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阚瑩瑩
9月21日上午8點,江油市武都鎮陽亭壩村,明利家庭農場場主鄭明利又準時出現在田裡。先去秋菜田安排好工人一天的分工,再去土豆地檢查大棚搭建情況,随後,她又出現在水稻田,計劃10月初的收割。“總共1200畝,真的太忙了,整天來回在幾塊田裡跑,一天少說也要走十公裡。”
90後、大學畢業、女生,滿足這些條件的女性有不少,如果再加上熟練使用各類新式農用機械、精通水稻土豆蔬菜種植技術,這樣的女性不太多。鄭明利就是其中一個。
今年是鄭明利成為農民的第8年,從田間“小白”,再到家庭農場主,8年來,她學會了種田技術,學會了農用機械操作,學會了如何占領市場,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但農民這個職業仍舊不斷給鄭明利出着難題。
鄭明利和她的土豆田 受訪者供圖
因天氣一年損失上百萬
“沒關系,明年再來!”
從古至今,風調雨順是農民最美好的期盼。但是8年來,雨水天氣卻是鄭明利最不喜歡的天氣。
武都鎮陽亭壩村有着獨特的地理位置,周邊環繞丘陵淺山,村域内有涪江、武引河穿流而過,沖擊而成的肥沃沙地尤其适合種土豆,土豆也就成了農場主要種植的作物之一。
“這樣的地理條件,讓這裡經常突然形成小氣候,例如局部短時間大風大雨。雖然現在各種種植技術先進了,但我們還是不得不跟天氣鬥智鬥勇。比如說因連續下雨,土豆防病不能操作,大風導緻土豆藤蔓從地裡翻出導緻減産。”鄭明利說,無法預估糟糕的天氣何時結束,無法預估損失到底如何,這是每一個農民的“噩夢”。
今年5月,一場預料之外的暴雨再一次“光顧”陽亭壩村。
那天,不少來自成都、雅安等地方的客戶專程到地裡收土豆,“天氣就像專門跟我開玩笑一樣,一場暴雨突然下起來,幫忙收土豆的工人大部分年齡較大,但客戶又等着拉貨,提前說好的協議,改不了,更不能讓土豆就在田裡泡着。”鄭明利說。
怎麼辦?隻能幹!
披着雨衣,穿着雨鞋,鄭明利和工人們一起在田裡刨土豆,好在,土豆最後收了上來,但是因為泡水裹滿了泥沙,最後隻能以協議價打折賣出去。
這次損失對于鄭明利來說還能承受,但因天氣導緻的大量減産,卻在去年讓她損失了上百萬元。
“去年年初,土豆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候,連續降雨,但是下着雨不能打,雨停了也沒法打,怕馬上又下雨。”讓鄭明利沒有想到的是,不能打藥還隻是小問題。3月,一場大風突然襲來,200畝等待結土豆的藤蔓全部被大風從地裡吹起,“雖然我們買了保險,但由于不能提供短時極端天氣的證明,保險公司也無法理賠。”去年一年,鄭明利的土豆田就損失了一百萬。
“這樣的損失對我的打擊是前所未有的。”盡管如此,鄭明利每天仍舊準時出現在田裡,“工人們問我心裡難受不難受,我當然難受,但不能不繼續幹。沒關系嘛,我還年輕,明年又來!”
正在收獲的土豆田 受訪者供圖
農業人才層出不窮
“我還年輕,可以追!”
決定從事農業之後,學習就是鄭明利除了種植之外的另一個主題:學習種植技術、農用機械操作技術、農場運營技術。由于各種機械每年不斷更新,新技術層出不窮,這個過程中,上學時認識的成語“學無止境”又在農業這條路上讓她再次深刻領悟。
“最開始的時候,是我跟着農業專家學。”鄭明利說,在成都、在江油、在廣漢……這些年,哪裡有農業專家組織的技術觀摩會,她都盡量抽出時間參加。在這些會場上,往往是久經風吹日曬的農場“硬漢”們的主陣地,她這名小個子的年輕女生經常被認為是學生,是工作人員。
後來,明利家庭農場做出了名氣,鄭明利經常被農業專家邀請去給“硬漢”們上課,這樣的“反差”,非但沒有讓她覺得無所适從,而讓她感受到了成就和歸屬。
正在和工人一起收土豆的鄭明利。 受訪者供圖
在“學無止境”這條路上,鄭明利同時見證着一代代農民的變化。
2020年,鄭明利前往杭州參加一場全國農業青年交流會。“我是1992年出生,覺得已經算是年輕了,會場裡應該都是和我同齡的人。”但讓鄭明利沒有想到的是,她遇到的大部分是更年輕的農業從業人員,有的留學歸來,有的學曆突出,毫無例外在農業領域有突出成果。這樣的場景讓鄭明利第一次感覺“有些自卑”。
“不過沒關系,我還年輕,我還可以追。”當年,鄭明利成功報考西南大學農業碩士,“這段時間我不僅要忙着地裡,還要忙着寫論文,明年5月,我就畢業,正式成為一名專業農業人了!”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