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等,是一個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那麼,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的呢?讓我們跟随下面九首古詩詞,一起穿越千年,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詩人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後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幹淨的。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内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終郁郁不得志。這是一個特别的端午節,詩人獲得了皇上賞賜的名貴宮衣、恩寵有加,對此機會分外感恩。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驿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隐隐,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争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标歸。
這是一首關于端午節的七言律詩,描繪了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動人場景。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讵能還。
國亡身殒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
此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雖然“國亡身殒”,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鬓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暗含着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内心深處仍然滿懷着“丹心照夙昔”的壯志。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語言質樸,融寫景、叙事、抒情于一體,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風光,那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那字裡行間的閑适惬意,浮現在我們眼前,感受在我們胸間。
《浣溪沙·端午》
宋•蘇轼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主要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己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詩人在端午節遇到風雨,心中不由得傷感起來。整首詩委婉多姿,工緻含蓄,表現了詩人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哀傷,也同時抒發雖不被賞識但仍舊灑脫的豁達精神。
《午日觀競渡 》
明•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閑暇的日子裡總會有一絲絲閑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