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小說集。“聊齋”是他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即在聊齋中記述世間的奇聞異事。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号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主要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間。他一生貧困潦倒,19歲時中秀才,為了求取功名,便開始了三年複三年的科舉考試,但始終未能得中,直到古稀之年才援例獲得了個歲貢生的名号,沒過幾年便辭世了。蒲松齡靠在本縣的鄉紳人家做私塾先生,教書糊口,盡管他屢試不中,卻有着非凡的文才,善工詩詞曲賦,文學造詣極高,中年開始注意收集鄉間市井的風俗轶聞,撰寫神鬼妖狐的故事。他懷着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對官場腐敗的抨擊,對科考舞弊的痛惡,抱着孤憤嫉俗的信念,嘔心瀝血、奮筆不辍,創作了驚世之作《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内容豐富,成功地塑造了衆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巅峰。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不僅展示了官場黑暗、科舉失意、人心險惡、知音難求的現實社會,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而且還借妖狐花仙讴歌真摯的愛情,頌揚人性的真善美。傳世300年來,作品影響深遠,經久不衰,在汗牛充棟的志怪書中卓然特立,獨領風騷。
《聊齋志異》一經刊刻,即風行天下,并迅速衍生出各種文化産品。本是一部文言小說,為了擴大讀者群體,出現了很多通俗的版本,比較有名的就是《聊齋圖詠》和《聊齋圖說》,它們都是将原作改編成連環畫形式,每篇從原文故事中選取有代表性的情節、場面繪制一幅圖畫,并配上詩文,以凝練含蓄的語言點明故事的主旨和意味。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别開生面,增強了閱讀效果,備受讀者歡迎。而《聊齋圖說》與《聊齋圖詠》相比較,更勝一籌,其畫工更為精緻高超,詩文概括也更貼近原著意趣,由于它是為清宮所作,所以藝術水準和制作水平都是最高級别的。《聊齋圖說》圖冊采用木闆裝幀,絹本設色,畫面筆法細膩,色彩華麗。圖冊現存46冊(有兩冊遺失),表現了《聊齋志異》中418則故事,描繪畫面725幅,畫風體現了晚晴仕女畫的藝術風格。據專家考證,這套畫冊很可能為清代商人徐潤組織畫家繪制,并作為慈禧太後六十壽辰的賀禮進獻宮中。1900年,《聊齋圖說》被八國聯軍中的俄國軍隊劫掠歸國,後存于蘇聯科學院遠東分院圖書館,蘇聯政府于1958年4月将其歸還給我國,現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鳳仙》——姻親歡聚
《嬰甯》——垂衛同歸
《小翠》——碎瓶交詈
《晚霞》——随班獻技
《宦娘》——聆奏傾心
《黃英》——對花小飲
《荷花三娘子》——隻履仙遊
《花姑子》——良姻詈别
《阿織》——粜粟就親
《西湖主》——避獵失途
《雲翠仙》——登樓群刺
《仇大娘》——葺堵得金
《張誠》——全家團聚
《連城》——辭金換笑
《張鴻漸》——回家招禍
《王桂庵》——逢兒意外
《瑞雲》——點額全貞
《小二》——紙鸢驅蝗
《崔猛》——冒險全貞
《商三官》——随優慶壽
《田七郎》——刀鳴示警
《俠女》——擲劍斬狐
《席方平》——雪冤誦判
《羅刹海市》——懷親送别
《畫皮》——乞救道士
《江城》——悍然辱姊
《胭脂》——?
《于去惡》——三分泣别
《考弊司》——循例無情
《石清虛》——舉綱得石
《毛大福》——銜履迎官
《木雕美人》——逢場作戲
《鴻》——吐金贖偶
《罵鴨》——求罵脫毛
《牛飛》——信夢失牛
《地震》——非常變異
《靈官》——潛藏神逐
《小獵犬》——獵歸遺犬
《紅毛氈》——以璮請地
《紅玉》——俠代複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