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ut 詞根?6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成功将三名宇航員送入天和空間站核心艙連日來,網絡新媒體以及微信朋友圈一片歡騰,能量爆棚不僅如此,此次發射還引起世界關注,歐洲航天局(E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等接連在推特上發來祝賀法新社等國際媒體給與報道在海外反應中,我國重要外宣媒體中國日報從中發現一個細微的卻不能忽視的變化,他們在使用“宇航員”這個詞的時候,用的是“taikonaut”,而不是“astronaut”,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naut 詞根?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6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成功将三名宇航員送入天和空間站核心艙。連日來,網絡新媒體以及微信朋友圈一片歡騰,能量爆棚。不僅如此,此次發射還引起世界關注,歐洲航天局(E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等接連在推特上發來祝賀。法新社等國際媒體給與報道。在海外反應中,我國重要外宣媒體中國日報從中發現一個細微的卻不能忽視的變化,他們在使用“宇航員”這個詞的時候,用的是“taikonaut”,而不是“astronaut”。
那麼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别嗎?單從詞義上講沒有什麼區别,但是從意義上講區别就大了。我清楚地記得,我們這一代人學英語的時候,英文的宇航員隻有“astronaut”而沒有“taikonaut”。既然都是指“宇航員”,有了“astronaut”,為什麼又會有“taikonaut”?原來這是一個典型的中英文詞,它是由中文“太空”的拼音和英文單詞astronaut混合而成的拼綴詞,也是漢語進入英語的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它的漢語意思是宇航員不假,但它是專指中國航天員,而不是指别國航天員。事實上,俄羅斯宇航員也有自己的專用英語單詞,同樣也是由俄語加英語構成的拼綴詞,也是典型的俄英文。
語言的産生和演化是文明交融的結果,宇航員的英文詞也不是英語裡固有的,而是由希臘語中的astro(星星)和naut(水手、船員)兩個單詞合成而來,它的字面含義就是“星際航行者”。改革開放以來,漢語以多種方式更多地進入英語,查據有關詞典,taikonaut這個詞最早是由一位馬來西亞華人于1998年提出來的,10年後才為英文主流媒體所廣泛使用,并且為牛津、朗文等權威英文詞典所收錄,成為漢語國際影響力提升的一個縮影。
時代永遠是語言發展的沃土。如果沒有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就不會産生這樣一個專指中國航天員的英文詞,即使拼出來了,不被廣泛使用,也會成為一個“僵屍詞”。taikonaut一詞被外媒廣泛使用是在2003年,正是那一年,我國成功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号,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随着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我國的話語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但整體而言,與我國的實力和地位還不相适應,在國際上挨罵和有理說不出的現象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由此,多次發表講話、作出指示、提出要求。5月31日下午,他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專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研究、作出部署,明确要求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從當前國際環境看,提升國際話語權已是一個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我們應深刻理解的重要講話精神,從一項一項具體的工作入手,把這一“國之大者”落實好,盡快改變輿論格局西強我弱的局面。
話語話語,語言是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語言強,則話語強,則話語權大。我從“讓漢語更多地進入英語”這樣一個視角來認識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這樣一個大主題,所寫評論于6月4日在學習時報刊發後,引起相關部門和人士的重視,一些人表示願意與作者進一步深入探讨。這次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海外媒體廣泛使用taikonaut一詞,再次啟示我們,不管以哪種方式,讓漢語進入英語,不僅大有可為,而且必須有所作為。
我國有獨特的制度優勢,也有無可比拟的發展優勢,一些領域已在全球居于領先地位。我們應該有這個意識,也應該有這個機制,在科研論文裡、在對外宣介中,用更多新的中英文合成詞甚至中文詞來構建中國話語權和叙事體系,不斷提升漢語的影響力,進而提升國際話語權。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學習時報 許寶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