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學習vlog 日常自律打卡

學習vlog 日常自律打卡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9 07:23:06

學習vlog 日常自律打卡?改變自己,隻需一個月讓你無法自律的10個原因,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學習vlog 日常自律打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學習vlog 日常自律打卡(自律Vlog走紅時間管理)1

學習vlog 日常自律打卡

改變自己,隻需一個月

讓你無法自律的10個原因

堅持五點起床,打卡學習五個月

認清多巴胺後,我實現了真正的自律

如果你在社交媒體上搜索“自律”,這些都是出現頻率相當高的标題。近兩年,自律Vlog走紅,甚至随之出現了自律博主,專門教授我們自律的技巧。而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另一類反其道而行之的内容同樣火爆,比如:

自律Vlog假得不能再假了

自律是個騙局,長期主義才是内驅力

求求大家,别再跟谷愛淩學自律了

在很大程度上,這些看似矛盾的内容展現了我們當下的真實處境。面對各種豐富且精巧的商業與廣告宣傳、各種自媒體與網絡視頻,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置于一種可被科學計劃、測量以及檢驗的狀态中:如何維系美的身材和外貌?如何計劃一日的生活安排?如何更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精力?

在這樣的語境中,時間管理成為一項生活中被認為是走向成功的法門。而除此之外,我們的消費、娛樂與工作,也都有着一套套相應的可被普遍化的規章模式,來指導與安排個體的生命與生活。但為何方法這麼多,我們卻還是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我們往往習慣于将之歸結到自控力不夠、意志力不強。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從自律Vlog的走紅說起,聊一聊自律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以及背後的意志力問題。

個體的自由意志卻成為攻擊個體的工具

生活于當下的我們似乎無時無刻都在面臨做選擇的焦慮。面對抖音、快手、小紅書和微信公衆号等自媒體不斷推廣傳播的關于身材、容貌、工作與生活的Vlog和小技巧,某種程度上,我們的選擇能力也變得越來越脆弱。而在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消費與各種“友情提醒”中,對于個體如何自律地(以及反其道而行的“反自律地”)、健康地生活以及如何在現代競争激烈的社會中獲得成功,成為頗受各類自媒體營銷與博取流量的關注點。

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伴随其出現的社交媒體滲入個體的日常生活與生命之中,各類電子屏幕對于我們關注、視線、面孔以及身體感知的捕捉和截取,讓人類進一步被建基于數學與科學模型的現代技術覆蓋,從而導緻個體生存的“非人化”傾向加速。

《監控資本主義:智能陷阱》(2020)電影劇照。

與此同時,我們能清晰地意識或感知到自身當下所置身的外部環境在飛速變化,隻是這樣的特殊往往會因為我們長久地浸淫其中而漸漸如魚對水的感覺而不斷弱化。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經講過一個關于魚和水的笑話:一隻大魚問年輕的魚:“你覺得今天的水如何?”年輕的魚回答:“水?水是什麼?”。或可看做是對當代個體與外部壞境關系的寓言,并且除此之外這個笑話本身所具有的哲學意味也暗示着我們(魚)所本該具有的反思能力,且這一能力不僅僅隻局限于對自身存在的思考,還涉及更加廣泛的對于外部環境、文化與各種規範的認知與判斷能力。

這一看似古老的技能不免老生常談,但也再次向我們展現了它于當代社會中的萎縮。尤其在商業時代,伴随着消費主義意識形态的全面占領以及所謂的各種前沿研究對于人工智能的渴望與憧憬,個體之人似乎漸漸成為這一浪潮中的一葉扁舟,在其中載浮載沉卻又似乎身不由己。因此,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中,如何思考個體以及個體到底在這樣的風暴之中能夠把握住什麼、思考什麼以及通過自身的思考主宰或是改變什麼,就成為隐匿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往往難以察覺的焦慮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對當代消費社會的分析為我們畫下了一幅頗為悲觀的畫像,尤其是個體在這充滿模仿、複制以及各種意識形态的拟像世界中,就好似置身于一個水晶玻璃球,很難有逃出去的可能。鮑德裡亞的悲觀雖然有過分渲染嫌疑,但卻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我們當下的真實處境,面對各種豐富且精巧的商業與廣告宣傳、各種自媒體與網絡視頻,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置于一種可被科學計劃、測量以及檢驗的狀态中。

也正因此,韓炳哲才會把現代主體稱為“績效主體”,因為他們在各種追求績效和目的的意識形态驅動下像籠子裡的小老鼠般不停地奔跑;并且這一運動本身也不再像傳統中是受到外部的強勢規定或要求而不得不為之,如今它來自個體自身,來自自己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正是在這裡,我們會看到現代績效主體與自我意志的密切關系,它似乎完全符合傳統中對自我意志的看法,即是個體的自由選擇這樣做的,并沒有外部的強制力量。但吊詭的也恰恰在這裡——這也是韓炳哲反複提醒我們要注意的——恰恰是這一看似來自個體自身的選擇,造成了對個體的剝削與傷害。

矛盾正是出現在這裡,個體的自由意志最終成為攻擊自身的工具,而徹底違反了這一意志誕生之初或在其後一直被人們所給予的厚望。在德國哲學家邁克爾·弗雷德的《自由意志:古典思想中的起源》中,弗雷德通過系譜學的方法追溯了西方古典時期自由意志這一概念的誕生及其演變。“自由意志的概念原來是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被引入的……它用其特有的方式來說明這個假定的事實”。因此,自由意志得以存在是有一個特定的語境與前提的,而這一預設在自由意志概念其後的發展中被漸漸隐匿或說是遺忘,從而使得它日漸成為一種理性“事實”。

《自由意志:古典思想中的起源》,

作者: [德] 邁克爾· 弗雷德 著 / [美] 安東尼· 朗 編,

譯者:陳玮 /徐向東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年8月

在這些假定中,一個重要的預設——即意志(will)得以出現的前提——是關于“内在生活”(inner life)的概念,也恰恰是相信人類具有這樣的内在生活,心靈(mind)的概念也才得以可能。而正是因為心靈中存在着能夠導緻行動的事件——“即一個精神活動、一個選擇或決定”——才使得意志的概念得以運作。所以弗雷德對“意志”的定義如下:“就是作出選擇或決定的能力的概念,而正是選擇或決定讓我們按照當下的方式去行動”。在這裡一個潛藏的附屬條件就是,意志尤其是自由意志的運作不是來自外部的強力脅迫,而是來自于個體内在心靈的活動。

這一起源于斯多亞學派、其後被基督教發揚光大且在現代啟蒙思想中占據着重要位置的概念,在現代生活中成為某種不言自明的個體存在真理。尤其伴随着理性主宰地位的确立,個體的自由意志成為其為人的最核心能力。但随着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尤其是消費主義意識形态的強勢以及現代數字技術的發達,傳統中被認為具有自由意志的個體再次遭到懷疑,而這一被看作是人之為人的核心能力所具有的認知與行動力也日漸萎縮,于是個體最終隻能深陷各種拟像與網絡數字構成的虛拟世界之中,而日漸成為《黑客帝國》中機器們的營養品。

《黑客帝國》(1999)電影劇照。

自律Vlog與“績效焦慮”

讨論至此,我們便可以回頭再看韓炳哲所指出的績效主體在當代社會中的可悲之處,即他的自由意志本身已經是外部主流意識形态的複制品,這一在其後日漸被看作是自然的、天生的意志本身在面對強勢的外部世界時,并不具備多少抵抗力。并且一個古老的迷思也在現代哲學思考中被破除,即個體心靈與世界的内外之分。

在朱迪斯·巴特勒《心靈的誕生》一文中,她便通過對弗洛伊德關于哀悼與憂郁的讨論指出我們“心靈”地圖與外部世界的緊密聯系。也恰恰是在這裡,弗雷德所指出的意志概念得以出現或成立的那個“假定事實”也再次顯現——我們假設了心靈這一内在空間的存在,但卻沒有對其進行思考。因為“心靈”恰恰是我們所處世界的一部分,并非其倒影但卻與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因此,韓炳哲讨論的績效主體揭露了當代個體存在和生活的最核心危機:那些看似來自個體自由意志選擇和決定的行為其實不過是主流意識形态對其的要求。隻不過它不再像規訓社會那樣以一張嚴肅和暴力的面孔出現,與之相反,它現在變得更加隐秘且溫柔,滲入我們的肌膚和心靈,讓我們自己心甘情願地這樣去做或這樣選擇。福柯所謂的“自我規訓”所指的恰恰是這一現象,我們通過對外部各種觀念、行為要求與意識形态的内化,使其成為我們心靈的一部分,從而讓自己在不必被強求的情況下完成對自我的約束與限制。

在當下我們習以為常的諸如抖音、小紅書或其他自媒體中,各種關于身材管理、容貌焦慮與生活、工作甚至休閑的Vlog與文章都在專心緻志地鞏固與再生産着現代社會的績效焦慮。這些内容出現的背後所隐藏的一個重要觀念便是,如何在當下競争激烈的社會中增加自身的競争籌碼與資本。而這一觀念本身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績效的典型邏輯,因此它其實并不關注具體的個體,而是以一種普遍的模式來生産出最适合當代績效社會的主體。在其中,個體特殊的經驗、感受和知覺都被忽視,因為重要的隻有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而這一意識形态恰恰是主流商業社會得以成功運作的基礎。

《監控資本主義:智能陷阱》(2020)電影劇照。

在面對這些同質化頗高且往往聳人聽聞的宣傳和各種關于自律或生活小技巧時,個體的選擇權利或許更大,但現代技術與消費宣傳最精巧的一點恰恰是作用于我們的感知覺,即通過對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的訓練,使得個體成為各種宣傳或是産品的一部分。這一點最明顯的表現即人與手機的關系,當我們手指不停地滑動、目光聚焦于屏幕中時,我們的身體感知便在這一重複的過程中被整合,留下的身體記憶所具有的感知覺強度會在很大程度上超過被建構的自由意志的能力。

當自由意志還需要依賴“心靈”這一玄乎的概念才能運作的時候,現代技術、宣傳和數字媒體早已經抓住了我們得以存在和感知世界的知覺系統,從而更加深入地進入個體的存在與生活之中。

而對于許多神經科學家來說,自我、意志或自由意志這些概念并不存在,它們都隻不過是我們大腦内部的化學反應。因此,許多神經科學家都主張“我即我的大腦”。在德國新實在論哲學家馬庫斯·加布裡爾看來,将精神與心靈的産生理解為生物過程是對自我理解的扭曲與退化。在其《我非我腦:21世紀的精神哲學》中,加布裡爾集中反駁了來自神經科學家們對于心靈和自我的理解。他繼承與深入發展了19與20世紀法國與德國哲學家們關于精神、存在和自我的讨論,指出人類精神所具有的“主觀性”本身就預示着人類具有自由的潛能。

《我非我腦》作者: [德] 馬庫斯·加布裡爾 譯者:王培 校對:王熙 版本:華章同人|重慶出版社 2022年6月

回歸身體的感知力,或許是對抗人工智能化的途徑

神經科學家企圖以“大腦”來主宰人類主體的野心内置于現代性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理性的強勢以及對知識論的信仰使得最為精神性、知覺存在的人類日漸被生物化和人工智能化。上到福柯與阿甘本所讨論的國家治理,下到對于個體存在與生活的各種詳細安排與規訓,在其背後所隐藏的恰恰是現代技術理性的意識形态,以一種外部的、所謂科學的普遍化模式來塑造和理解人類的存在。

個體成為一個個無名的數字和符号,被各種規章與數字技術管理;而另一方面,那些看似為個體提供建議的Vlog背後也有着大數據資源對個體喜好的猜測與設置,我們的每一次點閱、點贊和收藏都為大數據提供了新的關于我這個“點”的參考數值;而每一次刷臉所留在電子數據裡的也不是我們一張張鮮活的、可以作為他者的面孔,而僅僅是一個符号……正是這些方便我們日常生活的技術以及提供了娛樂與消遣的媒體,在一點一滴地侵蝕或說是重塑着我們作為人的性質。

《監控資本主義:智能陷阱》(2020)電影劇照。

這一問題在當下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熱烈讨論中也有所展現,即到底是什麼東西讓人類區别于人工智能?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其實在整個20世紀的歐陸哲學中已經出現,區别于西方傳統哲學裡對形而上學與同一性的關注,現代歐陸哲學強調差異,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到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都在讨論差異的重要性,由此也為人類的豐富可能與多元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除此之外,梅洛-龐蒂在其《知覺現象學》中對人類身體與知覺的讨論也為我們當下讨論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我們通過身體去感知我們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區别于傳統中對理性與知識的唯一依賴,對知覺的使用或許更加能夠清晰且直接地讓我們與周遭的世界産生交流:身體會第一時間告訴我們自己讨厭什麼、喜歡什麼,并且就如張念教授在《阿倫特:政治的本原》中所說的,它教會我們進行審美判斷,它“能夠幫助人走向自尊”。

而也正是在這裡,傳統的自由意志得以幸存,即它不再是建立在功利或科學理性上的選擇與行動,而是一種更加直接的判斷。這裡似乎不再涉及意願,就如弗雷德在讨論亞裡士多德關于選擇這一概念時提到的,它是“不涉意志的選擇”。雖然兩者“不涉意志”背後的思考邏輯不同,但最終都産生了一個區别于斯多亞學派的關于個體意志的理論。

在當代社會,我們是否還能如曾經那般自信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主人”?置身于消費與績效社會之中,個體是否還能有力量或是意志去對抗那些鋪天蓋地的宣傳對于我們存在與意識的主宰?而面對現代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個體的存在也必然會被網絡覆蓋而成為其中的一個字符、一個點,而我們的任何行為、言說蹤迹也都成了可計算的數據,因此如何在網絡與數字世界中找回自我也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現代‘科學像數學的還原’排除了人類感官在近距離中觀察到的自然證據”,于是我們的所有感覺和判斷力都被宣稱是錯誤的,因為“從幾何學到代數,任何人的行為模式都可以化約為數學模型,為了獲得精準性,這一化約以感官能力的喪失為代價,其不足是人的絕望、憤怒和懷疑無法以數學模式來測度”。正是在這樣的當代處境中,我們發現自由意志的疲軟,而對于個體感知覺的恢複以及由此而來的判斷能力,成為對抗人類生物化和人工智能化的可能途徑。

《人的境況》,作者: [美] 漢娜·阿倫特,譯者:王寅麗,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6月

因為就如阿倫特在其《人的境況》中所說的:“城邦,準确地說,不是地理位置上的城市國家,而是一種從人們共同言說和共同行動中産生出來的人類組織,其真正的空間存在于為了這個目的而共同生活的人們之間,無論他們實際上在哪裡。”

因此,恰恰是人們不斷的共同言說與共同行動令其存在得以被呵護,而也正是在這一聯合的行為中,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創造出屬于人的生活空間——即阿倫特所謂的“世界”,而非像被消費、績效和數字化占據的世界,那裡雖然豐盛無比,但對人類而言卻是匮乏的荒漠。

文/重木

編輯/走走

校對/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