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不自覺地清高,怎麼才能改掉這個毛病?(原問題)
首先談到的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像别人一樣看待自己”的文章。說的就是,如何公允、客觀、科學地看待自己。
一個人能夠公允地看待自己,實在不易。公平恰當,不偏袒。《鄒忌諷齊王納谏》就把這個分析得很透徹,一個人對自己的偏袒,好多時候來源于圍繞自己的父母和親屬,甚至朋友亦或同事。有求于你的人會誇你,有愛于你的人會疼你,所以,你對自己漸漸也就沒了清晰的認識。
客觀呢,說的是看待自己時,不要受到自己情緒的影響。人大都一樣,順風順水難免喜形于色,于是很容易高估自己,受阻受難又很容易看啥都是一片黑,又容易走到自暴自棄的極端。(wm197049)
科學呢?更加難。能夠從現象分析出自己隐性的因素,什麼是優勢,什麼又屬于劣勢,什麼容易成就你?什麼能夠幫助你,你的哪種個性能夠受别人或者團體歡迎,等等。
總之,人就是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當然人生路上,越早清晰明了自己越好。
其次談到清高的問題,你是把自己認為成清高,并不知道有什麼樣的具體表現,不自覺地清高起來,一種情況是不自覺地獨處起來,另一種情況是性格使然的東西,不自覺地走入了真正的自己。無論哪種情況,都會産生一種狀态,那就是願意獨處,能夠享受孤獨的安靜。并且極有可能不合群,冷靜觀察别人,甚至能夠不屑或者無視别人的存在。
這個,并不為錯的。
事實上人們在一起的時候,坦然表露自己,坦率做出自己的人會很少,有的是出于禮貌而遷就别人,還有的人為了得到某些東西故而逢迎别人,更多數的人會交融進去,其實是不自覺地成了團體中的自己而非獨立的自己。
這是不得不為之的事兒。但是,也确實本身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人會主動對于群體活動趨之若鹜,并且陶醉其中。其中有百無聊賴者,更多的是不懂得獨處的人。
不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的人,注定不是什麼健全的個體——我指的思想,而非身體。
清高的原因很多,并不能用簡單的真清高和假清高來界定。事實上,真的清高的人一般是意識不到自己清高的,并且他們心裡也沒有“清高”二字,他們不會用“清高”來形容自己的獨處。
清高更多時候是A看B的清高,而并非B自覺清高。B應該是自己覺得别的人的行為和做法,亦或習慣和思維不屑一顧,有時候更多的是不值得B浪費時間前去關注。所以,被認為清高的人更多針對的是人所帶有的秉性,并非那個人本身。
比如說,不愛群居,不喜歡聚餐的人并不一定是瞧不起群居的人,聚餐的人,而他真實的心理是不喜歡别的事情占用自己的時間。再者,認為那些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當你覺得自己清高起來的時候,可能是你深入思考了,可能是你開始厭惡了某些人的固有習氣,從而對此種人退避三舍。
具有知識或者思想洞透的人,是不會對無知識和思維不發達的人不屑一顧的。因為他們的思維已經很是健全,那麼,包容和作為别的一種樣态的存在,就是知道而不苟同的,并且不接近也不會反感。
因為你若是反感,就和這種人或者事兒産生了關系,排斥的關系也會組成一個系統,于是,你最終受了影響,耗費了精力。
睿智的人是不會為自己不認同的事兒消耗精力的。
事實上确實有一種假清高,他們更多時候存在于一種肚量小的人身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清高,更确切來說應該是一種自我标榜,雖然也有自我期許的成分。但更多時候,假清高是劃開自己和别人的鴻溝,也等同于一種自傲,甚至是顯擺,恰恰因為他們心裡深深的自卑。
意識到自己清高,也算是好事兒,因為是思維的開始。這是自我的一種反省意識,因為感覺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區别。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表明,一個人必須群居,并且一定不能清高的。必要的自尊也會摻和在清高裡面,意思就是,我懂得這樣,我不是那樣,别人是那樣,我不苟同,我距離遠些,并不一定看到他們。
所以,你還得繼續内省,把一些具體的表現和心理寫出來的話,會更分明。希望有助于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