮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黨委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依托建在田園裡的茶花微黨校,把黨組織建在産業鍊上,提升村黨委領導發展能力,發揮優秀黨員帶領群衆緻富能力,使黨建圍繞産業發展和群衆需求服務,産業鍊延伸到哪裡黨組織就建在哪裡,實現黨建與經濟發展互動雙赢。

“依托經濟合作社,保障專業化運行。”這位負責人說,依托煎茶農藝竹絲茄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統一育苗、統一供苗、統一種植、統一指導、統一銷售,嚴格落實綠色生産要求,建立質量安全監管測驗溯源制度,确保産品達到免檢标準,極大提高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通過中國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竹絲茄服務行業協會共同搭建竹絲茄研究院,從品種提純、快育快繁、質量檢測到技術服務,在示範基地内形成産學研用一體化的技術擴散體系,助推竹絲茄産業快速發展。

“去年,煎茶竹絲茄種植核心區面積已突破1000畝。”這位負責人說,煎茶竹絲茄去年12月成功申報天府新區首個國家級地理标志保護産品,極大提升了竹絲茄的品牌知名度。

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家夥都憧憬着:“竹絲茄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如果,每畝地能創下4萬元的收益,咱們鄉村振興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