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5月7日中午,在宿遷市區某中學讀初二的彤彤放學回家吃午飯,因從早晨就感覺臉部有些發麻,以為睡眠不足的彤彤開始午休,可起床後她卻發現自己的左邊臉似乎失去控制了——她的左眼不能閉上,看着鏡子裡的自己嘴角竟然也有些歪了,彤彤吓得大哭起來。家人立即将她帶到醫院就診。
别驚訝:診所一天接診3名面癱患者
7日下午4點,記者來到彤彤就診的曹萬同中西醫結合門診進行采訪,這時的彤彤已經開始接受針灸治療。門診醫生曹萬同告訴記者,當日已有三名面癱患者前來就醫,彤彤是年齡最小的一位,上午還有一名22歲的女孩和一名50歲的中年婦女也因面癱過來就診。可能因為近幾天氣溫忽高忽低,而且風又很大這才造成此類患者增加。
“從醫學上來說,這叫‘面部神經麻痹’,‘面癱’隻是老百姓的俗稱,患上這種病是非常痛苦的。”曹萬同告訴記者,其實在患面部神經麻痹之前,身體是有“預警”的,耳後某部位會有酸痛發脹感覺,接下來才是半邊面部發麻,接着便開始口角歪斜起來。患病之後,病人的半邊臉呈癱瘓狀态,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不能作皺額、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多數病人常有口水流下,又由于眼睑内翻,眼睫毛倒插入眼中而導緻眼紅流淚不止,十分痛苦。
見到記者采訪,彤彤将臉轉向一邊,連說自己太醜了。彤彤的媽媽黃女士則憂慮地告訴記者,自己怎麼也沒想到才十幾歲的女兒會患上面癱,“畢竟是個愛美的女孩子,萬一以後臉部變形了,可怎麼辦哦。”據了解,因為彤彤的病發現及時就診也及時,隻要好好配合治療,應該在10天至2周後便可治愈。
别僥幸:男女老少都有患面癱可能
“很多人以為面癱這種事大多發生在年老體弱的老年人身上,距離自己還是很遙遠的,可事實并不是這樣,無論多大年齡無論男女老少,隻要不注意自我保護就有可能患上面癱,特别是氣溫不穩的春秋兩季,更是面癱的高發期,應引起警惕。”曹萬同說,面癱的根源在于,頸椎骨骼錯位歪斜壓迫神經引起神經痙攣而形成面部神經痙攣麻痹,導緻面部肌肉癱瘓
記者了解到,發生面癱的主要原因為面神經免疫力下降。而面神經免疫力降低則因以下原因:首先是情緒原因,如生氣、害怕、焦慮、緊張;其次是受涼,如被涼風涼水刺激、開窗睡覺等;再次便由感冒、病毒感染等因素誘發引起。
“多數患者發病前頭部受到過冷風、冷水等刺激。彤彤在發病前幾天,就曾兩次用冷水洗頭發後出門又吹了涼風,這大概是她發病的主要原因。”曹萬同說,心理因素也是引發面神經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經麻痹發生前,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存在身體疲勞,情感過大波動,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及身體不适等,而孕期、産褥期的婦女相比普通人則更容易患上面癱。
“春秋兩季容易氣溫不穩,而氣溫不穩時則是面癱的高發期,因此保暖防寒特别重要,千萬不要存僥幸心理,為一時貪涼而讓‘面癱’這個麻煩找上門來。”曹萬同說。
别害怕:早發現早治療此病可治愈
“以我目前接診情況來看,早發現早治療的幾乎都痊愈了,而病情拖得很晚才就醫的,往往不能治愈或者留下後遺症。”曹萬同說,如果一發現就積極治療,一般都在兩周便可痊愈,有些病人不重視這個病,拖了一兩個月才開始就醫,最後隻有後悔不已。
預防面癱要從小處做起,避免空調、電扇直吹身體,感到有點涼了就要調整風向或關掉電器;遇到大風和寒冷的天氣,騎車出門要佩戴帽子、口罩等以增加自己的禦寒能力;更要以樂觀平和的精神狀态面對工作和生活,避免過度勞累。
而在飲食方面,曹萬同則提醒面神經麻痹病人不宜吃辛辣油膩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蔥、大蒜等,更要戒煙戒酒,否則肯定會加重病情,延長治療時間增加治療難度。
“一旦發現有面癱症狀,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早診斷早治療,而市民更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相信一些偏方還有一些網上所謂的‘名醫’,到最後花了冤枉錢還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結果得不償失,非常可惜。”曹萬同最後提醒道。(記者 張又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