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德陵路邊的合歡花
文:草衣
德陵路由西向東至德陵村,再向北,将至德陵,左手一側有一座漢白玉石橋,右手一側便是德陵。在通往陵區道路的兩側,其行道樹與别的陵墓大有不同,一般帝陵的行道樹或為松柏、或為銀杏,但在德陵的陵道兩側卻種植着兩排高古的合歡花。
大約十年前,朋友帶我到德陵的漢白玉橋拍寫真,透過鏡頭,我第一次見到德陵的合歡花。初夏,我們幾個人在橋上拍照,當身着古裝的模特揚起婀娜的水袖,透過鏡頭我看到背景兩側一派嫣紅,仿佛一抹绯雲、極具趣味。
利用拍照的間隙我走近那兩排古樹,見樹上開着的是一種細軟如粉纓子的花朵,花絲細密柔嫩,彙聚着、從花蒂上生長出來,散發着柔柔的清香,在微風裡,輕搖、擺動,無聲地随風飄落。
這花在老家也是有的,大多隻生長在山坡上,如果長大成樹,便被老家人稱為“鬼樹”,所以這種樹很難長大。這種樹的枝葉老牛很愛吃,又被老家人稱作絨花木芽,在其還沒有長大的時候,便被人用鐮刀割了喂牛,因此、其生長狀态隻如小灌木一般,絕少有這樣粗壯、高大的。
實話說,我倒是喜歡這花,大約是因為過于豔麗才被稱為“鬼樹”也未可知,但她風姿綽約,袅袅婷婷的神姿總能超出人們正常的知見,其空靈,脫俗,絕塵的美,無時不讓人動心。
看過《甄嬛傳》中甄嬛再次入宮後的一個橋段:
甄嬛說:一轉眼秋天了,春禧殿裡挪回來的合歡還是那樣郁郁蔥蔥的。
槿汐回答說:本就長在這兒,熱土難離呀。
甄嬛傳裡合歡的寓意是“年年如意,歲歲合歡”的意思。至此、我知道原來這花還有另外一個叫做“合歡花”的名字,且這名字被叫得這麼吉祥,這般動人、美好。
“永遠恩愛、兩兩相對、是夫妻好合的象征。”這是合歡花的花語。
“舜帝南巡而亡,其妃娥皇和女英遍尋湘江未果,終日痛哭,淚盡滴血,血盡而亡。後來人們發現她們與舜的精靈合二為一,變成了合歡樹。合歡樹葉晝開夜合,相親相愛。”這是關于合歡花的傳說。那麼、這麼美好的寓意、這麼美好的故事,這麼吉祥的嘉木“合歡花”怎麼能栽種到帝陵的道邊?
經了解,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墓。熹宗朱由校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23歲。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
皇後張氏為熹宗原配,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冊立為皇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入城時自缢。南明弘光朝為她上尊谥“孝哀皇後”。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将她葬入德陵。
“孝哀”!還真是悲哀,熹宗朱由校23歲去世,“孝哀皇後”張氏在熹宗朱由校入藏十六年後,由清王朝将她葬入德陵。莫非這合歡花是在“孝哀皇後”張皇後入陵後,清朝政府安排栽下的?
清王朝“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可見清政府在這方面的用心。
想起不知誰做的《念奴嬌·合歡花》:“三春過了,看庭西兩樹,參差花影。妙手仙姝織錦繡,細品恍惚如夢。脈脈抽丹,纖纖鋪翠,風韻由天定。堪稱英秀,為何嘗遍清冷。 最愛朵朵團團,葉間枝上,曳曳因風動。縷縷朝随紅日展,燃盡朱顔誰省。可歎風流,終成憔悴,無限凄涼境。有情明月,夜闌還照香徑。”
美則美矣!不管稱這花為“合歡花”,還是稱這樹為“鬼樹”都顯得一樣的妥切,似乎直接說這“鬼樹”上開着“合歡花”也無不妥!
德陵
五孔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