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東北】
沙河鋪等帶“鋪”字地名的由來
劉興晔
沙河鋪,開原市中固鎮下的一個行政村。不同時期的史料,也常寫作沙河堡。堡,屯堡,在東北也是村莊的意思;鋪,遞鋪,是有特别功能的屯堡。
遼北地名中,有許多叫鋪的地名,尤其有鐵嶺城至開原城之間。比如邊門(鋪)→山頭鋪(堡)→沙河鋪(堡)→清水溝(鋪)→山崗鋪(堡)等等。這些相距約十裡的地名,多是鋪、堡通用,兩種寫法都有,但讀音卻一律都讀作pù。表明這類地名,與其他屯堡不一樣,是有特别功能的屯堡——遞鋪。
沙河鋪名稱的由來,涉及史上的遞鋪制度。遞鋪,古代寫作“遞舖”,是驿站的一種,多指急遞鋪。
急遞鋪是我國元、明、清時期專司傳遞官方文書的通信組織。《元史·兵制》稱:“元制,設急遞鋪以達四方文書之往來”。接力傳送,晝夜不停,是急遞鋪通信的顯著特點。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設置急遞鋪,它成為專一的、全國性的官方通信組織,隻負責傳遞官方文書,并不擔負遞運所的運送物資和驿站的接待過往官員的任務。急遞鋪相隔10裡、20裡、30裡不等,由此留下十裡鋪、二十裡鋪、三十裡鋪等地名。
鋪兵晝夜不分,在鋪值班,遇有公文到達,立即出發走遞,程限一般為每晝夜行400裡。急遞鋪兵,簡稱鋪兵,又稱鋪丁、鋪卒。元代每急遞鋪置5人。鋪兵皆腰系革帶、懸銅鈴、持槍、挾雨衣,赍文書以行,夜則持火炬,以警沿途車馬、路人聞鈴讓路,夜則用以驚虎狼。所到之鋪,鋪人聞鈴須出以待其至。清代的郵驿主要由驿、站、塘、台、所、鋪六種組織形式構成,各有其職責範圍。鋪即遞鋪,也叫急遞鋪,是傳送普通公文的組織。據《清光緒會典》載,全國18個省有遞鋪13,935處,鋪兵44,643人。鹹豐四年(1845),清政府大規模裁減遞鋪經費,使遞鋪元氣大傷。加上遞鋪傳送公文,全靠人力行走,速度緩慢,難以保證時效等原因,終于衰落下去。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遞鋪的作用日漸消失。
遞鋪的這種衰落,從清水溝鋪至今連鋪名都脫落遺失就可反映出來。據鹹豐本《開原縣志》記載,清朝中後期在開原僅存有清水溝鋪和在城鋪兩處遞鋪,“邑南清水溝鋪,鋪兵二名,與鐵嶺縣邊門鋪相接,于乾隆五年奉文裁汰,改為遞文馬快”。由此看來,邊門鋪、山頭鋪、沙河鋪、清水溝鋪、山崗鋪等等都是古代遞鋪,清代有的沿用,有的就隻剩村名了。
能保留鋪名的村,也不一般。因為當年的遞鋪,由于打尖吃飯、住宿、釘馬掌等需求,逐漸由孤零零的站鋪發展為村屯,有了飯館、酒館、鐵匠鋪、大車店等商家,逐漸形成集鎮,即便遞鋪取消了可鋪名卻流存了下來,這也應該就是沙河鋪、山崗鋪村名的來曆。
2021年2月27日于酌書山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