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蠱源于中原古書

蠱源于中原古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3:14:58

蠱之一詞,由來遠矣。

甲骨文中,就有蠱之一字。如圖:

蠱源于中原古書(蠱論一蠱的起源)1

蠱是一個象形字,從皿,内有二(不等)蟲。器皿中之蟲也。(另有說法為蟲食之毒——自體外吃進來的毒。也有說法為制蠱的方法——在器皿内放入多蟲。)

在甲骨文中,蠱同災、禍、咎等字一樣,屬于頻率較高的災禍詞

蠱源于中原古書(蠱論一蠱的起源)2

蠱源于中原古書(蠱論一蠱的起源)3

近代學者認為,蠱在蔔辭中有兩種用法, 一是作名詞, 表蠱毒, 二是作動詞, 為災禍義。甲骨文字典中,引用了以下蔔辭:

貞:母丙亡蠱?(《乙》1926)(母丙者,殷人稱逝者也,此處蠱與亡靈已經産生聯系,原骨見圖)

蠱源于中原古書(蠱論一蠱的起源)4

貞:王唯蠱?貞:王不唯蠱?(《合》286)

此外還有一些記載如:

疾齒,唯蠱虐?(《乙》7310)

由于蔔辭語句簡短,并未明示“蠱”的确切含義,故今人的解釋往往是各抒己見。但從蔔辭中,明顯可以看出,蠱是導緻“病”的原因。比如殷人認為齒病、骨病都可能由“蠱”所緻。但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出,蠱應該并不是一種肉眼可見的蟲,因為無論是骨還是齒的疾病,是不可能生成肉眼可見的成蟲的。可見殷人對蠱是一種聯想,将疾病與蟲(看不見的)産生了聯系。比如病——蔔辭中另有“齲”字(《合》232),其形象就是牙齒中,有一條蟲(見圖)。可以證實殷人确實将齒病與蟲聯系在了一起。人們把這種假想的緻病之蟲稱為“蠱”,自然因“蠱”而緻的疾病也自然被稱作“蠱”。同時,此時的蠱,并未與人為因素等發生聯系,證明上古時期,蠱作為一種疾病,應該是客觀産生的,并不是由人制造,用以加害于人的一種手段。

蠱源于中原古書(蠱論一蠱的起源)5

而到了周代,蠱的記載就多了起來。

《周禮 秋官》 中有一個這樣一個職務—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說之、嘉草攻之。凡驅蠱,則令之,比之。這個職務就是專門消除蠱的,使用的方法是祈求神明外加使用藥物”嘉草“。(東漢鄭玄注:毒蠱,蟲物而病害者。)

《左傳·昭公·昭公元年》趙孟問秦國的名醫醫和:「何謂蠱」。醫和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于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這裡涉及到一個周易蠱卦的解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跟本文讨論的蠱毒關系不大,不再多言)。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歸之。(晉平公是沉迷女色緻病,醫和認為這是淫溺惑亂,與蠱乃同物爾,類同的還有“谷之飛” 等。)。

山海經中關于預防蠱疾的記載亦有多處: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其中多魚……食者無蠱疾,可以禦兵。其中多三足鼈,枝尾,食之無蠱疫等等。(這裡提出的均為預防蠱——病的藥物,沒有指出蠱具體是什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蠱與疫,已經發生了融合。疫指的是具有流行性,傳染性的疾病,則蠱在這一時期,也融入了流行性、傳染性的含義。)

随着時代發展,到了先秦兩漢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中國地方文化大交流大合并的時期(大一統王朝的建立)。這一時期,蠱的内涵,由傳統的,由蟲——緻病。發生了改變,開始進一步吸收邪、毒、鬼神的一些特征,并逐漸由客觀疾病向人為因素轉變,向後世的獨特的蠱含義發展。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蠱”:“蠱,腹中蟲也。《春秋傳》: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死之鬼亦為蠱。”這裡蠱被賦予了枭磔死之鬼的屬性,古人認為強死之鬼具備禍害生人的能力,自然蠱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是現知我國最古的醫學方書,全書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錄于一高約24厘米、長450厘米長卷之後5/6部分。

蠱源于中原古書(蠱論一蠱的起源)6

該書中,蠱作為一個專門的病種。共給出了以下五種治療方式:

囗蠱者: 燔扁(蝙)輻(蝠) 以荊薪, 即以食邪者(四三五)。(蠱與邪) 燔女子布, 以飲(四三六)。 囗蠱而病者∶ 燔北鄉(向)并符, 而(蒸)羊尼, 以下湯(淳) 符灰, 即囗囗病者,沐浴。(蠱可由符治療) 病蠱者∶ 以烏雄雞一、 蛇一, 并直(置) 瓦赤鋪(釜)中, 即蓋囗,囗東鄉 (向)竈炊之, 令雞,蛇(四三八) 盡 ,即出而冶之。令病者每旦以三指三最(撮) 藥入一 (杯)酒若鬻(粥)中。(此處雖然是治療蠱病的方法,但出現了不同動物關入同一器皿的操作,很有意思)

蠱, 漬女子未嘗丈夫者【布】囗囗(杯),冶桂入中令毋臭, 而以囗飲之(四四一)。(著名的女子布)

而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成書漢代)中,收有許多具備治療蠱毒作用的藥材,證明當時認為蠱毒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所收錄的365味藥材中,可以用來治療蠱毒的藥材約有38味之多。(《神農本草經》中所有的“ 蠱毒 ”相關藥品共有43味,以下品藥物為多。其中僅治療“蠱毒”的中藥有19中,僅治療“鬼疰”的中藥有19種,而兼治“鬼疰、蠱毒”的中藥有19種。(鬼痊者,鬼病也,字面上說鬼為緻病之因。這個病在古代很有意思,又叫住病,專門說一說:隋代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 卷二十四 鬼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連滞停住也。人有先無他病忽被鬼排擊當時或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如中惡之類,其得瘥之後,餘氣不歇,停住積久,有時發動,連滞停住,乃至受于死死後注易旁人,故謂之鬼注。”張綱《中醫百病名源考 傳屍》:”傳屍者,古勞瘵一病之又名也。蓋勞瘵之病古名傳屍者,本謂其屍氣病人,而複緻人死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了解。)

随意列舉如下:

蜈蚣:主鬼疰 ,蠱毒 ,啖諸蛇 、 蟲 、魚毒 (這裡蠱毒已經與簡單的食蟲之毒——啖蟲毒,發生了區分,成為了單獨的類别)

石下長卿:主鬼疰、精物 ,邪惡氣;殺百精 ,蠱毒、老魅、注易 ,亡走 ,啼哭,悲傷、恍惚 。(徐長卿很厲害的)

鬼臼:主殺蠱毒 ,鬼疰,精物 ,辟惡氣不祥 。

此時,蠱已經與鬼、邪等等開始發生交集(可以由同一種屬性的藥物來進行治療,自然具備同樣的特征)。《神農本草經》既将蟲毒 、 蛇毒 、蠱毒等分列,如:“ 蛇蛻 :蟲毒 ” ,“ 瞿菌:蛇螫毒 ”,“彼子:蛇螫,蠱毒 ”,“蜈蚣 :蠱毒、啖諸蛇蟲魚毒 ”等,又将蠱毒與鬼疰并為一詞 。說明此時,蠱毒既有源自上古—蟲緻病的客觀一面,又開始吸收邪氣、惡氣、精怪、鬼怪的一些主觀特點,逐漸變得邪惡起來。同時,該書中仍未提出蠱的人為屬性,表明蠱在此時,應該還是屬于客觀自然的一種疾病

但随着時間推進,漢代以後的許多醫學文獻,從《肘後方》、《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台秘要》,到《聖濟總錄》、《本草綱目》、《證治準繩》等,都有關于“蠱”的記載。而此時,蠱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兼備了人為屬性、主觀害人屬性等等特征,變得與如今我們關于蠱的概念趨向一緻。

孫思邈《千金要方》描述為:“蠱毒千種,種種不同,或下鮮血,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酸痛,狀貌說不可盡。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時,皆從九孔中或于脅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門常須帶雄黃、麝香、神丹諸大辟惡藥,則百蠱、貓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着人。養生之家大須慮此。”(明确提出了蠱的預防)

又言:凡人中蠱,有人行蠱毒以病(使動用法,使之病)患者,若服藥知蠱主姓名,當使呼喚将去。若欲知蠱主姓名者,以敗鼓皮燒作末,飲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者,可語令去則愈。(呼蠱主名治療法

《隋書·地理志下》記載:“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虱則曰虱蠱,行以殺人。使人食之入腹,蠱食其人五髒人死則其産業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則畜蠱者自鐘其弊。累世子孫,相傳不絕,亦有随女子嫁焉。”

至此可以看出,到隋唐時期,蠱的概念已經徹底形成,其含義為:人為制造的,以加害他人為目的的,采用蟲(包含蛇,蛙等)制成的,一種可以導緻他人病患乃至死亡的事物(隋書中還有謀奪他人家産的能力,此其能力之一)。

綜合來講,還有以下一些結論:

1、蠱的概念從上古産生到最終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曆史時期。

2、早期的蠱,是華夏民族(後來的漢族)的制造物

3、早期的蠱,發源于中原地區

4、古人認為,蠱是可以通過一定方法預防的。

5、古人認為,蠱造成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

(更多原創内容敬請關注夜航船撐篙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