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周禮中有什麼禮儀到如今可以傳承

周禮中有什麼禮儀到如今可以傳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0:04:22

周禮中有什麼禮儀到如今可以傳承?作者:王傑(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周禮中有什麼禮儀到如今可以傳承?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周禮中有什麼禮儀到如今可以傳承(周禮天官的六廉)1

周禮中有什麼禮儀到如今可以傳承

作者:王傑(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周禮》是儒家重要經典,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于兩漢之際。《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周禮》對禮法、禮義作了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曆代禮制的影響深遠。《周禮》中記載了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的内容極為豐富。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

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

“(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關于這段文字,鄭玄注釋為:“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能,政令行也;敬,不懈于位也;正,行無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

小宰的職責是以六項标準治理官府,公允地評斷官吏的治理能力。這六項标準就是:是否廉潔并且善于辦事,是否廉潔并且推行政令,是否廉潔并且謹慎勤勞,是否廉潔并且公正客觀,是否廉潔并且遵紀守法,是否廉潔并且明辨是非。

從西周開始,我國各個朝代都有一套較為嚴格的考核官吏政績及其清廉的标準。從以上六條标準來看,都離不開一個“廉”字,體現了“廉”是為官之本和考核之要的基本精神。

第一,廉善。廉善是道德指标,是對從政者個人素質、個人道德品質的嚴格要求。中國文化一直把個體的道德修養放在首位,尋求主動性适應的和諧。這是因為,中華先祖們很早就以高超的智慧悟出了一個真理:靠外界的制約規範個體行為是被動的,而靠内心的道德準則規範自己的行為是主動的。作為一個官吏,首先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最關鍵、最核心的是“善”,是天道之大美、人道之終極。

第二,廉能。廉能是才華指标。能者,指能力、才華之謂。我們常說“德才兼備”,其中的“才”便是“廉能”的文化延續。廉能者,意即将才華奉獻于社會,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上古時期,舜挑選管理國家的接班人,經過多方考察、檢驗,最後選中了禹,除了他的美德以外,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賢能”——“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大禹治水十幾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千古流傳,成為曆朝曆代廉能行政的楷模和榜樣,他“克勤于邦”“汝惟不怠”的敬業精神,在今天更是有着積極的意義。

第三,廉敬。廉敬是人文指标,是一種深厚的人文精神的體現。許慎《說文解字》釋曰:“敬,肅也。肅部曰:肅者持事振敬也……敬也。恭肅也。憜不敬也。”中國曆史上賢明有為的政治家和有智慧的思想家,對天道——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人道——社會群體相處的守則和心之道(心性)——人類個體素質的終極追求等,都保持着“敬”的态度。廉政文化中的“廉敬”行為,與天道、人道、心性升華之道相适應,表達的是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源自“和諧”——人與自然萬物的相互适應,人與社會群體的相互适應,人與自我身心升華過程的相互适應。

第四,廉正。廉正是執政指标,是對官吏們處理行政事務時所提出的要求——公正客觀。許多時候,人們都喜歡把“廉政”直接解讀為“清廉、公正”,可見公正法則在行政過程中是何等重要。《尚書·洪範》曾用詩意的優美語言贊頌公正之道:“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第五,廉法。廉法是禮法指标。中國文字史上,“法”字的最初含義之一,是指自然法則、天地法理以及效法天地等天人合一的思維之法。廉法者,即要求深谙自然萬物生命的運動真理,适應自然法則,适應人類相處法則,應用适應性和諧之道,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與自然、群體和諧相處。适應性和諧法則,是不傷害自然環境、不違背自然規律、不破壞群體規範的法則。在古代,法與禮是一體的。法是最高的自然法則,是自然不可變易的運行秩序和根本規律;禮是人類在文化行為各個方面進行探索、适應自然法則的具體體現,是運用法則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群體和諧相處的寶貴經驗。

第六,廉辨。廉辨是治理指标。辨,通“辯”,廉辨,是廉政監督官員的重要職務技能,也是每一個行政管理人員的必備行政技能。辨善惡,辨是非,辨真僞……廉辨不僅需要敏銳的眼光、冷靜的頭腦和對事物的把握能力,更需要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公正、廉潔的思想境界。墨子說,“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善于識别幹部是廉政建設的大問題,“廉辨”說到底也是關系到行政公平、執政公正的大問題。

那麼,“六廉”思想有何曆史意義呢?

第一,“六廉”首次提出了系統考核官吏的思想。《周禮》中的“六廉”不是對官吏的一般性要求,而是指對官吏的考核标準。《說文解字》說:“計,會也,算也。”所謂“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即小宰要集中聽取官府中各級官吏的彙報,計算他們的功勞多少,從而達到評斷官吏治理好壞的目的。由于官僚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萌芽與發展,嚴格考核官吏的思想與制度在這一時期發展迅速。如荀子說:“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當則可,不當則廢”。荀子說的“歲終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即考核官吏的上計制度,在戰國時期已經普遍推行。我國曆史文獻中常把“六廉”也解釋為“六計”,就是明确指出了“六廉”的本質内涵。

第二,“六廉”首次提出了廉能并重、以廉為本的思想。先秦以來,關于民本、德、孝、禮、仁、正、儉、忠、敬、義、公、賢、信等概念的探讨,大都與廉相關。很顯然,治國單純靠廉是不行的,還必須有通曉法律、執行政令、盡責守職、不懈于位的治國之能才。為了獲得這些人才,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都在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如孟子呼籲“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荀子說“無能不官”。春秋戰國許多國家在官吏的選拔、任用和管理上,都出現了新的制度,其目的就是為了選拔治國安邦之才。

《周禮》正是将長期以來關于廉的思想與新的時代需求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關于官吏廉能并重、以廉為本的思想。我國曆史上後來德才并重的嚴密考核、考課制度,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的。

我國古代廉政思想與文明産生相伴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廉政思想不斷豐富發展,春秋戰國以後,逐漸與廉政制度相結合,成為秦漢至明清曆代王朝反腐倡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也成為曆代清官廉吏廉政行為的精神源泉。

在豐富多彩的廉政思想中,《周禮》的“六廉”思想尤其值得重視。我國曆史上廉政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官吏廉政行為的基本特點,都可以從《周禮》中尋找到根源。“六廉”思想是對古代廉政思想的繼承和總結,對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