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藝術——
◆ ◆ ◆
《古詩四帖》唐 張旭
書法藝術自産生以來,
除了有豐富的作品呈現給我們,
還有前人對于書法藝術的理解。
學習書法若能結合
對書論思考的研究和實踐,
進步速度一定會瞬息千裡。
下面100個書法術語,你掌握了幾個?
1
書 法
狹義上,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準草書)。
2
法 書
法書,顧名思義有法度的書法作品。法度歸根結底屬于經驗的總結,大家普遍認為是美的規律就是“法”。
3
翰 墨
翰墨,也不過就是書法的别稱。“翰”原指長而堅硬的羽毛,後來借指毛筆、文章、書信等。再後來就把它與“墨”合二為一,特指書法。
4
金 石
這個名詞很簡單,無非就是“金”、“石”。分别解釋,“金”就是古代的青銅禮器,“石”就是碑、墓志、摩崖等石質的書寫載體。寫刻、澆鑄在青銅器或摩崖、墓碑等上面的文字就是金石書法。
5
真 迹
真實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僞造。
6
墨 迹
墨迹,即用墨書寫的手迹。一般指存留下來的書法作品。
7
拓 本
用宣紙和墨或朱砂,将原本刻在青銅或石刻上的書法,以反印的形式摹制出來的拓件叫做拓本。實物最早見于唐代。
8
刻 石
一般特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龍門二十品》、《墓志七品》等等。
9
碑
漢代之前是很少有個人的墓碑。大部分的碑都用來歌功頌德記錄和傳承某些重大事情。後來在魏晉時期開始将墓志的形式轉變成為地上立碑寫傳記。
10
碣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後漢書·窦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圓石上,内容為歌詠秦國君主遊獵之事,故也稱“獵碣”。
11
碑 額
墓碑的”前額“叫碑額。如下圖。
12
篆 額
篆額,就是用篆書寫的碑額。
13
篆 蓋
從隋唐開始,埋在地下的墓志通常有石蓋,用篆書來裝飾石蓋并起到記錄的作用,便是篆蓋。
14
碑 陰
一塊墓碑的正面叫”碑陽“,背面就叫做”碑陰“。
15
碑 版
泛指碑志之屬。《碑版廣例》:“開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賢大師身塔記,末有碑版所詳,不複多載語,後魏昌馮王新廟碑,有碑版湮滅語;後人碑版名稱,殆自此始。參見“碑學”。
16
碑 學
亦稱“碑版學”。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後,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
17
摩 崖
摩崖,是古代保留書法作品和書寫内容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山崖的山體合适的石塊上寫刻出來的内容。
18
勒 石
碑刻術語。指将法書鈎摹本背面加朱複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專款記載勒石者,如《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碑末有“諸葛神力勒石”字樣。
19
朱 背
亦稱“背朱”。即“勒石”。
20
剝 蝕
不管是紙張寖壞,還是青銅金文被銅鏽腐蝕,還是摩崖石刻風化,都可稱作剝蝕。
21
法 帖
法帖和法書差不多。隻是法帖主要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書(包括它的拓本)。比如:《淳化閣帖》、《大觀帖》、《三希堂法帖》。
22
帖 學
①損崇尚魏晉以下,如鐘繇、王義之、顔真卿等書風體系的學派。以區别于碑學。② 指研究考訂法帖源流、版本優劣、字迹真僞的一種學問。盛行于清代。
23
南 帖
碑帖術語。清代阮元分書法為南北兩派,以南朝碑碣絕少,而多為啟牍之帖,故名。參見“南北派”。
24
書 丹
碑刻術語。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書寫在碑石上。《隸釋》:“《石經》,蔡邕書丹,使工镌刻。”南宋姜夔《續書譜》:“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力奇,而圓熟美潤常有餘,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後泛稱書墓志銘為書丹。
25
臨 摹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複寫的稱“摹”,或稱“影書”。
26
響 拓
碑帖術語。複制法書的一種方法。由于法書墨迹因年代久遠,紙色沉暗,字口難辨,故在模制時,須向光照明,以紙覆帖,鈞勒其原字筆畫,然後再以墨筆填充。響拓亦曰“影書”、“影覆”。宋代趙希鹄《洞天清錄·集古今石刻辨》記述較詳。
27
影 書
見“臨摹”、“響拓”。
28
鈎 填
書法術語。複制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于法書上,先以細筆雙鈎,後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鈎廓填”。南宋姜夔(續書譜)謂,“雙鈎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29
洗 碑
碑刻術語。古碑因風化剝蝕或人為磨損,後人依據原有舊畫加以剔刻,謂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畫精神難免大遜,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顔真卿書《顔家廟碑)即是被洗者。
30
篆 書
字體名。1 泛指漢代隸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戰國時通行于秦國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小篆;漢代的缪篆。如王莽時六書,“三曰篆書,即小篆”。
31
籀 文
其代也叫“籀書”、“大篆”。因見于《史籀篇》得名。字體多重疊。春秋戰國間通行于秦國。今存*石 鼓文即表。
32
甲骨文
亦稱“契文”、“蔔 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貞蔔 文字”。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書寫于龜甲、獸骨之上,故名。殷商時,常采用龜甲獸骨,寫刻蔔辭及與占蔔 有關的紀事文字。
33
契 文
甲骨文之别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龜甲、獸骨上 , 故名。清代孫詒讓著有《契文舉例)二卷,為考釋甲骨文之始。
34
科鬥文
亦稱“科鬥書”、“科鬥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見于漢末,盧植上書稱“古文科鬥,近于為實”。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鬥書。”元代吾丘衍論證科鬥書形體的形成是:“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
35
金 文
亦稱“鐘鼎文”。即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多鑄或刻在金屬器皿(如鐘、鼎之類)上,故名。書體由甲骨文演變而成,圓渾古樸,富有變化。如《散氏盤》、《毛公鼎》、《史頌敦》等銘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36
大 篆
字體名。狹義專指籀文。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通行于六國的文字。
37
鐘鼎文
即“金文”。
38
小 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39
爰 書
秦代小篆的别稱。宋代劉奉世稱:“爰書者,蓋趙高作《愛曆》教學隸書時,獄吏書體蓋用此《記錄囚犯供詞的文書),故從俗呼為‘爰書’也。”
40
刻 符
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這類篆體專刻于符節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于平直,形體近于方正,如現存陽陵虎符上的文字。
41
鳥蟲書
亦稱“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國時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鐘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
42
缪 篆
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缪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韻)則将漢魏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缪篆”。亦稱“摹印篆”。
43
玉筯篆
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齊已《謝曇城大師玉筋篆書》詩稱:“玉筋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後人論書,将用筆圓渾遒勁的其他字體亦稱為“玉筋”。如明代王世貞評論顔真卿書:“《家廟》、《茅山碑》正 書中玉筯筆者。”
44
玉著篆
即“玉筯篆”。
45
鐵線篆
小篆的一種。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書風中脫出。用筆圓活,細硬似鐵,劃一首尾如線,故名。後世稱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為“鐵線篆。”
46
草 篆
書體名。①飛白的别稱。東漢蔡邕稱:“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緒論》:“一曰飛 白,篆貌隸骨,雜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②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書史會要》稱:“(趙)宦光笃意倉史之學,創作草篆,蓋《天玺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蹑遺迹。”傅山等都擅長草篆書。
47
隸 書
亦稱“佐書”、“史書”。字體名。形體扁平方折,便于書寫。始于秦代,通用于漢魏。
48
漢 隸
漢代隸書的統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筆勢生動,風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闆,稱為“唐隸”,故學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别于“唐隸”。
49
八 分
即“隸書”。魏晉至唐代,楷書也稱隸書,原先有波磔的隸書,則被稱為“八分。”近有學者考證:因隸字草創為新隸書(楷書),對于舊隸字須給予異名或升格,加以區别,故稱“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體或雅體。
50
佐 書
即“隸書”、“史書”,亦作“左書”。近來學者進一步認為隸書之名隸,是起于徒隸所書;佐書之佐,或是起于書佐《漢代職掌起草和繕寫的低級官吏)所書,故名。
51
今 隸
正書的古稱。正書由漢隸發展演變而成,在唐代仍把正書沿稱為“隸書”。為區别于漢魏時代通用的隸書,又别稱正書為“今隸”。
52
草 隸
草書的别稱。《南史·劉孝綽傳》載:“綽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為别體。”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謂義之子獻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今人也有稱漢代竹木簡上的隸書為草隸的。
53
草 書
字體名。别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體,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
54
藁(gǎo) 書
草書的别稱。《漢書·董仲舒傳》載:“草藁未上”,可證草書之先,因于起藁,藁書之名與草書同義。唐代張懷瓘《 書斷》稱:“藁亦草也。”杜操(度)善草書,故南朝梁周興嗣所撰《千字文》有“杜蒿锺隸”之句。
55
章 草
早期的草書。始于漢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與”今草”的區别,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迹,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
56
今 草
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于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
57
狂 草
亦稱“大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擺脫東晉王羲之一路草書溫文爾雅風格,筆勢連綿奔突,字形變化多端,極龍飛蛇舞之緻,得名于唐代張旭、懷素。傳世的張旭《古詩四帖》及懷素《自叙帖》即為代表。
58
正 書
亦稱“楷書”、“正楷”、“真書”。字體名。為了端正草書的漫無準則和減省漢隸的波磔,由隸書發展演變而成。始于漢末,為魏晉通用至今的一種字體。筆畫平整,形體方正, 故名。
59
楷 書
即“正書”。
60
正 楷
即“正書”。
61
真 書
即“正書”。
62
行 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63
榜 書
亦稱“榜署”。泛指書寫于匾額上之大字。古稱“署書”。漢代蕭何用以題“蒼龍”、“白虎”二阙。今亦稱“擘窠書”。
64
署 書
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叙》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65
擘窠書
大字的别稱。古人寫碑為求勻整,有以橫直界線劃成方格者,叫“擘窠”。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書有擘窠書者,大書也。特未詳擘窠之義 、 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筆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筆大書用擘窠。”後用以泛指大字。
66
漆 書
書體名。① 以漆書寫的文字。相傳在孔子住宅的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以漆為之,故名。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漆書壁經。”② 書法形體。清代金農把字的點畫破圓為方,橫粗直細,似用漆帚刷成。
67
飛 白
亦稱“草篆”。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畢顯。相傳東漢靈帝進修飾鴻都門 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今人将書畫的幹枯筆觸部分泛稱為“飛白”。
68
瘦金書
亦稱“瘦金體”。楷書的一種。宋徽宗趙佶楷書學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書”。存世作品有《楷書千字文》、《神霄玉清宮碑》。今之仿宋體,亦是從此中脫出。
69
指 書
亦稱“染指書”。用手指蘸墨作書,故稱。北宋時已有。馬永卿《懶真子》載,“溫公(司馬光)私第在縣宇之西北,褚處榜額皆公染指書。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頭;指頭微曲,染墨書之。”學習指書須在筆書具有相當造詣後攻習。
70
院 體
書法術語。用以對書法氣格的品評,一般含有貶意。
71
經生書
書法術語。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經敬奉,佛經多以端正工穩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寫佛經的人被稱為”經生”,其字則你為“經生書”。這類手抄的經卷,在書法上亦有較高的水準,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已相當普及。但後人襲稱之“經生書”,則含有貶意。
72
六分半書
清代鄭燮(闆橋)法書的别稱。鄭燮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又時以蘭竹面筆出之,自成面目。此書體介于楷隸之間,而隸多于楷,隸書又稱“八分”,因此送燮谑稱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書體為“六分半書”。
73
顫 筆
書法用筆的一種。因為看似點畫線條像是顫抖着寫出來的,所以稱之為”顫筆“,近代胡小石、李瑞清等人善用這種筆法。
74
執筆法
寫毛筆字以手指執筆管的方法。執筆,是進行寫字活動的基本手段。大緻有如下幾點:如雙苞(即*雙鈎)、單苞(即*單鈎)、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傳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陸彥遠等綜合而成的“五字執筆法”(即擫、壓、鈎、格、抵)。經曆代書法家長期書寫的實踐,鹹認為是符合生理機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75
撥镫法
運筆的一種技法。镫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拔燈芯的。主要有二說。一、《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韫《撥镫序》語:“镫,馬镫也,蓋以筆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镫也。足踏馬镫淺,則易轉運。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于撥動矣。推、拖、撚、拽,訣盡于此。”二、《桃源手聽》引北宋錢若水語:“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壓、鈎、格、抵,用筆雙鈎,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镫法。”但《唐詩紀事》及《宣和書譜》所記陸希聲五字執筆法并無“撥镫法”字樣。案林韫的運指四字訣和陸希聲的執筆五字法系兩種不同含義的方法。不少學者對執筆法多主陸說。
76
雙 鈎
書法術語。①複制法書的技法。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鈎出,稱為“雙鈎”。 ②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據載:宋代蒲元,嘗以雙鈎字寫河上公注《道德經》,筆墨精細,若遊絲萦繞,孤煙袅風,連綿不斷,或一筆而為數字,分布勻穩,風味有餘。③執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鈎”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鈎,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中節之間相疊,鈎住筆管,稱為“雙鈎”。
77
單 鈎
書法術語。執筆法指法名稱.以食指鈎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餘指皆墊于筆管後方。因隻以一食指主鈎,故稱“單鈎”。與“雙鈎”相對。唐代韓方明稱:“若篆書,則可多用單鈎,取其圓直有準。”元代吾丘衍《學古編》亦稱:“寫篆把筆,隻須單鈎,即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單鈎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鈎向大指,中指鈎向名指,此是單鈎,”世傳北宋蘇轼作書用此法,微偃其筆。
78
枕 腕
書法術語。寫字時把左手掌背平墊于右手腕下,稱為“枕腕”。多用于書寫小字,也有使用臂擱(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墊于腕下的。
79
懸 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手腕靈活與否對運筆至關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憑空懸起,稱為“懸腕”。寫字僅僅堤腕還不能上 下縱橫自如地運筆。懸腕能使肩部松開,全身之力由于無所罣礙,才得集注毫端,點畫方能勁健。
80
回腕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腕掌彎回,手指相對胸前,故稱。清代何紹基寫字即采用此法,執筆時腕肘高懸,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違常人的生理機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81
腕平掌豎
書法術語,論述執筆時的腕掌關系。由“指實掌虛”引申而來。近人沈尹默稱:“掌不但要虛,還得豎起來。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懸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豎掌”之說,乃書法界中對執筆法的一種論點。有人認為“豎掌”作書,書壁則可,俯桌書寫,易影響運筆的靈活。
82
鳳 眼
書法術語,執筆法的指法名稱,握管時,大拇指節骨挺直,裡側呈微凸伏,與内彎的食指構成狹長形的縫隙,因美其名為“鳳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圓者稱“龍眼”,是另一種執筆法。
83
執 使
書法術語。執筆和用筆的通稱,唐代孫過庭《書譜》載:“今撰執使轉用之由,執謂淺深長短之類;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明代張紳稱,“執謂執筆,使謂運用。”參見“運筆”。
84
運 筆
書法術語。指字的點畫書寫之過程。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大抵執之欲緊,運上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
85
提 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多用以寫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雖提而肘部著案,不能盡全身之力,故為大多數書家所不取。
86
肘腕法
書法術語。書寫時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稱:肘著案而虛提腕者為提腕,懸在空中者為懸腕。元代陳繹曾稱:“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鄭杓稱:“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論述肘腕之法不僅強調握筆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紙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稱:“用左手稱翼如之勢。”翁方鋼稱:“今人但知作中須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須從左腕出。”近人康有為認為:“右腕挺開,則鋒正對準,腕懸則肩背力出。左腕挺開貼案,則氣停勻,右腕益虛活。”
87
按 提
書法術語。寫字運筆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筆往下頓;提,是筆向上拎,行筆有按提動作,就能保持筆鋒居中。
88
運 腕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由于毛筆性能柔軟,因此書寫漢字,除要有正确的執筆法,還需要有正确的運腕法。北宋黃庭堅稱謂“腕随己意左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調正筆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寫出的筆道,才堅勁圓渾,富有質感。
89
啄
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短撇為“啄”。啄筆的書寫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謂:“啄須卧筆疾罨。”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載:“啄,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稱:啄“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
90
磔
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捺筆為“磔”。古代祭祀時裂牲稱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筆亳盡力鋪散而急發。又,斜捺叫磔,卧捺稱波。唐太宗李世民《筆 法訣》稱:“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貴三折而遺亳。”寫時虛勢向左逆鋒落筆,着紙折鋒翻筆,有控制地盡力鋪亳下行,等到長度合适時捺出。
91
戈 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筆法。相傳:“(唐)太宗工隸(楷書),以( 虞)世南為師,常患難于戈法,一日書‘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筆填之,以示魏徵,徵稱:仰觀目聖作,惟戬字戈法頗逼真,上深歎魏為藻識。”戈畫較長,寫時如不從容行筆,必然頭尾重,中間輕薄。漢隸戈法*落筆 顧右,楷從隸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民稱:“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92
中 鋒
書法術語。指行筆時将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别于偏鋒。用中鋒寫出的錢條圓渾而有質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93
懸 針
是指書寫豎畫的時候,點畫形态如同懸起來的針一樣,最下面是成錐狀的。
94
側 鋒
書法術語。起筆的一種技法。謂在下筆時筆鋒稍偏側,落墨處即顯出偏側的姿勢。
95
折 鋒
書法術語。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指筆勢折疊帶方者,以别于轉筆,即筆鋒在轉換方向時,由陽面翻向陰面,或由陰面翻向陽面。
96
裹 鋒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後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内斂于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曹全碑》、《石門銘》等多用之。
97
逆 鋒
書法術語。運筆的一種技法。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用逆鋒作字,往往具有蒼勁老辣的意趣。
98
蹲 鋒
書法術語。蹲,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卻為兩法。大緻蹲鋒指筆緩行中的蹲勢,蹲鋒則是欲趯先蹲,退而複進。
99
一筆書
大家最近關注書畫新聞資訊的話,應該知道星雲法師的書法展就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其中大量的一筆書作品,起源于張芝,如上圖,即大部分看似一筆寫下來的書法作品。
100
筋 書
書法術語。勁鍵遒麗的點畫謂之“筋書”。東晉衛夫人《筆陣圖》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力豐筋者聖。書法言筋、骨,均寓褒獎之義,如曆來稱顔真卿、柳公權書為“顔筋柳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