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紹宇,零零後,山東濟甯人中國青年作家協會簽約作者,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芙蓉國文彙》編委,在《莽原》《散文百家》《齊魯晚報》《意林》等刊物發表多篇散文、小說榮獲全國創意寫作大賽一等獎、“語文報杯"決賽金牌作品、“葉聖陶杯”全國創新作文大賽決賽二等獎、2020年全國青年作家文學大賽散文獎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作者簡介:楊紹宇,零零後,山東濟甯人。中國青年作家協會簽約作者,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芙蓉國文彙》編委,在《莽原》《散文百家》《齊魯晚報》《意林》等刊物發表多篇散文、小說。榮獲全國創意寫作大賽一等獎、“語文報杯"決賽金牌作品、“葉聖陶杯”全國創新作文大賽決賽二等獎、2020年全國青年作家文學大賽散文獎等。
淺談音樂之美
文/楊紹宇
相信大多數人手機裡都會有網易雲音樂或者是酷狗音樂、QQ音樂。喜歡唱歌的人會下載全民K歌。這說明音樂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若說五谷雜糧為我們的身體提供養料,那麼音樂作為一種精神食糧則為人的感官世界注入了強有力的活力感召。每當響起《起風了》《紙短情長》我的思緒就會回到那個非常炎熱的、美好的2018年的夏天。
首先必須明确一下,音樂屬于美學範疇。如果我們可以把美的領域中的活動看成一種靈魂的解放,而擺脫一切壓抑和限制的過程,因為藝術通過供觀參照的形象可以緩和最酷烈的悲劇命運,使它成為欣賞的對象,那麼把這種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樂美學!
“美學”這一概念是十八世紀中葉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提出來的,但中國音樂的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伯牙與鐘子期的以樂會友的故事《高山流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嵇康就奏響了千年的絕響《廣陵散》。因此,中國沒有提出“音樂美學”這一概念,但一直都在诠釋着它。
我們不去看那些龐雜的理論,太讓人頭疼不已。擺脫理論的束縛,其實美學是從人對現實審美的關系出發,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而音樂美學又是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白了這些,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音樂美學最大的本質就是對音樂的美進行研究。這其中包括音樂形式、音樂特征、情感感知等諸方面。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主要是音樂的旋律、節奏、曲風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觀點,這是極其普遍的主觀選擇标準,如若再能深入一下,會學着唱自己喜歡的歌曲,會認真體會歌詞,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勾起自己這一路走來磕磕絆絆曆程的回憶。有時候聽着一首歌,自己會不自覺地融入到歌曲所營造的那種獨有的氛圍之中,眼角挂滿了淚水,這就是情感共鳴。
在音樂藝術的殿堂裡聲樂和器樂有很大的區别。相較而言聲樂比器樂在傳播形式上更為廣泛、簡便,通過演唱就可以了。
聲樂具有最能打動人心的兩大因素:一是旋律,二是嗓音。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整首歌中的感情基調。對人在欣賞音樂時情感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它是情感表達最具感染力的形式。正是那一個個單一的音符和節奏組織編排成一段旋律、一篇樂章來表達自己内心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這種藝術超脫的表達形式跨越國界,哪怕是你聽一首異國的歌曲,不知道唱的是什麼,但你可以從那優美的旋律中捕捉到那是傳遞的怎樣的感情,這就是音樂美學魅力之所在。
嗓音是音樂的翅膀。嗓音和唱法密不可分,同一首歌經由兩個人來演唱呈現出來的效果有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歌手有不同的嗓音條件這是先天性的。還有不同的唱法,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風格。
然而歌詞又恰恰拓寬了音樂的表現空間和表現形式,使歌詞與文學聯系起來。音樂這訴諸聽覺的時間藝術嚴格地制約着它的歌詞,這使歌詞這種文學體裁區别于散文、小說等其它。因此真正打動人心的歌詞必須寓深刻于淺顯、寓隐約于明朗、寓曲直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這是限制,也是無可奈何,更是詞作家用武之地。歌詞這種語言就像詩詞:凝練、豐滿、富有感染力,雖然它不及詩詞意蘊深刻,哲理豐盈,卻也别緻精煉、通俗易懂。我認為歌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決定着歌曲的品味,也是直逼人内心的情感的催化劑。聽八零後、九零後那代人說,在他們少年時代幾個人攢錢對在一起買一個MP3,聽音樂把自認為好聽的歌詞抄下來裝訂成本,幾乎是人手一本。可見歌詞對于音樂的重要意義。
舉例來說,中國詞壇泰鬥喬羽先生一生中創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佳作。是濟甯人的驕傲,他寫的《我的祖國》: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号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我們會有疑問,喬羽筆下的“一條大河”到底是哪條河?緊接着下面就有“風吹稻花香兩岸”,很讓人聯想到這條河是長江。的确,喬羽也表示過——就是長江!曾經有人問喬老,為什麼不寫成“萬裡長江波浪寬”這樣多氣派。喬老回答道:這是寫給全中國人民的歌,長江畢竟是中國的一小部分。有很多人沒有見過長江,那就調動不起聽衆的感情,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大河,這條河就是家鄉的河,即使是一條很小的河流,在幼小者的心中也是一條大河,無論将來走到哪裡,想起來它時一切都猶在眼前。
喬羽的這條大河是一條沒有标注在中國地圖上的河——它的位置在每個華夏兒女的心間。當年在華僑大會上當歌聲響起的時候台下的人都靜默了,全都擦眼淚,到最後哭成一片。可見喬老的《我的祖國》是集體共有情感下的産物,這種傾訴一片人心聲的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
例如,歌詞寫得特棒我超喜歡的《冬眠》:
......其實不愛漫漫長夜
因為你才多了情結
可是蜷縮的回憶不熱烈
我如何把孤單融解......
故事裡的最後一頁
過往和光陰都重疊
我用盡所有字眼去描寫
無法留你片刻停歇......
一個人在窗邊發呆,手中的咖啡早已冷卻。窗外是四季變換的風景,隻可惜,再也看不到和你在一起看春日的蝴蝶、仲夏的彎月、秋末的落葉、冬至的白雪的場景了。紅腫的眼睛告訴自己不得不理智接受離别的事實,也許你的離開留給我的隻是夢境般的回憶。在沒有你的世界裡,隻能獨自領略海與山、風和月。《冬眠》這首歌帶給了我們很多溫暖與感動,所有的陰晦都抛卻,我希望大家從遇見這首歌開始,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再例如,去年火爆了的抖音神曲《你的答案》:
......低着頭期待白晝
接受所有的嘲諷
向着風擁抱彩虹
勇敢地向前走
黎明的那道光會驅散黑暗
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
這首歌是直扣人心弦的勵志樂章,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對理想的追求,即便是奮鬥之路上踉踉跄跄曆經黑暗,也要勇敢地向前走,以充滿激情的活力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哪怕是處于一種極端困苦和不幸的境地,也要風雨兼程,無所畏懼。還有緬甸的《清新的小女孩》以及《寫給黃淮》《這一生關于你的風景》表達的都是人内心最真切的情感,音樂的審美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不是虛情假意。
說了老歌與流行歌曲相信你的慧眼可以看出——我要提出一個悖論了——流行歌曲和老歌哪個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下結論。我想表達一個值得我們都去深思的問題:為什麼經典老歌可以傳唱幾代人,而流行歌曲就像煙霧一樣過時的那麼快呢?
我隻想說,真正的好歌不分年代!能夠傳唱幾代人的歌曲一定有它的魅力所在。當你去聽《後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鄉戀》《至少還有你》等一些老歌時仍有幾分莫名的激動。尤其是心情不好時往往都喜歡聽老歌, 情感這種東西也不分年代。
說了這麼多,我必須馬上說明一下。真正的藝術給人帶來的并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也不是儲存什麼知識來增加自己的負擔。而是使自己内心歸于空靈狀态;是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築起的情感藝術大廈;是清掃積壓在内心死角的肮髒之物;是全身心放松下來的内在感知與靈魂享受。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無聊到極緻時,在大雨滂沱的雨夜,在心情亂如麻時聽幾首自己想聽的歌。通過這種美學體驗驅散自己糟糕的情緒;或是在音樂給人帶來的特殊氛圍中汲取心靈營養,去尋找前行的方向和走下去的勇氣;或是回眸自己一路走來那串長長的腳印,駐足凝思,凝思之中卻悄然發現歌詞中寫到的正是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