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大家小時候都學過。在教導人們珍惜糧食,糧食不易的同時,也側面顯示出大米曆史悠久,大家後來也逐漸認識到,中國是最早種植稻米的國家。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米的發展監視,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看一看,每個朝代的人都如何吃米,一起來看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史料記載,早在7000年前,在長江下遊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稻米的存在,其實在經過大理冰期之後,中國就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随着氣溫的升高,以及之前農業技術經驗的積累,中國逐漸開始種植稻米。
嘗百草的神農氏,據說是第一位吃稻米的人,它的吃法也是最為原始的,“石上燔谷”,也就是将石塊燒熱,把稻米直接放在石塊上加熱做熟。現在山西省還有這種吃法——石子餅。
先秦時期
先秦條件簡陋,不過也已經有了鐵制品,所以有了鍋。先秦的人民一般先将大米下鍋煮一下,等到半熟時再撈出來放進蒸鍋蒸熟。用蒸熟的米配上一盤小炒菜,生活也算是閑适簡樸。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好吃幹飯。幹飯,就是曬幹然後密封儲存的米飯。吃時放入湯水,方便攜帶又抗餓,好像有點像現在的即食産品。不過就是有點好奇那幹飯是涼還是熱的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
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動亂,所以大米種植比較少,對于大米也就可以說是吃出了前所未有的花樣。例如把蔬菜拌進飯裡叫做菜飯。但是由于做飯技術的限制,對于米飯的做法還是有限,所以他們就主要改進了對于大米的加工方法。用溫熱水浸泡,再用手搓,直到米發白。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經濟繁榮,國泰民安,因此人們的飲食發生了很大的改善。在這一時期,米飯做出了更多的花樣。文學繪畫作品中均可見如蟠桃飯、二紅飯、大骨飯、盤遊飯等吃法。
清代時期
清代時期開始進口大米,康熙皇帝決定進口泰國暹羅大米,各種米制品都層出不窮。
現如今的米飯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看過大米的發展曆史,更覺出古人“民以食為天”内涵是多麼的豐富,大家一定要珍惜糧食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