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時,每次深夜看完 livehouse 回家,我總能記得街邊亮起的麥當勞燈牌,那個 24 小時都會在黑夜盡頭閃爍的地方,就像我本人一樣——身體在狂歡,心卻一直想着工作。
麥當勞真牛啊。我想着。
今天,我再次走進了麥當勞,不過,的确是為了工作:體驗它的新品「麥麥夜小堡」和「出神鹵化雞架」。
永不關燈的麥當勞,開始大力做夜宵。
來中國 32 年了,它還在努力地抓緊「中國胃」。
倒帶:四這次麥當勞新推出了一個夜宵平台,叫「麥麥夜市」。
這是兩款新品:
其中,「麥麥夜小堡」是一個盒子裡裝了兩個小漢堡,叫「哇藕帶勁堡」和「菜菜真香堡」。
顧名思義,前面的堡裡是加了鹵藕,後面的堡裡加了梅幹菜,都配了一塊闆燒雞腿排,雖然聽起來很下飯、吊口味,但其實都在夜宵裡沒什麼存在感。
「出神鹵化雞架」,看圖片像燒烤,看名字像鹵味,怎麼看都不太妙。
我想,麥當勞有 99% 的機率又想靠新品騙我花錢買教訓。
不願意透露姓氏的攝影梁老師也提出了質疑:夜市為什麼要吃鹵味?新品上桌後,梁老師瞅了一眼雞架:為什麼鹵味還是幹巴巴的?
畢竟我們印象中的宵夜,是滋滋冒油的燒烤、熱氣騰騰的火鍋、冰鎮爽口的啤酒、鮮香刺激的小龍蝦、大骨湯底的麻辣燙……
我附和:麥當勞是不是根本沒想做真正的中國夜宵?麥當勞知不知道中國人晚上的需求?麥當勞到底懂不懂中國夜宵?
我們此刻的樣子,應該不是像客戶,就是像領導。
當把它們吃到嘴裡的時候,我承認還是有點挑剔了。
管他什麼夜不夜宵的,好吃才是王道。
實際體驗來說,麥當勞的新品還是有 3 個亮點:
1. 晚上夜宵不适合吃太多:兩個隻有 8cm 左右的袖珍漢堡正好淺嘗辄止,而粘着碎碎肉的雞架,不容易一口幹掉,适合一邊啃着一邊看劇消磨漫漫長夜。
2. 抓住了夜宵的多樣性:夜宵永遠不會隻有一種東西。夜宵大部分都很重口。一個鹵藕堡,是夜宵偏愛的麻辣刺激,一個梅幹扣肉堡,則滿足了不吃辣的人群。
3. 中式風味的進一步擴展:兩個新品都能嘗到辣椒、花椒、豆瓣醬這些中式調味醬料和粉,沒吃到火鍋燒烤,勝似吃到火鍋燒烤,還有股街邊攤的煙火味道。
吃完後,我滿足地看着手上的滋滋醬料,一股沖動讓我想到了肯德基的「吮指雞」——這一刻的想法是有點罪惡的,就像和現任親熱時還在想前任的渣男,被發現後悔不當初:麥當勞,你已經很好了,我不該想肯德基,不該帶有色眼鏡,不該口不擇言。
現在回看,從探店到體驗的整個過程,有點像個小項目從開始到複盤。
麥當勞已經不是第一家「洋快餐」做夜宵的,它隻是在大勢之下,提出了一個大家期待的新方案,然後順勢被顧客們消費和點評。
我陷入了沉思——誰又不是麥當勞呢?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像滾輪一樣在運轉。
窗外的外賣騎手在玻璃窗前疾馳而去,麥當勞的「中餐化」之路倒帶式滑過,它的過去在我面前一覽無餘。
近些年,麥當勞多少有點人到中年的危機感。
2013 年-2020 年間,麥當勞的營業收入也出現了明顯下滑,8 年就從 281.06 億美元掉到 2020 年的 192.08 億美元,2021 年才慢慢從疫情中恢複。
從推出令人大驚失色的香菜冰淇淋、贈送限量漢堡盒貓窩、首次贊助電競賽事……看得出麥當勞多多少少想和流量與年輕人拉近點關系。
▲ 我也沒忍住為貓搶了麥當勞貓盒
畢竟隔壁的肯德基,早就和年輕人玩得風生水起——聯名泡泡瑪特推盲盒,玩「瘋狂星期四」的社交梗,以及,大肆挺進夜宵攤。
盯上「夜經濟」,肯德基也比麥當勞早了許多。
2019 年夏天,肯德基就推出了「川香燃辣撸串桶 香鹵」系列産品,隻在夜宵檔宅急送,手撕雞、雞翅尖、雞心,頗有滿雞全席的風采。
就在上個月,還上市了「燒烤風味香嫩雞肉串」「秘制飄香炸雞架」「醬香 Q 彈鱿魚串」三種新品。
▲ 肯德基夜宵
這也無可厚非,年輕人夜生活越來越豐富,中國的夜宵市場潛力越來越大,但你想一想就會發現,甚至都沒有一個叫得出名字的夜宵大品牌。
這也讓海底撈、必勝客、味千拉面、和府撈面這些品牌都争相做起了烤、炸、鹵的夜市生意。
麥當勞其實去年也推出了一個青花椒半雞,在夜宵時間試試水。
但對更多人來說,這就是一個烤雞,五顔六色還是雞,跟夜宵沒半毛錢關系。
更何況,還有一批象征着酷、健康、有營養、有溫度的漢堡品牌 Shake Shack、Five Guys、CHARLIE’S、Popeyes 等,正在試圖撬動傳統漢堡的低價、機械化、高熱量。
麥當勞這個在全球叱咤風雲的快餐店,來到中國,也得和後浪前浪争相湧現,在波濤裡努力探出頭來。
▲ Shake Shack
大家都在卷,「大齡」的麥當勞更焦慮了。
倒帶:二時間再倒回 2013 年,這一年,麥當勞來華「23 歲」。
它已經在「洋快餐」地位十分穩固了,也第一次推出了 「中式餐點」——油條。
這一本土化措施,又比肯德基晚了近 10 年。
2004 年,肯德基提出「立足中國,融入生活」的口号後,從第一款老北京雞肉卷,到後來的茶葉蛋、螺蛳粉、熱幹面、雞湯、豆漿,無論是早餐還是夜宵都花樣百出。
麥當勞為什麼不早做?
麥當勞中國 CEO 曾啟山主曾表示,「中國的本地化産品太多,大街上的産品很多雷同,它們可能還比你做的更好又更便宜,因此我不确定這是不是最佳的可持續模式」。
如今,為了新的盈利點,豐富産品線,保證業績增長,麥當勞雖然晚了點,但也比不做好。
拖了那麼久,也跟麥當勞早就坐穩了位子有關,原有的産品也已經在中國下沉市場普及。
2002 年,麥當勞在國内賣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第 1000 億個漢堡。
各大城市遍布着麥當勞的身影,它不再是一個西方文化符号,就像燈火通明的便利店,就像爺爺愛喝的熱茶水,就像流水線上的快遞包裹。
它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餐廳。
當然,也有人說它是中國最大的免費公共廁所,解決了每個遊客旅途中最大的痛點;說它是流浪漢的天堂,因為它 24 小時不關門,收留了無數的「麥當勞難民」。
此時的麥當勞多少有點大将之風,給老百姓提供了無償的撫慰。
這個階段的麥當勞,就像已經在職場紮根,有了自己的一片江山,準備和賣力的工作和解,打算稍微躺平一下了。
隻是躺平永遠是階段性的。
麥當勞還不知道 10 年後會如何卷入怎樣的「中餐化」之戰,大概也忘了自己在中國更年輕的時候,又是怎樣一路意氣風發拼過來。
更早的麥當勞在我腦中其實沒有一點記憶。
畢竟當時我才出生,童年的小鄉鎮裡,也隻吃過「麥田雞」「德克基」「華勞士」這些甚至記不清名字的複刻店。
在大點的城市讀書後,記憶中在麥當勞舉辦生日會的小朋友,總是能迎來一批小朋友豔羨的目光,那裡留下了麥當勞最初新潮而歡快的影子。
故事的最開始,還得回到 1990 年 10 月 8 日。
這一天,麥當勞中國的第一家餐廳在深圳東門商業步行街開了。
它帶着「洋快餐」的名頭,在改革開放最前哨進入中國大衆視野,此時西式快餐在中國市場也是空白一片,大家好奇湧來,新店門庭若市,裡三圈外三圈排起了一條條長龍。
麥當勞的到來,給渴望「新人」的國内環境帶來了一絲鮮活的氣息。
此前人們眼裡的快餐隻有盒飯,但終于快餐開始有了漢堡、炸雞、薯條……雖然它們的價格當時遠高于一份盒飯,不過麥當勞在大家眼中,代表着新潮的舶來文化、新銳的生活方式、還有新開啟的社會空間。
麥當勞 1992 年在北京開店時,近 1000 名店員 1 天就接待了 4 萬多名顧客,一位 20 歲的大學生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
在麥當勞吃飯是有一點貴,但我猜這麼高端的一家餐廳這個價格是合理的。
剛來中國幾年就盛況空前,麥當勞雖然是「新人」,但絕對是「卷」動一池江水的尖子生。
它的光輝被上頭的領導注意到了,一聲令下:大力培養中國麥當勞!
麥當勞備受鼓舞,于是更加勤學奮進,1994 年,麥當勞在美國之外的銷售已經超過本土,中國成了最大潛力市場之一。
同期進組的還有另一個尖子生肯德基,它早于麥當勞,1987 年開在了北京前門大街。兩者一起帶動了吃「洋快餐」的新生活方式。
此時他們還不知道,之後在中國的職場生涯上,彼此将成為最大的對手。
麥當勞如同剛畢業的留學生來到新城市,還隻想先熟悉環境,站穩腳跟。
誰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隻有一台台快速運轉的機器。麥當勞在轉,我也在轉,人人進入職場、掙紮、适應、躺平、内卷、喘氣,就像一隻掉進河裡的炸雞,一路不受控地滾向小溪、滾進大江、滾入大海,終于消失在世界的視野裡。
麥當勞的雞架碎屑從指甲縫裡掉下來,提醒我趕緊吃完該回家寫稿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