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4 22:46:18

5月20日,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當晚,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福建省歌舞劇院創排的民族歌劇《松毛嶺之戀》在上海文化廣場亮相。該劇用民族歌劇的精湛藝術形式講述了一個精彩的紅色故事,體現出福建文藝工作者對振興民族歌劇的深刻感悟。

一台屬于人民的劇目

慘烈的松毛嶺戰役之後,一名客家妹子送别丈夫參加長征,之後她獨自拉扯幼兒和紅軍的遺孤,30年默默守候,等待丈夫歸來,然而等來的卻是一張烈士證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松毛嶺之戀》的“妙手”,正是源自2016年底在松毛嶺戰地長汀縣南山鎮中複村開展的“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創作行動。

編劇最終選定了土生土長的閩西客家人、福建劇作家王保衛與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居其宏共同擔綱。本地藝術家創作會更加熟悉故事,更接地氣,更接近生活。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1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2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3

《松毛嶺之戀》劇照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4

同時邀請中國首部民族歌劇《白毛女》喜兒的扮演者、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擔任藝術指導,文華導演獎獲得者靳苗苗擔任執行總導演,作曲和舞美由福建省歌舞劇院的盧榮昱和陳文龍擔任,劇中7個主要角色全部由福建省歌舞劇院的演員擔綱。

創排前期,主創、演員前後分10多批次前往故事發生地長汀,走訪紅軍橋、松毛嶺保衛戰遺址等曆史遺迹,聽烈士後代講述戰鬥故事,反複揣摩,尋找故事的情感表達點,為創作以及情感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全劇立足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福建戲曲民歌等地域特色資源。盧榮昱介紹,劇中音樂大量提煉了客家山歌、漢劇等當地民間音樂素材,采用客家十番音樂與閩西、贛南、粵東客家地區的山歌鄉謠元素,與現代作曲形式有機融合,構成“土中有韻”“洋為土用”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發揮傳統歌劇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充分應用民族音樂獨有的抒情手段,創新性地利用當代舞台的表現語彙,彰顯出美輪美奂、凄美壯麗、震撼人心的音畫意境,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民族歌劇發展的新美學之路。

此外,該劇語言保留鄉土氣,多用方言,更突顯了真實性,讓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客家韻,并加入當地特定年代的真實生活情景,形成了劇中的鄉土魂。客家韻、鄉土魂與紅色基因的融合,提供了戲劇張力。

從小就生活在松毛嶺腳下的鐘女士看完演出,動情地說,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被搬上舞台,十分激動:“演得真好,希望能更多地欣賞到這樣接地氣的劇作。”

一部書寫時代的作品

“啊,松毛嶺、不屈的松毛嶺,忠魂留山頂,青史長傳名。”

正如劇中那首《不屈的松毛嶺》所唱,福建有37個中央蘇區縣,龍岩是長征出發地,10萬中華兒女參加紅軍,在冊烈士2.37萬人。二萬五千裡長征,平均每走一裡路就有一位閩西子弟兵倒下,正可謂“一裡一忠魂”。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5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6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7

《松毛嶺之戀》劇照

《松毛嶺之戀》正是以紅軍長征前,閩西最後一次大戰役——松毛嶺戰役為背景,通過一位普通老區婦女一生堅守的真實故事,再現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奉獻,折射出人民對共産黨的執着信念和對革命勝利的美好憧憬。劇中母親送兒鬧革命、妻子送郎上戰場、兄弟争相當紅軍的一幕幕感人畫面,正是當年閩西紅土地的情景再現。

5月21日,《松毛嶺之戀》在上海再演一場,距2017年11月21日首演,正好一年半。18個月時間裡,《松毛嶺之戀》已在全國各地演出40多場,走進北京、南京、福州,紅軍長征沿線重要省份江西、貴州、廣東,進部隊、進校園。劇目傳遞的松毛嶺精神與一脈相承的革命文化,引發了觀衆的強烈共鳴。

劇中,支撐阿妹30年堅守的信念,是那句樸素簡單的“阿根哥是幹大事去了”。正如王保衛所言,歌劇始終都在強調對信仰的堅持、對未來的期盼。“這種等待是有價值的,全劇表現出的犧牲和奉獻精神,正是我們現在所歌頌的,是《松毛嶺之戀》呈現的當代價值。”

本土作家範曉蓮在觀劇後表示:“是一種怎樣的信念和力量支撐着阿妹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是對丈夫愛的力量!是蘇區老百姓對紅軍、對共産黨樸素的信念和情感!這種信念,這種堅守,感天動地、發人深省、給人啟迪。”

靳苗苗說:“阿妹隻是無數默默無聞為中國革命做出貢獻的老區婦女之一,她的堅守和等待,是人間大愛,因為有了這種大愛,閩西老區才紅旗不倒。”

“《松毛嶺之戀》的堅守精神,激勵人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國歌劇研究會首席顧問羊鳴的話,成為許多專家的共識。在第三屆中國歌劇節研讨會上,喬佩娟、臧雲飛、王湖泉、莫凡等專家充分肯定了該劇的主題立意和風格,認為全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血肉豐滿、唱詞委婉動人、催人淚下。該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讴歌黨、讴歌祖國、讴歌人民、讴歌英雄,闡釋信仰至上、信念永恒的主題,展現閩西蘇區人民紅旗不倒、堅定信仰跟黨走、軍隊與人民魚水情深的崇高精神,是一部感人至深,兼具革命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當代壯美的英雄贊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讓當代人不忘初心,激勵當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一部探尋藝術規律的精品

《松毛嶺之戀》的創排過程,也是近年福建舞台創作繁榮景象的縮影。

該劇得到文化和旅遊部的精心指導,作為福建省藝術精品創作機制“火花茶會”重點策劃和指導的劇目,先後2次在北京、5次在福建召開“火花茶會”專題研讨,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圍繞劇本選材、人物塑造、主題升華等展開專題研讨,曆經兩年多艱苦創排和反複打磨。

2016年《松毛嶺之戀》啟動創作時,正值“火花茶會”創辦。“從某種角度說,《松毛嶺之戀》是火花茶會孵化培育的成品。”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林瑞武說。

福建文化和旅遊廳負責人介紹,自2017年啟動福建舞台精品工程以來,福建先後出台《福建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實施方案》《福建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管理辦法》等,成立福建省舞台藝術精品創作領導小組,通過“火花茶會”、實行舞台藝術創作目标責任制等舉措力促舞台藝術新突破。

2017年起,福建省年度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共評出3批,《松毛嶺之戀》連續3年入選,獲财政專項扶持。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8

劇組赴老區創作采風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9

《松毛嶺之戀》進軍營巡演

在著名評論家王評章看來,“火花茶會”及其推動的一系列舉措,使藝術創作得到空前尊重與重視,為精品生産注入了強心劑。

《松毛嶺之戀》,是原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2017年度首批重點扶持劇目,後又入選該工程2018年度的滾動資助劇目,并獲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立項資助。從首演至今,這部劇就沒有停止過演出,沒有停止過修改,基本上每演出一輪就有所改動。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評劇目,《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舞台,讓更多的觀衆欣賞由小阿妹帶來的大感動,體味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革命曆史情懷。

松毛嶺之戀演唱會(松毛嶺之戀亮相上海文化廣場)10

《松毛嶺之戀》:小阿妹帶來大感動

遊暐之

或許是祖籍福建的緣故,我對歌劇《松毛嶺之戀》難免會有特别的關注。不過,即使沒有這種家鄉情結,我依然認為《松毛嶺之戀》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具的佳作。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歌劇《松毛嶺之戀》講述的正是創造曆史的最普通的人民。作品所傳達的那種真摯、樸素的情感,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劇中的女主人公阿妹,是1930年代閩西山區窮苦的農家婦女,整個村子的青壯年大部分都參加了紅軍,其中也包括阿妹的丈夫阿根。阿妹與阿根是新婚夫妻,因為戰争,阿妹沒有穿過新嫁衣,也沒有舉辦過風光體面的婚禮。對于革命,阿妹雖然有朦胧的覺醒,無條件地支持阿根當紅軍打白匪,但阿妹本人并不是中國共産黨黨員。月圓之夜,阿妹送阿根遠征。從此,年輕的阿妹獨自擔起了“家”的重擔。在這個家中,她是婆婆的兒媳,是小叔的嫂子,是親生兒子思軍和紅軍遺孤思紅的母親,但是在阿妹的心裡,她最重要的身份是阿根的妻子。她執拗地堅守着她的愛情,并且把這份刻骨銘心的愛全部縫進了每年為阿根做的新衣裡。這些衣服是她的思念,更是她的精神寄托。一個弱小的女子,就是憑着對愛情的堅守,等待了整整30年。

為遠離家鄉的親人縫制新衣,是閩西當地的風俗。歌劇《松毛嶺之戀》中的阿妹,并非虛構,而是根據閩西革命老區的真人真事改編的。據悉,劇組當時下基層采風的時候,親眼看到現實中“阿妹”家的大門門檻,硬是被坐出了一個深深的凹陷痕迹,而與大門正對着的,恰是現實中烈士“阿根”的墳。而令人感慨的是,這樣的“阿妹”“阿根”在革命老區有很多很多……

記得2018年該劇首演的時候,阿妹和阿根的愛情主題是一曲《樹纏藤》,“哥是嶺中長年樹,妹是嶺中百年藤……”那段音樂寫得非常抒情、纏綿、唯美,同時又極具民族風情。後來在修改的時候,換成了現在的《韭菜花開》,這首客家山歌在劇中原貌呈現,不僅僅是因為山歌原本的名字《剪掉髻子當紅軍》能表達老區人民當年跟着紅軍鬧革命的決心,更在于這首山歌在福建當地的熟識度非常高,甚至在江西的很多地方,人們都會唱,因此這種運用也讓作品的地方特色更加鮮明,更接地氣。除了《韭菜花開》,劇中的主題音樂也是從另一首客家山歌《風吹竹葉響叮當》轉變而來的。這部作品通過客家山歌、閩西漢劇和山歌戲的素材運用,寫作手法上借鑒戲曲闆腔體的風格,最終以管弦樂的形式共同展現,使得作品在地域性、民族性的基礎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現代審美。

有一位年輕的同行看了劇之後說,阿妹這個人物不可信,30年不是短時間,從心理上來說她怎麼能沒有起伏變化,所以應該在其中加入阿妹對于等待的“猶豫”“動搖”,這樣的人物塑造才會更真實。我不能說這位年輕同行的看法是錯的,因為以她的生活認知來說,阿妹完全有可能“猶豫”“動搖”甚至“放棄”,但是在半個多世紀前的阿妹,她的選擇正是那個時代最本真的人生态度。阿妹這個人物來源于生活,她是中國革命曆史進程中,一個廣泛群體的代表,這個群體中都是像阿妹一樣默默無名的小人物,但是中國革命如果沒有這些小人物做後盾,想要取得成功談何容易。

阿根是征戰沙場、叱咤風雲的英雄,在阿妹的概念中,自己的男人是去“幹大事”了,在“大事”面前,阿妹自然認為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假設阿根沒有戰死沙場,而是經過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漫長時光,最終回到家鄉與阿妹團聚,人們是不是還會記住阿妹曾經的等待?其實,無論阿根是活着還是犧牲,阿妹的付出和艱辛都是不可磨滅的。由阿妹我們也可聯想到今天的軍嫂,雖然是和平年代,今天的軍嫂在很多方面或許不必再像阿妹那樣艱難,但是軍嫂的付出和承擔以及心理上的壓力,恐怕一點也不會比當年的阿妹少。所謂“軍功章裡有你的一半”,也正說明當年的阿妹和今天的軍嫂與前方、邊疆的将士們同樣偉大。因此,《松毛嶺之戀》中的小人物“阿妹”,之所以能為當代觀衆帶來大感動,恐怕也是源于作品傳達的具有時代觀照的一種共情。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在任何時候,情感感知都是相同的。

-- END ---

文章來源丨文旅龍岩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