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指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的時期。也即從黃巾起義開始,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于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立計算,為45年),這段時間内諸侯割據,彼此混戰。經過東漢末年的曆練,曹操、孫權、劉備這三位諸侯,最終笑到了最後。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手擊敗了曹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建立了東吳和蜀漢。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孫權和劉備最終都登基稱帝了,但是,在此之前,孫權和劉備都接受了東漢王朝冊封的官職和爵位,比如劉備為左将軍,孫權為讨虜将軍等。那麼,問題來了,在爵位上,劉備是宜城亭侯,孫權是南昌侯,兩人的爵位誰更高呢?
一
一方面,就劉備來說,興平二年(195年),陶謙病重,對别駕麋竺說:“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謙死後,在陳登、孔融的再三勸說下,劉備遂領徐州。對于得到徐州之地的劉備,曹操自然要進行籠絡,這有助于對抗袁術。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将軍,封宜城亭侯。由此,在公元196年,劉備獲得了東漢王朝冊封的官職和爵位了,也即分别是鎮東将軍和宜城亭侯。
另一方面,就孫權來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直接威脅到了曹操。而就孫權來說,則趁機偷襲荊州。于是,魏王、丞相曹操表奏孫權為骠騎将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奉貢漢室。在爵位上,孫權獲得了東漢王朝冊封的南昌侯。相對于劉備的宜城亭侯,顯然是孫權的南昌侯更勝一籌。
二
在漢末三國時期,侯爵依然沿襲了漢朝時期的慣例。在漢朝時期,侯爵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内侯這四個檔次,也即“列侯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其中,就關内侯來說,一般是沒有食邑的,也即相當于拿到了侯爵的入場券,至于縣侯、鄉侯、亭侯中,一般縣侯的食邑最多,地位最高,亭侯則食邑最少,地位較低。回到劉備和孫權身上,就劉備獲得宜城亭侯,顯然是一個亭侯,這和關羽的漢壽亭侯一樣。
當然,因為是東漢王朝冊封的,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的南昌侯,則是縣侯,也即南昌侯中的南昌,指的是南昌縣。在漢末三國時期,南昌縣所在的九江郡,一直是東吳的疆域,所以曹操上表漢獻帝,冊封孫權為南昌侯,無疑是比較适合的。因為是一個縣侯,孫權的侯爵自然要高于劉備從東漢王朝獲得的侯爵。
三
至于孫權的侯爵為何會高于劉備,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劉備的爵位獲得時間較早。彼時,是公元196年,曹操剛剛迎奉漢獻帝劉協,加上當時的侯爵遠遠沒有後面那麼泛濫,所以曹操隻給劉備一個亭侯,無疑是比較适合的。而就孫權來說,其南昌侯這一爵位,則是公元220年獲得,在時間上和劉備的侯爵相差了24年左右。在當時,因為曹操已經徹底架空了漢獻帝,在冊封爵位上無疑更加随心所欲。
另一方面,在官職上,劉備是以鎮東将軍的身份獲得宜城亭侯,孫權則是骠騎将軍的身份獲得南昌侯。在漢末三國時期,骠騎将軍在武将官職中僅次于大将軍,可謂位比三公了,也即地位非常高,所以配備一個縣侯,自然是非常适合的情況了。
四
最後,至于劉備,當時隻是一個地位中等的鎮東将軍,距離骠騎将軍還存在車騎将軍、衛将軍、四方将軍、四征将軍等衆多的官職,因此,鎮東将軍配備一個亭侯,也是比較适合的情況。況且,在公元196年的時候,劉備的實力還是相對弱小的。而就公元220年的孫權,坐擁揚州、交州,又剛剛獲得了荊州之地,如果再給孫權一個亭侯或者鄉侯,自然會引起孫權的不滿。因此,在曹操上表漢獻帝劉協,冊封孫權為縣侯之後,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為拉攏孫權,冊封其為吳王、大将軍,領荊州牧,使持節總督荊州、揚州、交州諸軍事。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孫權獲得縣侯的時候,劉備已經進位漢中王了。等到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的時候,劉備則已經登基稱帝,建立蜀漢了。在魏蜀吳三國的諸侯中,孫權的稱帝時間也是最晚的,直到公元229年,也即劉備、曹丕等人都去世後,孫權才正式登基稱帝。而這,意味着孫權可以名正言順的給手下冊封任意官職和爵位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