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刺腰痛》篇提出不少特殊名稱的“脈”,計有解脈、同陰之脈、陽維之脈、衡絡之脈、會陰之脈、直陽之脈,飛陽之脈、昌陽之脈、散脈、肉裡之脈等。這些脈與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關系如何?其應用與腰痛有何聯系?如能作些分析,對于理解經絡内容和腰痛的治療用穴都将有啟示意義。
(1)解脈 據王冰注,這是指分解成為兩股的脈。足太陽經在背部分為兩條,即背第一側線和第二側線。在大腿後也是分成兩條:一條從承扶,經殷門,到委中;另一條是經環跳,從外側下行到浮郄、委陽,合于委中。前一條被稱為“中經”,後一條被稱為“外絡”。前一條的病症見“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俯不能伸),善恐(腎虛則恐)”,針刺委中部的結絡出血;後一條的病症見“腰痛,痛引肩,目䁜䁜然,時遺溲”,針刺委中外側的橫脈,即委陽部的小絡出血。這說明,腘部委中、委陽各穴治療腰痛主要采用瀉血法。臨床可以粗針散刺淺靜脈出紫血,或用皮膚針扣刺出血,宜直立或俯卧伸腿取穴針刺。
(2)同陰之脈 據楊上善和王冰注,是指足少陽絡脈。原文所說:“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王冰注作陽輔穴;既然說是足少陽别絡,似當以其上方的光明為是。其絡别走足厥陰,并下絡足跗。稱為“同陰”,是指足少陽通于厥陰,主治腰部腫痛,“如小錘居其中”。但《針灸甲乙經》将此治症屬之于陽輔。
(3)陽維之脈 “脈與太陽合下間,去地一尺所”,這一部位當是指陽維的郄穴陽交。陽交屬足少陽而斜向足太陽,所謂“斜屬三陽分肉間”,靠近足太陽的飛揚,同主腰痛。張景嶽注作承山,不合陽維”原意。
(4)衡絡之脈 《太素》作“沖絕之脈”,王冰認為是傳寫之誤。據王冰注,這是指足太陽外絡,自腰中橫入髀外後廉而下合于腘中者。即過環跳,經浮郄、委陽而合入委中的一支。上文解脈是指整條而言,此衡絡(“衡”通“橫”)是指橫斜的一段。說“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這是指委中外側、筋之内側,當是委陽穴;“上郄數寸”即委中直上數寸,當是殷門穴。取此兩穴以治舉重傷腰的病症,同樣用出血法(殷門近人多用深刺法)。王氏釋作“郄陽謂浮郄穴上側委陽穴也”,有誤。林億等新校正已加以指出。
(5)會陰之脈 王冰注:“足太陽之中經也,其脈循腰,下會于會陰,故曰會陰之脈。”此支應是指足太陽從腰中腎俞處分出,向内側挾脊下行,經過上、次、中、下八髎及會陽穴而通向會陰的一段。一般經絡圖未作具體描繪。
(6)直陽之脈 據王冰注,是指足太陽之脈,俠脊下行貫臀,下至腘中,下循踹,過外踝之後,條直而行者。貫臀,是指穿過承扶,直向殷門、委中、承山,以下斜向飛揚而下。如說“條直”,似不應包括飛揚下段。原文說是“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當是指跗陽(陽蹻郄)之上,當委中(郄中)之下五寸,即承筋所在。承筋對于腰臀部有上下相應的作用,《針灸甲乙經》主治“大腸實則腰背痛”。一名“直腸”,疑“腸”與“陽”形近混淆,或為“直陽”之誤。
(7)飛陽之脈 飛陽,應同飛揚。原文“在内踝上五寸(《針灸甲乙經》、《太素》作二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當是指足太陽絡由飛揚通向陰維之郄穴築賓,與足少陰會合,其下方為複溜穴,在内踝上二寸。這些穴都主治腰腿痛。
(8)昌陽之脈 據王冰注是指陽蹻脈。原文“腰痛,痛引膺,目䁜䁜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将腰痛症候聯系到目、膺、舌所取穴則是内踝上二寸,大筋之前、足太陰之後的陰蹻郄穴交信。《肘後歌》:“腰膝強痛交信憑”,說明應用有所依據。但《針灸甲乙經》複溜别名“昌陽”,而未言主治腰痛。複溜與交信相并而位在後,至《銅人》始載:“治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䁜䁜…舌幹”等。《天元太乙歌》更有“閃挫脊膂腰難轉,舉步多難行重蹇;遍體遊氣生虛浮,複溜一刺人健羨”之語,《席弘賦》則簡述為“複溜氣滞便離腰”。可見交信、複溜均可用于閃挫腰痛等症。
(9)散脈 原文說:“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楊上善認為是足厥陰、少陽之别;王冰則認為是足太陰之别絡,散行而上,穴名地機。說“其脈循股内,入腹中,與少陰、少陽結于腰髁骨下空中,故病則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腰髁骨,指腰髋部。地機是足太陰郄穴,至《針灸聚英》始載“主腰痛不可俯仰,似即由此而來。
(10)肉裡之脈 原文說:“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裡之脈,為二瘠,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王冰認為:絕骨之前,少陽脈所行:絕骨之後,陽維脈所過。此說“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是指“分肉穴”。“分肉”作為穴名,僅見于《素問·氣府論》,而不見于《針灸甲乙經》。據王氏所述,位置“在足外踝上,絕骨之端……筋肉分問”,似即指懸鐘穴。但所說“陽維脈氣所發”,又不合《針灸甲乙經》所載。林億等新校正,疑其是陽輔穴。如屬陽維之郄則應是陽交。陽輔穴,《針灸甲乙經》說明在“輔骨前,絕骨端,如(往)前三分”,此分肉穴則在“絕骨之後”,也即有腓骨前後之不同。“絕骨”是當外踝上方,因腓骨與腓骨長短肌之間呈現凹陷有似斷絕而得名,此處與分肉意義也相合,通稱懸鐘穴。此穴不屬于五輸,《肘後方》以來多用于灸治腳氣等。《标幽賦》稱:“懸鐘、環跳,華佗針襞足而立行。”即兩穴上下配合,作為治腰腿病症的要穴。原文所說“咳則筋縮急”,正是指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取懸鐘以配合環跳,不失為有效的治法。
以上《素問·刺腰痛》篇諸脈,結合有關用穴,那就是解脈一:委中,二:委陽;同陰之脈:陽輔、光明;陽維之脈:陽交;衡絡之脈:殷門;會陰之脈:腰夾脊及會陽;直陽之脈:承筋;飛陽之脈:飛揚、築賓;昌陽之脈:交信、複溜;散脈:地機;肉裡之脈:懸鐘。這些穴對于閃挫腰痛和腰連腿痛都具有各自的主症,所題不同的脈名,正反映這種分經辨證施治的實際意義,又是對有關經絡所作的一些補述。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讨中醫文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