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有個粉絲給我留言:
她喜歡一個虛拟的“紙片人”,而且為自己買了一個戒指,暗示自己已經和紙片人在一起了,并且幾年沒有談戀愛,覺得現實中的人都不如紙片人讓她心動。
顯然,這種喜歡不是大多數人對一個虛拟角色的欣賞,更像是一種戀愛。
這位同學在現實中承受了不少嘲諷,變态幼稚逃避現實等等。
她不明白,喜歡虛拟人物有問題嗎?
我專門去查了,和這位同學類似的狀态有個專門的名詞叫“紙性戀”,他們會以男女之情的方式喜歡虛拟人物,把虛拟人物叫老公老婆不是開玩笑,而是他們真這麼覺得。
對待這種狀态,當下的輿論普遍可以分為三種态度:
圈外人往往無法理解,怎麼正常的戀愛不談,非要喜歡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假人”?有些人還會揣測,你是不是太菜了,現實中找不到?
再或者就像開頭提問的同學一樣,被說成“幼稚”。
而“紙性戀”本身也有程度區别,有些能喜歡紙片人,也能喜歡現實中的人,也有一小部分隻喜歡紙片人,現實免談。
再極端一點的,我們鄰國有些男生會和自己喜歡的角色“結婚”——哪怕對方的參與方式隻是出個抱枕。
喜歡虛拟人物不是新鮮事。
以前人看金庸瓊瑤,誰還沒代入過自己是主角,紅塵作伴快意恩仇,在這種幻想裡面,和你一起“入戲”的不也是虛拟人物嗎?
再往前說,古代書生寫自己和女鬼妖狐談戀愛,同樣是紙片人。
最大的區别其實在于,現在虛拟和現實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喜歡紙片人”這件事,也變得越來越“逼真”。
紙性戀的發展史,本質上是二次元文化的發展史。
以動漫遊戲為代表的的“二次元”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它能成為“文化”,還真是最近十多年的事。
随着網絡發展,論壇,遊戲公會,追番網站,把很多喜歡二次元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一個人的能力和想象力是有限的,但一群人聚在一起能做的事就多了,寫同人,剪視頻,出周邊,出cosplay……
慢慢就成了圈子,有了“亞文化”。
以前你喜歡一個紙片人隻能對着書本和屏幕看,那麼現在你有無數種方式離他近一點,也有很多和你志趣相投的人理解你的情緒,陪你一起幻想。
二次元文化逐漸從小衆走向大衆,“紙性戀”也就開始廣為人知,成了一個可以被讨論的話題。
和紙片人談戀愛到底好在哪裡?
首先,方便,成本低。
二次元本來就是個成本不太高的愛好——隻要你不打算把所有手辦周邊cos服都all in,相對于玩車玩表玩攝影,二次元還是不那麼燒錢的。
更重要的是,相對于談一段現實戀愛,喜歡紙片人要簡單多了。
喜歡一個現實男人得想盡辦法接近他,萬一他比較受歡迎,你還有不知道多少情敵要消滅。
好不容易在一起了,你還得想辦法維系感情,想着怎麼維持新鮮感,怎麼理解包容磨合溝通,萬一你們走不到最後,還得妥善處理分手,承受失戀之苦。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說,戀愛确實很美好,但它最大的缺點是竟然需要兩個人才能完成。
喜歡紙片人,就省去了上面所有的麻煩——
你不用追,他就是你的,你也不需要和他維系感情,不需要花太多錢和心思,打開屏幕他永遠都在。
即使有一天你不喜歡他了,“分手”也簡單,按照現在出番的速度,一年至少能換四個紙片老公。
當代年輕人沒時間又怕麻煩,紙性戀簡直是量身定做的新型戀愛方式。
而且你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紙片老公,還遠比你在現實中認識的絕大多數男人完美。
說實話,絕大多數人,尤其是我們80後,90後的年輕人,開始了解愛情通常都是看影視文學作品來的,這些作品裡的戀愛對象,個個趨近完美。
所以我們很多人潛意識裡其實都在默認,談戀愛就應該和這樣的人談——高富帥,溫柔體貼,浪漫專一。
我們說希望找一個mr right的時候,實際想找的是一個mr perfect。
但現實中哪裡有呢?
英國人做過調查,說找一個百分百滿意的戀人,概率是0.0000034%(34萬分之一),日本人說是0.00006%。
這比一年被雷劈中一次的幾率都低。
但是紙片人的世界,完美人設遍地都是。
畢竟二次元也是文藝作品的一種,它本身就是拿來制造幻想的,不同性格,不同外形特征,不同“屬性”的男女主,你想要的,作者都會給你生産出來。
最後,這麼完美的紙片人,居然還能給你足夠的安全感。
他永遠不出軌,不家暴,不犯天下男人都要犯的種種錯誤,他甚至連跟你吵架都不會。
二次元永遠不可能升維打擊和傷害三次元人。
照這麼看,和現實中的人談戀愛,體驗感有很強的不确定性——真的撞上34萬分之一的概率遇到了mr perfect,你的幸福感可能是滿分10分,但多數情況下,兩個普通人磕磕絆絆地交往,最多也就是及格線上下,五六分,要是運氣不好,遇到個兩三分的渣男也有可能。
和紙片人談戀愛的幸福感就更确定一些,可能不至于到10分那麼高,但七八分保底總是有的。
還沒有那麼多大起大落,用戶體驗穩定。
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所謂的“紙性戀”,從一開始就是奔着逃避現實去的。
他們在現實中是真的沒有魅力,不受歡迎,隻能在虛拟世界裡尋找安慰。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二次元愛好者會調侃别人“現充”,他們也知道,别人有豐富充實的現實世界,他們卻把太多的情感都投注給了虛拟。
多少也帶點羨慕的意味。
或許在不理解紙性戀的人眼裡,上面講到的一切都很荒唐——紙片人再怎麼好,他不是真的呀,他隻能活在幻想裡,永遠不可能和你産生現實的交互不是嗎?
可是,誰又能保證我們喜歡一個現實中的人,就沒有一點點幻想的成分呢?
誰能保證現實伴侶就百分百是你心目中的樣子?
事實上,喜歡一個人的過程就是不斷投注幻想的過程——你看到他養了隻貓,就幻想他溫柔顧家,以後對孩子一定和對貓一樣有耐心,這不也是幻想的一種嗎?
區别無非是普通人幻想的伴侶至少有個實體,紙性戀的幻想隻存在于另一個維度的虛空中,五十步和七十步的關系罷了。
至于“交互”,就是個更哲學的話題了。
什麼是交互?你有了某種感覺和體驗,你就相信交互産生了。
比如吃糖,你現在往嘴裡塞了一個東西,感覺到了甜味,于是你知道自己吃了糖。
但有沒有可能你吃到嘴裡的根本不是糖,而是同樣能給你提供甜味的代糖呢?
當然有可能,但對你來說甜就夠了,到底是不是糖,不一定有那麼重要。
說回“交互”。
你面前有一個活生生的男人,他說他愛你,你感覺到了愛和幸福,于是你認為你們交互了。
紙性戀眼裡,他們在喜歡虛拟人物的過程中,也能通過虛拟人物的故事設定體驗被愛,也能感覺到愛和幸福。
這是他們定義的交互。
就像缸中大腦的哲學命題,不排除一種可能,我們現在和周遭世界全部的“交互”都不是真實的,我們隻是一枚泡在藥劑中的大腦,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是更高維度的文明創造出的幻覺。
但那又怎樣?并不妨礙我們每天依然嘗酸甜苦辣,經曆喜怒哀樂,還是得好好生活。
寫到這裡,必須回歸一個古老的議題:
什麼是愛?
某種意義上說,愛基于需求而産生,我們會在不同的階段和心境下,愛上不同的人。
那麼紙性戀者越來越多,有沒有可能反應了一個現實是,當下我們所面臨的大環境,就是會批量制造出“喜歡紙片人”的需求呢?
梁永章說,90後和00後可能是最不适合結婚的一代人,自由,自我,怕麻煩又對戀愛質量要求很高。
可是一代人的困境永遠和時代本身密切相關,這背後會不會也折射出了,現在年輕人面臨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也确實讓我們對現實越來越失望,越來越寄情于另一個在想象中更美好的世界?
那麼“紙性戀”存在,就合理。
作為局外人,可以不理解,但真沒必要再去居高臨下地評判别人消極避世不成熟。
至于紙性戀的局中人,以我本人的想法來看,任何一種戀愛模式和戀愛取向,隻要沒有傷害到别人,都應該被尊重。
紙片人能給你戀愛的感覺,能讓你開心,那就愛。
隻不過要是非說有什麼建議的話,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前面提到紙性戀的程度區别:
能喜歡紙片人,也能喜歡現實中的人,還是隻喜歡紙片人,現實免談?
我認為第一種可能是更好的選擇——能愛虛拟,也能愛現實,二次元提供完美,三次元提供(至少看起來更加)真實。
畢竟紙片老公和三次元男朋友也不至于互相吃醋,你一個人能有雙倍快樂,在次元壁裡來去自由,不是更好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