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維碼的由來
一維條碼即商品包裝上的條形碼,條和空的排列規則,常用的一維碼的碼制包括:EAN碼、39碼、交叉25碼、UPC碼、128碼、93碼,ISBN碼,及Codabar(庫德巴碼)等。
由于一維碼信息容易小,如商品上的條形碼僅能容納13位阿拉伯數字,所以使用受了一定的限制。
所以二維碼誕生了,它信息容易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僞性強。
1992年,美國符号科技公司正式推出名為PDF417的二維條碼。
二維碼,采用黑白相間的幾何圖形,按一定的規律記錄數據和符号信息,編碼采用二進制“0”、“1”的概念。使用若幹個與二進制相對應的幾何形體來表示文字的數值信息,然後通過光電掃描設備或者圖形輸入設備對信息進行識别以實現信息的自動處理的過程。
二維碼在全球存在250多種二維碼标準。
常見的有QR碼、DM碼、GM碼與CM碼等。
國際主流标準是以QR碼和DM碼為代表。
QR碼是日本主流的手機二維碼技術标準,除具有識讀速度快、數據密度大、占用空間小的優勢外,還可高效地表示漢字。DM碼則是韓國主流的手機二維碼技術标準。它采用了複雜的糾錯碼技術,因此該編碼的糾錯能力比較強。國産二維碼标準是以GM和CM标準為代表的。這兩個标準是中國工信部于2006年5月頒布的兩項國産行業推薦标準。GM碼可以存儲一定量的數據并提供更多用戶可選的糾錯等級;CM碼則可以更快速地完成二維條碼圖像的識别和處理。
二.二維碼支付發展曆程
2011年7月1日支付寶正式推出了手機APP二維碼支付業務。進軍國内線下支付市場。
2013年8月5日,騰訊正式發布微信5.0版本,開啟了微信二維碼支付功能。
由于二維碼支付波及銀聯線下市場,并且其技術性和安全性沒有相應檢測标準。
2014年3月央行向支付寶公司下達緊急文件《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禁止了支付寶的二維碼線下支付活動。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機構發布了《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規範中包括對二維碼支付的信息傳輸标準、支付标記化技術應用、二維碼時效性、交易限額、交易驗證等安全規範。
二維碼得到央行認可後,二維碼支付飛速發展。現在已經發展兩類二維碼支付模式。
一類是用戶與商戶交互模式;
另一類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模式。
其中用戶與商戶之間又分為兩類交互模式。
一類是用戶主掃模式,另一類是被掃模式。
1.用戶主掃模式
是用戶通過APP,支付寶或微信掃描商戶的二維碼支付過程。如下圖
2.用戶被掃模式
前面的相反,後面都一樣,是商戶通過掃描,讀取用戶手機APP上的二維碼産生支付的過程。如下圖:
3.用戶與用戶交互模式
如下圖:很清楚明了
4.聚合支付
即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就會同時支持微信、支付寶等多種支付方式。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手機軟件會自動跳轉到聚合支付機構後台系統的相關程序,由于跳轉時網絡傳輸信息中會攜帶手機APP相關信息,因此服務器後台會通過判别手機APP的相關信息,進而跳轉到不同的支付渠道的支付頁面,完成相應的付款流程。
三.二維碼支付的未來
二維碼的支付應用範圍将會越來越廣泛,用戶數量也會越來越多。同時為了相關的二維碼支付規定也是越來越規範。
當然了除了二維碼支付,還有很多其它的支付模式,像NFC支付、人臉支付、指紋支付、虹膜支付等等。
不管未來二維碼支付發展如何,會不會還像現在這樣占據優勢還未可知,但是支付方式一定會向着更加便捷和安全的道路發展。
更多内容請關注簡行自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