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19:27:44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

故宮

洪武三十一年,一支明軍以備邊之名途徑開封,在入城後迅速包圍了周王府。明軍将領昂首闊步地進入王府,充滿挑釁地望着茫然而惶恐的周王朱橚。身後的兵士如流水般湧進王府,解除了王府本就不多的守衛。将領的神情開始變得玩味起來,饒有興緻地環顧起王府的奢華景緻。

建文二年二月,燕王朱棣攻打大同,建文帝朱允炆派兵援救。一支幾乎快要被大雪淹沒的南軍此刻正行進在紫荊關以北的路上,步履艱難。帶隊的将領眉頭緊鎖,胸中似有一股火氣要噴湧而出。南兵不耐嚴寒,幾日的行軍已損失大批辎重物資,且每日都有兵卒減員,逃亡的現象。将領知道,此戰的主動權已不在己。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南京城金川門守将一臉疲憊地坐在城樓上,聽着城外燕軍整齊而興奮的呼喊聲,有些無奈地看向了自己的同袍谷王朱橞。就在剛剛,他們已經收到了皇帝手刃左都督徐增壽的消息,留給他們二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2

李景隆

勳貴代表,建文近臣

熟悉明朝“靖難之役”的朋友,應該已經猜出了我要說的主人公名字——李景隆。在明初的曆史中,李景隆近乎是一個醜角的存在。“靖難之役”中他作為建文帝朱允炆的南軍統帥,先是圍困北平不果,受挫于鄭村壩之戰,後在白溝河失利,敗逃于德州城下,最終被朝廷免職賦閑,卻在燕軍進攻南京城時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入城。

所以,很多人會開玩笑地說李景隆是朱棣安插在建文帝身邊最大的“間諜”,即便他的内奸身份沒有坐實,人們也會譏笑他的一系列愚蠢行徑,笑罵他是一個“草包”。

如果曆史真的這麼簡單就好了。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3

明軍

李景隆,字九江,江蘇盱眙人。其父便是大名鼎鼎的明初開國武将曹國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所以李景隆要喊朱元璋一聲舅爺爺。這麼算起來,明成祖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表兄弟。是不是挺複雜的?

李家在明初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從軍界的排名來看,李文忠僅次于徐達和常遇春。常遇春在洪武二年病逝,其後人因為牽涉“藍玉案”而一蹶不振。李文忠和徐達的離世時間是在洪武十七年和洪武十八年,且其子嗣都承襲了爵位,挨過了洪武年間的動蕩歲月。

我們知道,朱元璋在洪武晚年對一批開國功勳進行了政治清算,以“藍玉案”最為典型。但是這裡還是有一些細節的,即朱元璋非常重視對一批功勳世族第二代的保護和培養。這是朱元璋為自己百年後設計的一份政治構架,也是留給孫子朱允炆的政治遺産。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4

朱元璋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後,朱元璋對五軍都督府進行了一次大的人事調整,徐輝祖,徐增壽,李景隆,李增枝,耿璇,沐晟等一批勳二代們被安排進了要職,并刻意為這些勳貴子弟提供練兵和實戰的機會。

所以到了洪武晚期和建文年時,軍界兩個爵位最高的國公,就是魏國公徐輝祖和曹國公李景隆了,接下來才是所謂的“七侯”,“一伯”。再說得直白一些,李景隆和徐輝祖可以算是建文時期大明開國勳貴集團的代表人物了

建文帝朱允炆的執政風格最大特點就是重用文官集團。文官掌權這是所有封建王朝的曆史趨勢,但建文年間,因為朱允炆本身儒學味太濃,有書生氣,黃子澄,齊泰等人組成的執政團隊相對欠缺政治成熟,再加上外藩雄踞需要急迫“削藩”的政治壓力下,朱允炆在上台初期還是非常倚重勳貴集團的。我們能夠看到,朱允炆和李景隆,徐輝祖等人的關系是非常好的。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5

明代官員

李景隆身材高大,眉清目秀,氣質出衆。相傳朱元璋第一次看到李景隆的時候,就在人群中多看了他幾眼。洪武時期,李景隆就被朱元璋派到湖廣,河南,陝西等地練兵,負責過與少數民族的馬市貿易,也随着幾個軍界前輩參與過一些小規模的戰役。

我一直相信朱元璋看人的水平,李景隆能夠入得了朱元璋的法眼,在洪武晚期執掌左軍都督府,加太子太傅,這足以說明李景隆并非一個泛泛之輩。

洪武三十一年,李景隆奉建文帝之令,去開封逮捕周王朱橚。這是建文帝削藩的一個重要步驟,因為周王是燕王朱棣的同母胞弟,而周王也是建文帝上台上要動手的第一個藩王。李景隆身負的使命不可謂不輕,因為此次行動的順利與否,直接決定了建文帝後來對湘王,代王,蜀王,齊王,岷王的削藩舉措。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6

黃子澄

李景隆以備邊假道這一手玩得非常漂亮,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周王。為建文帝搞了個開門紅。當然,之所以讓李景隆去對付周王,除了建文帝對其信任外,很大的原因是李景隆曾在河南練過兵,周王的封地及其衛所軍都曾是他的轄區,李景隆非常了解那裡的情況

事實上,從朱元璋一駕崩,建文帝一上台,就已經開始了削藩的準備工作。其中,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一直都是建文朝廷的心腹大患。對于朱棣的防備也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時候就開始了。李景隆作為建文帝的舊臣,自然知道這些。你說他是朱棣的安插在建文帝身邊的”間諜“?那給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遞個風聲總做得到吧?為什麼不做呢?

這個時期的李景隆,應該是堅定地站在建文帝這邊的。身為曹國公的他,爵位已經封無可封,皇帝又對他信任有加,他何必作死要幫着燕王朱棣去謀反?動機上完全說不通。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7

故宮

臨危受命,大敗而歸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靖難”。朱棣的軍事才能确實沒話說,建文帝在一年之前便開始從内而外地完成了對北平城的各種壓制,包括政治和軍事的圍剿,卻被朱棣以短短十幾日的時間全盤摧毀。

沒法子,建文帝隻能派大軍前去圍剿了。此時朱棣已經掃平了北平的外圍,于内已無後顧之憂。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為大将軍,領軍十三萬,号稱百萬,分兵數路進攻朱棣,并在河北真定設置平燕布政使司。

朱允炆用長信侯耿炳文這樣的開國老臣為将,一方面說明了朱允炆對朱棣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确實是沒什麼人可以用了。這種沒人用,其實是有兩個方面。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8

耿炳文

其一,洪武時期的那批開國功勳基本上已經被屠戮殆盡了,而那批官二代們比起身經百戰的燕王朱棣,看起來還是稍欠火候

其二,因為朱棣的特殊身份,朝中很多的文臣武将都與其有扯不清道不明的關系,朱允炆用人的時候不得不慎重

比如徐達的兒子魏國公徐輝祖,他的姐姐就是朱棣的王妃徐氏。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就是朱棣埋伏在朱允炆身邊的“暗線”。

當然,用耿炳文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建文元年二月的時候,耿炳文的兒子耿瓛被任命為執掌北平都司事務,所以耿炳文此去也有為兒子擦屁股的意味在。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9

朱棣王妃 徐氏

但孰料耿炳文在河北滹沱河地區大敗于朱棣,被迫退入真定城中據守,南軍損失數萬人。這一戰很精彩,朱棣的戰術打得很漂亮,耿炳文輸得不虧。但老将畢竟是老将,在耿炳文收攏殘部據守真定城之後,朱棣也再難有所進展,隻得率軍北撤。

可這不是朱允炆想要的結果。朱允炆的看法很簡單:我以舉國之力圍剿,難道隻能打到和燕軍對峙的地步嗎?必須進攻,進攻,再進攻,徹底平亂

所以換将事宜被提上了日程表。李景隆在這個時候,也正式走到了曆史的舞台前。那為什麼選擇李景隆呢?

第一,建文帝的二次北征,規模尤盛之前,主帥級别不可低。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0

明軍

朱允炆的二次北征,拼拼湊湊幾十萬大軍,幾乎是把家底都壓進去了。如此大規模的軍事動作,主帥的級别不可能太低,不然就會出現指揮系統的混亂。說實話,朱允炆的選擇不多,就隻能從兩個國公裡選了,要麼是徐輝祖,要麼是李景隆。但正如之前說的,徐輝祖的姐姐就在燕王那當王妃呢,關系實在太近,不可不防。同時李景隆比起徐輝祖來說,從履曆上來看稍稍更有實戰經驗。

第二,李景隆與建文帝的幕僚關系良好

李景隆雖說是“武二代”,但自小還是讀過書的,成績相對于其他二代哥來說,還是算中上水平的。李家從李文忠那開始算,就經常親近文人,李景隆自己便和黃子澄,方孝孺的關系很好。特别是方孝孺,其父方克勤曾經就和李文忠有交情。後來李景隆一處宅邸落成,方孝孺還曾寫過賀文。所以黃子澄,方孝孺在建文帝面前,是力薦李景隆的。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1

方孝孺

第三,李景隆在對周王的行動中,相當于算是納了“投名狀”了

這點上文說過,對朱棣的胞弟動手,自然就成為了朱棣的敵人。同時在那次削藩行動中,李景隆曾明目張膽地向周王索賄,大肆侵占王府财物,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起碼在諸多藩王心中,李景隆肯定不是什麼好人。

第四,建文帝自恃兵衆,能夠彌補将領實戰經驗的差距

雖然朱棣迅速地在北平站穩了腳跟,雖然耿炳文碰到了挫折,但建文帝畢竟是以全國而壓燕地一隅。在年輕的皇帝看來,數十萬大軍,踏也能把朱棣的燕軍踏平了。隻要主帥按部就班,徐徐圖之,即便交換比高一些,付出的代價大一些,但勝利終歸是自己的。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2

明軍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拜李景隆為南軍大将,統兵五十萬,北伐征燕。建文帝在李景隆身上是下了大注的,也給予了李景隆極大的“便宜行事”之權,為的就是能夠讓他指揮得動手下這批臨時糾結的軍隊。

八月出發,九月到達山東德州,十月完成了對北平的合圍。五十萬大軍行軍,調動和部署,李景隆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内完成對北平的圍困,即使是有朱棣故意收縮兵力的原因,但也不得不承認李景隆确有些真材實料。

此時燕王朱棣率領燕軍主力救援永甯,奔襲大甯,隻餘世子朱高熾領一萬多人留守北平。随後李景隆正式對北平城發動進攻,攻打九門。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3

朱高熾

戰局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李景隆沒拿下北平。其中部将瞿能父子曾一度攻占了張掖門,但李景隆并未乘勢組織後續部隊挺進,而是讓瞿能撤回。很多人拿這點來說明李景隆的無能和愚蠢。

怎麼說呢?從後來的上帝視角看,李景隆在瞿能攻下張掖門之後,便組織人手支援突進,這是當時整個戰局中李景隆唯一能夠取勝的關鍵節點。但是我們從李景隆的視角來看,其實還是能稍微理解他的。

一來,李景隆非常自信能夠攻克北平城

五十萬對一萬,從李景隆分兵攻打九門,而不側重隻取一點來看,李景隆認為攻克北平城隻是時間問題。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4

明朝将領

二來,李景隆用兵相對謹慎

這點從李景隆北伐的步步為營就能看出。而瞿能攻下張掖門的時候,後繼部隊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如果沒有拉住瞿能,讓其孤軍深入,很有可能被城内的燕軍分割包圍。李景隆當時叫住了瞿能,用的也是“冒進”這個理由。這其實是符合李景隆的性格。

三來,瞿能能攻克城門,已經說明了燕軍守城頗為吃力

在李景隆看來,這就是一場消耗戰。雖然自己的後勤補給也挺困難,但城中燕軍面臨的各種壓力更大。今天瞿能可以攻克一個城門,明天另一個将領便能拿下另一座城門。自己大可以重新休整,重新部署進攻策略,沒必要徒增風險。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5

攻城場景

李景隆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但第二天情況突然急轉直下,低溫嚴寒給守城的燕軍提供了額外的助力。守軍連夜用水澆灌在城牆上,原本已經破損的城牆在外面附着了一層堅硬的冰層。李景隆之前所有的部署都被打亂了。

後來朱棣從大甯甯王朱權那,連騙帶搶地拐到了朱權的西北兵,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朵顔三衛”,即後來明朝京軍三大主力之一“三千營”的前身,一群骁勇的蒙古騎兵。

李景隆的南軍久攻不下,又不耐天寒,已成疲師,朱棣的新軍突然出現,又為生力軍,城中朱高熾再内外配合,李景隆部被連下數座兵寨,大敗南撤。

十一月朱棣回師北平,李景隆撤回德州。十二月,朱棣領兵攻打大同,李景隆被迫救援,但戰略主動權已失,李景隆一直跟在朱棣後面頂着嚴寒繞彎子,始終無法遭遇燕軍主力,南軍士氣銳減。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6

蒙古騎兵

次年,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與郭英,吳傑等人合軍再度北伐,兵力達到六十萬,在白溝河附近與燕軍大戰。這一戰,其實李景隆打得不錯,雙方有來有往,數次把朱棣逼到絕境,要不是後來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率軍救援朱棣,朱棣很可能就交代在那了。此戰雙方算勉強平手。

休整之後再戰,眼看朱棣已處弱勢,出現敗象,李景隆的帥旗突然被大風刮斷,南軍頓時大亂。朱棣趁勢反擊,南軍大敗,李景隆撤回德州,南軍十餘萬人向燕軍繳械投降。之後燕軍乘勝追擊,攻下德州,李景隆率領殘兵再退濟南,同時朱棣獲得了德州城内南軍大量的辎重糧饷的補給。南北形勢,開始逆轉。也就在這個時候,李景隆被免去了帥職,被建文帝召回了南京。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7

帥旗

這幾場仗下來,我們發現李景隆總是敗得莫名其妙,甚至有大風刮倒了帥旗的這個說法。就我本人而言,我是完全不信的。古代帥旗在軍陣之中何等的重要,其旗杆材質必定經過精心選擇,怎麼可能被大風刮斷。

考慮到朱棣及其子孫對“靖難之役”的美化,我甯願相信是朱棣安插在南軍的奸細趁勢斬斷了帥旗,而不是像史書說的被大風吹斷,隐隐在彰顯朱棣的“天命”

還有一點,就是李景隆撤離德州的時候,德州囤放着大量的南軍物資,其中僅僅糧草就有百萬石。以當時建文朝京杭大運河的運力來算,一年也就能往北方運個四五十萬石糧食,可見上百萬石的存量,建文帝方面是花了相當大的力氣的。而這些糧饷物資,最後都成為了燕軍的補給。為什麼李景隆不燒掉?有這個疑問的朋友,我可以舉一些事例。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8

戰争場景

朱棣在起兵初期,清掃北平周邊南軍據點的時候,以8000馬步兵擊敗懷柔30000南軍,繳獲8000餘匹戰馬和大量辎重;在與耿炳文所部戰鬥時,破雄州之時再次繳獲近萬匹戰馬,大量物資;拿下鄚州城時,再度拿到大量補給。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燕軍是越戰越勇,越打越壯大,建文帝幾乎成了朱棣的後勤部長。燕軍的動作确實快,快到在北平城下李景隆撤離時來不及通知南面的友軍,快到李景隆離開德州時根本顧不及囤積的糧草物資。

但不管怎麼說,李景隆确實不是朱棣的對手,不是李景隆太慫,而是朱棣太強。朱棣的精兵策略碰上南軍臨時組成的“雜牌軍”,再加上甯王武裝部隊的加入,李景隆之敗是非常正常的。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19

朱允炆

大勢已去,備受屈辱

李景隆的北征生涯算是徹底結束了。大敗之後朝廷需要發洩的途徑,李景隆身為主帥,自然是最好的替罪羔羊。建文帝是真的仁義,面對着這位把自己家底都差點敗光的表哥,硬是頂住了壓力,保下了李景隆。需知當時要誅殺李景隆的人,除了大量的文官外,連黃子澄,方孝孺這批人都是力主斬殺李景隆的。

人心已亂。

李景隆的失敗,其實是勳貴集團的被打臉。因為這次北伐,幾乎動員了所有能夠出征的勳貴集團家族成員。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20

明代官員

要知道回朝以後的李景隆,曾經在大殿上被群臣圍毆過。對,你沒聽錯,幾個朝臣當着建文帝的面揪了李景隆的頭發,大罵其有二心。官員的理由則是,李景隆曾經和燕王朱棣在戰局中有過書信往來。這種勳貴被羞辱的事情,在洪武年間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這說明什麼?李景隆的大敗,看似得到了建文帝的寬恕,卻激化了建文朝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矛盾。我們可以看到,之後南軍啟用的将領,如盛庸,平安,何福等人,相對于徐輝祖,李景隆等人,背景更加簡單,也相對更加可靠,更容易被文官集團所接受。

即便後來徐輝祖在眉山苦戰,也因為建文帝對時局的判斷錯誤和對徐輝祖的不信任,将其調回南京,以緻錯失了戰機。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21

徐輝祖

明代的監軍體制,大體上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擡頭的。即便如建文帝這般親近文官集團的皇帝,也啟用了一些宦官内臣去監軍。這在某種程度,也代表了建文帝對勳貴集團兵權的稀釋。

所以,在李景隆大敗之後,雖然戰局的形勢還未十分明朗,但建文帝内部,特别是軍隊系統開始出現了混亂,各種矛盾在短時間内被迅速發酵和激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朱棣加強了對建文帝陣營的滲透和分化,南京方面的大量官員開始對時局變得暧昧了起來,這其中也包括了勳貴集團的很多成員。

畢竟誰都看得出來,洪武時期留下的勳貴集團,以後在建文朝的日子将不會好過了。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22

明代官員

如果說李景隆成為了朱棣的内奸,那大概率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心态的轉變。一邊是被群臣羞辱,猶如過街老鼠般看不到希望的日子,一邊是隻要投機一次便能翻身做主,重新回到以前的尊榮高位,換了你會怎麼選擇?

畢竟這隻是自己的表叔和表弟的皇位之争,這天下的主人還是姓朱,這個帝國還是叫大明。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領軍南渡長江,兵鋒直指南京。驚恐的建文帝派出李景隆去燕軍營地求和,意圖劃江而治,被朱棣拒絕。六月初十,建文帝再次遣使和談,無果。六月十二日,建文帝無奈之下,将在京的諸王和武将們分派到各個城門去值守,已經在家宅了兩年的李景隆再次披挂,與谷王朱橞守衛金川門。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23

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

六月十三日,朱棣的内應,徐輝祖的胞弟——徐增壽,意圖打開城門接應燕軍,失敗,被建文帝手刃在左順門。之後建文帝暗中派人尋找李景隆,很顯然,徐增壽的事情終于讓建文帝對李景隆下了決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景隆和谷王打開了南京城的金川門,燕軍魚貫而入,南京城破。

朱棣在登基之後,以“默相事機之功”授予李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并增歲祿一千石,子孫世襲,賞白金四百兩,文绮四十表裡,鈔四千貫,班序排位名列百官之首。

這個封賞其實很重了,比之靖難功臣朱能和丘福的封賞要高出一大截。好一個“默相事機之功”,這到底是對李景隆的褒獎還是諷刺?但自古以來,叛徒都沒有好下場。

明朝的開國元勳都是什麼下場(洪武勳貴沒落前的最後反噬)24

朱棣

永樂二年,曾經被李景隆逮捕的周王朱橚終于要向李景隆讨回當年的羞辱,彈劾其公然索賄。之後更多的彈劾相繼發出,其中多篇上疏彈劾李景隆居功自傲,意圖謀反。

這個謀反,和洪武年間的胡惟庸,藍玉有什麼區别?不過是個笑話和由頭罷了。但朱棣終究是留了李景隆一條命,因為有些政治姿态還是要做的,隻是将其革去功臣勳号,賦閑在家。李景隆直到永樂末年,方才去世。

行文至此,我還是堅持我對李景隆的判斷:李景隆與同時期的很多名将相比,确實相形見绌,但卻絕對不是後世口中的近乎醜角的“草包”。相反,與很多洪武年間的勳貴二代相比,李景隆可能是他們中的佼佼者。如果不是“靖難之役”,如果不是對上朱棣,李景隆應該像明代中期那些勳貴二代們一樣無憂無慮,身負父輩榮光地過完這一生。

至于李景隆的獻門之舉,則更不用太過糾纏。翻開史書随便看看,永樂年間的那些個名臣們,有幾個不是建文舊臣,為什麼到了文官那就是順應天命,到了武将這便是賣主求榮?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