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胎心儀意義不大,胎心監測也存在漏洞,最簡單實用的還是數胎動。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對于孕媽們來說,最大的願望莫過于腹中的寶寶可以健康平安,順利降生了。為此,寶媽們在孕期都會十分緊張,恨不得時時刻刻都能知道胎兒的狀态,生怕娃出了什麼事,影響健康。
于是胎心儀成了很多寶媽的念想,在她們看來,胎心儀就是可以和娃及時溝通的法寶,可通過它輕松地“窺探”到寶寶的狀态,了解娃過得好不好。
說實話,如果把它當成一種心理安慰,或者當成一種和胎兒偶爾“溝通”的工具,那還真是無可厚非,也是孕媽的妊娠期的一種幸福。
但如果嚴肅認真的把這個數據當成判斷胎兒健康狀況的依據,那可就不推薦了,胎心儀遠沒沒那麼嚴謹。
咱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監測胎心的那些事。
一看胎心儀的說明書,實在太讓人動心了,因為它使用方便,還“很有效果”。每天隻需三次,在肚皮上塗抹一些“果凍膠”,再用聽診器聽一聽,就有結果了。
這樣真的就行了?怎麼可能。
你在購物網站上随便一搜,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胎心儀便映入眼簾,價格也是從幾十塊到上千塊不等。
我們假設所有的孕媽都能正确的放置聽診器的位置,也能正确使用胎心儀,即便如此,就算聽到了胎兒胎心的“異常”,也多半是在他出現異常之後的1-2天,可能為時已晚。
胎心儀隻能告訴我們你在聽的那一分鐘裡,胎兒的心跳狀況,但是,胎兒真正健康與否,其實更多體現在胎心的動态變化上。
所以說,胎心儀的數據其實非常粗糙,隻是某個點的數據,根本不能體現娃之後會發生什麼。
換句話說,胎心儀能檢測的數據實在有限,反映的問題很可能既不全面也不及時。
和“胎心監測”比起來就顯得更不靠譜了。
上世紀70年代,産科學界研究出一種比胎心儀更準确靠譜的監護方法——“胎心監測”。可以清晰地監測胎兒的在母體中的狀況。
胎心監測記錄并不是某一刻的,而是一段時間内胎兒心跳節奏變化的規律,既通過把每個時間點胎兒的胎心率都準确地記錄下來,然後将這些點連成線,這時往往能夠反映更多問題。
如果檢測的這段時間裡,孩子在某個點出現了心率異常,那麼胎心檢測是能輕松發現的。
而胎心儀則不同,隻能反映某個點的胎心率,因此,如果胎心儀監測的點,胎兒心率無異常的話,那麼将完全發現不了胎兒異常的時候。
所以你看,如果将單點監測的胎心率作為胎兒安全的依據,很可能會耽誤胎兒的健康。
既然胎心儀不準确,那麼胎心監測就靠譜了吧?其實也不是。
胎心監測确實能收集更多的數據信息,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更多。
但是在臨床評估中卻發現實際效果并不佳。非但沒有減少“圍産兒”的死亡率,反而增加許多剖宮産的數量。
這是因為啥呢?因為胎心檢測雖然是一段實際的數據,但依然很難捕捉到胎兒發生意外前的活動異常,很有可能前兩天的胎心檢測胎兒還好好的,過兩天就不行了。
另外,目前對于監測異常的判斷标準也并不完善,經常也會出現誤判。
那到底有沒有什麼靠譜檢測胎兒安全的辦法?還真有,而且沒有成本。
數胎動。
胎動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前面說的,“胎兒在子宮裡的活動”。
一般來說,當孕媽在18-20周的時候,大約會感受到第一次胎動,當時的感覺可能沒那麼明顯,大約就是肚子裡面晃了一下。
隻有随着孕期的增長,胎動會越來越明顯,也會存在一定的規律。
怎麼數胎動?
從孕28周開始,孕媽每天以靜坐或者側卧的姿勢,在早中晚三個時間段各數一次胎動。每次數的時間為1小時,之後把得出的胎動數據相加,總和乘以4,得到12小時的胎動總數。
正常來說,寶寶的胎動次數應該在3~5次/小時。12小時内的胎動總數如果不到10次,說明胎兒可能缺氧了,超過12個小時都沒有胎動,趕緊去醫院。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方式比起胎心監測更靠譜呢?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當胎兒出現異常時,胎動往往比胎心更能及時的反應問題;
二是數胎動是一個持續的、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雖然不如胎心監測來的精準,但是可以持續監護胎兒,一旦有異常也能第一時間發現。
錦鯉媽咪有話說
所以說,數胎動的辦法雖然又原始又費力,但對胎兒來說卻是最靠譜的監測方法了。當然,我們也不是直接否認了胎心監測,多種方式結合效果會更佳。孕媽們快去學數胎動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