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5 15:58:53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亮)1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亮)2

國際著名氣候學家、瑞典哥德堡大學講席教授陳德亮。圖/受訪者供圖

2021年是極端災害頻繁發生的一年。

從1月到12月,從亞洲,到美洲,再到歐洲,不少地方都遭遇了各種各樣的極端天氣災害。比如12月10日至11日淩晨(當地時間),美國南部和中西部地區,總共發生了45場龍卷風,上百人死亡。

僅僅幾天後,台風“雷伊”在菲律賓南部錫亞高島登陸,帶來大風和強降雨并引發洪水,受災人數超過118萬。菲律賓國家警察公布的數據顯示,“雷伊”在該國已造成375人死亡、500人受傷,另有56人失蹤(截至12月21日晚數據)。

國際著名氣候學家、瑞典哥德堡大學講席教授陳德亮告訴新京智庫,就全球而言,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許多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出現了諸如異常龍卷風、更多的和路徑不一樣的強台風等現象,而且有些幹旱的地方更幹旱,多雨區域出現更多強降雨等迹象。

陳德亮是地球系統科學的倡導和踐行者,也是具有全球視野的戰略科學家,他擁有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6個院士頭銜。

在全球氣候變化越發受關注的當下,2022年我們将面對一個什麼樣的氣候環境?哪些國家和地區的極端天氣事件或将更嚴重?我們能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做點什麼?新京智庫為此采訪了陳德亮。

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和強度在加強

新京智庫:回首2021年,你認為全球極端天氣是否有增加趨勢?

陳德亮:從全球角度講,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确實都在加強。比如,2021年12月份發生在美國的龍卷風,在北半球冬季以前都沒見過,而且連續發生這麼多次,出現的路徑跟以前也不太一樣。還有2021年12月中旬發生在菲律賓的強台風。在歐洲,比如瑞典,有氣象記錄以來從來沒有遇過的洪水在2021年夏季發生了。中歐一些國家因洪災死亡上百人。

新京智庫:極端天氣的發生有沒有呈現出什麼新特征或趨勢?

陳德亮:現在很明顯的一個趨勢就是,一些地區變得又幹,溫度又高。這種類型的複雜極端事件可能導緻野火等。2021年夏天世界上出現很多這樣的事件,例如意大利出現4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最高溫達到54.4攝氏度、加拿大也出現了46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在加拿大一些地方,夏季平常溫度也就是20多攝氏度。瑞典過去幾乎不缺水,這幾年開始出現了幹旱現象。同樣,在歐洲南部,地中海地區,2021年幹旱更厲害了。

與此相反,有些地區尤其是氣候濕潤區更容易出現強降雨、洪澇現象。

新京智庫:在中國這個情況正好反過來:北方降雨多了,南方降雨少了。

陳德亮:對,中國降雨的區域分布上是有一點反過來,但它不是極端天氣。“7·21”鄭州暴雨,這類事件将來可能更容易發生。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亮)3

2021年7月20日,鄭州市民涉水騎行。圖/新華社

新京智庫:美國總統拜登對于2021年12月的龍卷風持比較謹慎的态度,不認為其與氣候變化有必然關系。換句話說,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其政府首腦如果由于各種原因沒有足夠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你認為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

陳德亮:拜登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氣候科學家。不過在談到氣候變化時,與他的前任相比,他更以事實為基礎,表述也相對嚴謹。他不說龍卷風跟氣候變化有必然聯系,是科學的說法。龍卷風是一種短期的天氣現象, 而氣候是天氣的長期統計結果。如果是前些年,科學界也沒辦法将某一次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聯系起來。因為天氣是一個混沌、複雜的系統, 極端天氣也可以在沒有氣候變化的情況下發生。天氣與長期的氣候變化有時有聯系,有時也沒有确切的關系。

最近幾年,我們有辦法把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找出來,但也不能說是“一對一”的關系。隻能說,如果沒有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引起了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比如說隻有5%,但因為有了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發生的概率增加至95%。也就是說,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的因果關系還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關系。

所以,我不認為拜登的這個表述證明現任美國總統不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可能帶來的影響。

氣候合作不是中美合作的“綠洲”

新京智庫:有觀點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上達成一緻。你怎麼看兩國目前在氣候變化合作上的進展?

陳德亮: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中美目前是全球第一、二排放大國,如果中美兩國不減排或減排的量不夠,那麼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就基本無解,所以很多人都希望中美兩國合作。中國外長王毅說的一句話很實在,美方希望氣候變化合作成為中美關系的“綠洲”,但如果“綠洲”周圍都是“荒漠”,“綠洲”遲早會被沙化。這話的意思就是,中美合作不能僅僅局限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

美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态度是,該跟中國合作的要合作,但是在政治策略上,他們的目的其實是要以此來讓中國減排,讓中國做更多的承諾。但兩個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美國已經實現了碳達峰,工業轉型基本完成,經濟發展也比較好,而中國還沒有,還處于發展中階段,排放量大而且還在增加,這是個不太容易解決的問題。當然,現在有條件和能力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

如果中美真想合作,一定是要有更多領域的相互開放,比如貿易、技術。事實上,中美不僅沒能合作,美國最近又出了一些制裁中國的措施。從目前美國政府的行動來看,看不到有合作的迹象。

新京智庫:這對全球氣候合作是不是将帶來影響?

陳德亮:肯定會有影響。但是,現在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減排“不是人家讓我減,而是我自己要減”。所以,我想中國政府會持續做好減排工作。至于要跟美國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合作,做多少事,這要看中美兩個國家的共同努力。

在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中美聯合發布了《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大家對此有點驚訝,雙方竟然發布了這樣一份聯合聲明。這份聲明讓大家看到了一絲合作的希望,但僅有希望不夠。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亮)4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新華社記者 韓岩 攝

新京智庫:不管是二氧化碳,還是甲烷或一氧化氮減排都需要技術。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短闆,需要跟國際開展合作。你覺得跟哪些國家可能建立比較好的合作關系?

陳德亮:确實,發達國家在減排技術上還是有一定的優勢。但可能讓中國比較尴尬的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國處于發展早期階段,這些國家給予了技術方面的援助。如今,在中美競争大背景下,發達國家都開始提防着中國,甚至圍堵中國,所以接下來在技術交流方面,中國想跟發達國家合作可能會比較困難。

新京智庫:德國是否會是一個例外?

陳德亮:德國應該是不會輕易地搞僵與中國的雙邊關系,因為德國最大的出口國是中國,這是它的最大利益。但最近,德國産生了一個新政府,其對華政策仍有待觀察。

2022年極端天氣可能發生更多

新京智庫:2016年《巴黎協定》設定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幅度必須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1.5攝氏度以内(才能防止氣候進一步惡化),但現實是“數十年來全球氣候危機應對乏力”。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2022年是否可能有所改變?

陳德亮: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學裡有一個概念,叫“公共資源的悲劇”。什麼意思呢?如果有一種公共資源是不收費,而且不加以限制地供所有人使用,比如說是一片草地,大家就都會去草地上玩耍、野炊,草地很快就會被破壞掉。因為如果你不去草地上玩一下都覺得虧了。幹淨的空氣也是公共資源,如果沒有限制、規矩,大家就會很快把它破壞掉。

如果想改變這個現狀,必須要做幾件事。首先,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中美(累加起來占全球一半以上)必須做好減排工作。兩個國家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影響力。如果中美兩國都不做或者做得不夠好,怎麼指望其他國家做好?中美經濟發展還相對可以,尤其是美國,全球還有很多國家經濟還沒中美的好。印度就是例子,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排放增加也很快,要讓印度率先承諾做好碳減排,他們肯定不樂意。

其次,全球治理還得建立一套有效的合作模式。在有些國家和地區,要做好碳減排有法律制度,有監督,做不好還有懲罰,但在全球範圍内還沒有這樣的機制。現在是采取自主原則,就是你願意怎麼做自願(向聯合國)報備,比如要在什麼時間實現減排20%的目标,但沒有一個有效的治理模式,更沒有懲罰措施。這就很難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标。

最後,可能讓氣候變化發生改變的是,大家對于氣候這個公共資源繼續破壞,直到有一天發生一起特别大的災害,比如說一下死了幾千萬人,大家一下醒悟了:地球不能再這樣被“玩”下去了,再“玩”下去我們就全完蛋了。現在全球每年因空氣污染死去的人數有幾百萬,但這還沒能引起人類的醒悟。

這是個比較悲觀的觀點。我們都希望前兩種情況會出現:有人帶頭,有一套好的全球合作治理模式。所以,這也就是回答你的問題2022年能不能轉好,我現在看不出來會有重大變化的迹象。

新京智庫:那2022年全球氣候會不會變得更糟?比如極端天氣會不會更加嚴重,哪些國家或地區将更加嚴重?

陳德亮:我們知道排放會影響氣候,但是對某一年影響有多大這個很難說。氣候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自然變化,就是說即使沒有人類排放,天氣和氣候也會變化,并且短期變化還有一些随機性。所以,你說2022年會怎麼樣,我的回答是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壞。但是因為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累積,2022年的氣候變化是否更嚴重,我告訴你大概率是更嚴重。但一年還是太短,一般我們預估10年以上的氣候變化。

具體哪些國家、地區會更嚴重?從降雨與洪澇這對關系來說,中高緯度地區,比如北歐、中歐下暴雨的頻率會增加。在南歐、地中海附近和北美洲西海岸(如加利福尼亞州)的幹旱會變得更嚴重,森林大火也會更多。這幾年,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土耳其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的森林大火就很嚴重。高溫熱浪、龍卷風和強台風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生也會更加頻繁。

甲烷減排是溫控短期見效的措施

新京智庫:2021年年末,在中國出現了一股氫能新聞熱,你如何看待氫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能否有效緩解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陳德亮:因為氫能燃燒後變成了水,所以氫能是公認的好東西。但是,到目前為止氫能的生産成本比較高。要想大規模地使用還是要先解決成本問題,這也取決于技術的發展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10多年前,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也是很高,很多人唱衰太陽能,認為這沒有前途,但是現在太陽能光伏電價比火力發電價格還便宜;風能也一樣,現在上網電價也很便宜了。所以不能一棍子打死,最起碼氫能是好東西,是有潛力的。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亮)5

太陽能光伏發電。圖/unsplash

但是,也不要指望氫能可以大規模取代其他(化石)能源,因為氫能市場和使用需要滿足很多條件,但可以作為将來的一個能源選項。真正大規模解決用電問題,一些國家開始重啟核能發電站,這就說明核電可能還是一個很有潛力的解決方案。

新京智庫:你參與主編的《2021年十大氣候科學新見解》中提出,除了大幅削減二氧化碳,還必須解決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現實中我們對甲烷和一氧化碳氮的關注很少。為什麼要關注這兩種氣體呢?

陳德亮:為什麼沒關注甲烷?這主要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是人類活動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近年來人類對二氧化碳的關注比較多,減排力度也大,所以甲烷的相對重要性有所提高。雖然大氣中甲烷的濃度比二氧化碳低很多,但甲烷吸收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到現在為止,甲烷已經達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升溫作用。這樣在溫室氣體裡,就不得不關注甲烷了。一氧化二氮的作用跟甲烷差不多。

新京智庫: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主要來自什麼地方?

陳德亮:甲烷主要來源有兩個:農業和畜牧業,工業生産。農業主要來源于水稻田。種水稻時因為需要水,水隔絕了氧氣和土壤,土壤裡就沒有了氧氣。無氧環境下很容易滋生出一種甲烷菌,進而産生很多甲烷。還有濕地,也容易産生甲烷。在北極一些比較潮濕的地方,有時可能打一個洞就冒出很多甲烷,點個火就能着。

更重要的是畜牧業,比如,牛是反刍動物。草料被牛吃進去在胃裡面反複咀嚼,其實也是一個發酵消化的過程——産生出甲烷。因此,牛放屁、打嗝都會排放很多甲烷。據統計,全球飼養的牛排放的甲烷占人類排放甲烷總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人口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吃牛肉的熱情比以前也更高,這帶動了肉牛飼養數量的增加。有機構預測,大概到2050年左右,肉牛需求将增加70%。

新京智庫:那相比二氧化碳,控制甲烷排放難度是否更大?

陳德亮:甲烷的生命周期比較短,排放到大氣裡後大概20年就會消失,二氧化碳需要幾百年,所以甲烷比較容易化解。這說明,一旦甲烷排放量減少,地球空氣裡的甲烷量也很快會減少;而二氧化碳就算現在開始減排,空氣中的總量還是會繼續增加,因為以前排放的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失。

如果說有什麼好策略能夠快速減少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減少甲烷排放就是個很好的方法,比二氧化碳減排的效果更快、更顯著。你一減少,20年以内它就沒了。從這次新冠疫情來看,控制甲烷排放也是必要的。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約7%,但甲烷排放量卻猛增:2020 年大氣甲烷的年增長率為14.7PPB(容量單位),而2000年以來才增加了119PPB。

“拿你的錢去投資環境友好公司”

新京智庫:因為新冠疫情導緻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約7%,你是否覺得這給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啟示?

陳德亮:我覺得是有啟示的。因為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約7%,但我們還活得不錯,這說明二氧化碳是可以減排的。碳減排可能讓人類過得稍微痛苦點,但最起碼沒讓人類痛苦得不能忍受。另一個啟示是,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勁反彈說明我們在減排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遠。

瑞典首席科學家評論(專訪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亮)6

冰川正在融化。圖/unspalsh

按照《巴黎協定》設定的1.5攝氏度溫控目标,接下去10年-20年時間每年要減少7%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這與2020年因疫情而減少的排放量正好相當。

新京智庫:所以,還是要通過科技手段來實現減排?

陳德亮:那是肯定的,正如前面介紹的,二氧化碳的壽命比較長,還有很多國家在繼續排放,如果不改變策略,那麼短期内全球的二氧化碳總量就難以減少。

怎麼辦?除了繼續努力減排,比如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量,不用那些二氧化碳排放多的能源, 還需要通過人工手段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比如采用碳捕集技術,捕捉到後把二氧化碳埋到廢棄的礦井裡、深海裡。在挪威、冰島研究者正試着把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滲入到岩石中,讓二氧化碳也變成岩石。這種事情我們還要做得再快,再多一點。

新京智庫:2022年了,你對應對氣候變化有什麼期望或者建議?

陳德亮:我的期望是,如果想做得更有效果,還是得從國家層面甚至全球聯手,因為溫室氣體排放主要與能源結構和消費有關. 大家都應該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作為在“地球村”生存的人類,每個人都要有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感。

很多人認為,作為個體可以為應對氣候變化做的事有限,其實不是。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或行為來做出我們的貢獻,比如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同時可以減少浪費,比如食品浪費。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全球還有很多人吃不飽,另一方面卻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規劃署統計,全球糧食總産量的約14%損失發生在收獲與零售環節之間,另有17%遭到浪費,包括家庭、餐飲服務和零售方面出現的浪費。此外,還可以少吃點牛肉。

最後一個,也是很重要的是,有些人有閑錢,會拿去炒股票做投資,那投資時是不是可以選擇一些對環境比較友好的公司。可能一時投資收益率會低點,但當大家都投資這類公司時,(這類公司的效益)自然也會好轉,到時收益也會高。資本的走向,也可以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很大貢獻。

新京智庫訪談員 | 肖隆平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劉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