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長沙有名的景點,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地方?嶽麓山、花明樓、橘子洲頭……?
有人想到長沙縣的陶公廟嗎?它可是與麓山寺、開福寺并稱長沙三大古寺廟,是長沙地區最早的道教宮觀。
每逢農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這裡都要舉行盛大廟會,朗梨鎮就是在陶公廟廟會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新湖南客戶端特别策劃《讀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進有“六朝遺廟,千年名山”之稱的陶公廟。
“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
陶公廟,位于長沙縣榔梨街道,瀕臨浏陽河,枕靠臨湘山,四周古木參天,風景十分優美。
陶公廟又稱陶真人廟,《晉書》《長沙縣志》和《臨湘山志》都有記載,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祭祀對象是東晉太尉、長沙郡公陶侃的後代陶淡和陶煊叔侄。
陶侃是晉代名将,一生以收複中原為志,卻最終壯志未酬,抱憾而亡。據《晉書》記載,陶淡為陶侃之孫,字處靜,與侄陶煊在臨湘山結廬修道。相傳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叔侄二人在這裡雙雙“羽化升仙”。當地鄉民仰慕他們的德行清名,在臨湘山下“建立祠宇”,“潔布仙軀”,為他們的“肉身”立祠行祀,據說“亢旱水災,祈禱辄應”,香火連綿至今。
曆史上,每逢農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兩位陶公生日,這裡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川、鄂、豫、浙、閩、贛、粵、桂等地的香客紛紛前來趕會、朝拜。
每次廟會,古戲樓上好戲連台,正戲開唱三天,接唱還願戲文。廟坪裡,玩龍、舞獅、羅漢舞、竹馬燈等競相上場,廟會成了百藝彙集之所。廟會期間,老街上商賈雲集,熱鬧非凡。民謠雲:“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
當地曆史上還有陶公出巡風俗,經常由官府出面迎送,有4次甚至是由巡撫大人親自迎送。康熙二十六年 (1688年),長沙遭遇旱災,湖南巡撫趙申喬親赴陶公廟迎接陶公真身進城求雨。據史料記載, 舉行完求雨儀式,“天忽大雨,水盈尺”。因此,陶公廟從建廟起,就一直受到曆代王朝的重視和保護。清鹹豐二年(1852年)清廷初封陶淡為孚佑真人,陶煊為福佑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分别加封“昭顯”和“靈應”真人之稱,并下旨将陶公廟祀列入禮部春秋祭祀名單。
古戲台是陶公廟建築群之精華
幾經擴建、修複,現在陶公廟占地5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主要由山門、古戲台、石級、正殿、偏殿等6個部分組成,而古戲台是陶公廟建築群之精華,是湖南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整體規模最大的古戲台。
據現有資料來看,現存建築為1932年重建遺物。但其形态沿襲古制,黃瓦朱漆(傳統建築中最高等級的顔色配置),并懸有清政治家翁同龢手書“古樓”的匾額,鮮明的形象和絢爛的藝術特征仍值得細細尋味。
陶公廟的戲台緊貼山門門牆,兩者連為一個有機整體,穿過山門,駐足回望,這座驚豔的煌煌戲台便可立見眼前。
山門與戲台構成了陶公廟的第一序列,通面闊24.8米,前後通進深13.3米,戲台通高14米左右,舞台距離地面2.1米。戲台的形制必去契合戲台本身的功能:凸字形平面有利于深入觀衆區增大視聽接觸面;舞台正上方設有藻井,類似如今劇場的殼體,有利于聲音的反射傳播。
△陶公廟戲台測繪圖樣
楚文化偏向于酒神文化,充盈着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質。古戲台的歇山頂高而陡,并且起翹誇張,猶如一位優雅的提裙少女。
古戲台的“檐下過渡層”為密排的如意鬥拱,如意鬥拱不但增加了挑檐的長度,也成為彰顯富麗氣質的手段。老角梁端部雕刻螭首,下懸有風铎。當清風徐來時風铎不僅可以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還能驅除鳥獸以達到保護露明構件的目的。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整理
參考資料來源:楊君《煙雨陶公廟》、黃龍顔《長沙有座臨湘山,山上有座陶公廟》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
[責編:王銘俊]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