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介休婚俗

介休婚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3 20:09:42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1

榆次婚俗種種由來

1、為什麼找配偶要“合婚”?

合婚就是看男女雙方生辰八字是相合,還是相克。舊時,如果雙方八字相克,條件再好、感情再深也不行結合,此習俗一直流傳到現今。體現出先人對婚姻的敬畏和認真、慎重的态度。榆次民間十二屬相合婚,普遍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訣: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锉,龍兔淚長流,雞犬不到頭,豬兒怕猿猴。這是“大沖”,稱“六害”。還有“小沖”(“六沖”)之忌,如:鼠與馬,牛與羊,虎和猴,兔與雞,龍與狗,蛇和豬。進入21世紀,有不少人對合婚已經淡化。總之,把終生的婚姻幸福寄托在命運和屬相論述上,這一點是不可取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是新時代婚姻的主旋律,但無論在何情境下都不應忘記婚姻的神聖和彼此的責任,還有在決定執手時彼此抱定的初心。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2

2、為什麼結婚之前要訂婚?

訂婚是初步确定婚姻關系的儀式,是男女雙方舉行大婚前的一項重要步驟。

(1)訂婚儀式,男女雙方始向對方長輩施禮,長輩應給準新娘或準女婿見面禮,雙方父母彼此承認對方兒女的身份。有了父母的參與,得到父母的認可,是最重要的。(2)訂婚的儀式上,雙方父母會讨論一些和結婚的相關事宜,比如聘禮以及禮金的内容,同時确定婚禮舉行的時間等,為正式結婚和舉行婚禮做好充分的準備。(3)讓親朋好友知道男女雙方已經有主了。這樣一來,大家也不會再為他(她)倆介紹對象而産生不必要的麻煩了。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3

3、結婚時,為什麼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禮?

女方家庭将女兒養育成人,付出許多艱辛,視若掌上明珠,将女兒白白嫁出成而為男方的人。如何能體現出的尊貴?又如何能消解内心的缺失呢?所以總希望男方付出一定代價,哪怕是象征性的,心裡也會略微平衡。而男方為了得到女方也認為:應感恩女方父母養育一個女兒所付出的辛苦,應給女方父母做出一種補償,以補貼女方家用。于是,送彩禮習俗遂逐漸形成并延續至今。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4

在當今社會,男女平等。随着生活越來越好,彩禮作為補貼女方家用的作用變得不再明顯,但是這種習俗依然存在,成為訂婚的一種象征性儀式。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時代彩禮。都是作為誠意與心意的代表出現而非感情交換物,再多的彩禮也無從形成對未來婚姻生活的保障。相反,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選擇“裸婚”卻一樣擁有幸福甜蜜的家庭。所以“彩禮”,雖是“禮”多人不怪,卻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5

4、人們為什麼常常選擇元旦、五一、國慶節等操辦婚禮?

因是國家的“大日子”,必定是大吉大利的日子;二是正值親朋好友放長假,便于參加婚禮。

5、婚禮為什麼貼雙喜字?

“喜”是紅色的,代表吉祥,并且是雙喜,代表雙喜臨門;喜也代表喜歡的意思,雙喜代表新郎非常非常喜歡新娘子。喜字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明代書生方明秋,赴京趕考經過蘇州,見一大戶人家懸聯招親,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方一時對不出,趕去京城趕考。到考試時,一看主考官出了一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方不加思索,用路上看到的招親聯為對。主考官驚其才華,取為進士。回經蘇州時,見招親聯還在,于是又以考官出的聯相對,被招為快婿。為慶賀“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兩件喜事,他并排寫了兩個大“喜”字。據說,結婚時貼雙喜,就從他開始的。故此民間娶媳婦要貼雙喜字,希望雙喜臨門的意思。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6

6、舉辦婚禮時為什麼男方貼雙喜字是紅底金字,女方是黃底紅字?

根據很早以前婚俗,通常結婚是,男方家中貼的是雙喜字,表示娶,女方家裡貼的是單喜字,表示嫁!後來演變為男女雙方都貼雙喜字,但用紅底金字表示娶,女方用黃底紅字表示嫁。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7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8

7、舉行婚禮貼喜字有何講究?

男方貼喜字,應從外向家裡貼,畢竟是從外面娶媳婦進家。如果是小區住宅,那就從小區大門口開始,按照婚車進家的路線,在樹上電線杆上貼,盡量路兩邊對稱着貼,如果兩旁的樹不對稱,可以按實際情況來。不過貼的喜字總數一定要為雙數,好事成雙嘛。女方貼喜字,那就跟男方家反一反,女孩子是嫁出去的,那就從家裡往外帖,貼法也是跟男方家一樣,喜字總數為雙數,圖個喜慶吉利。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9

8、何為“四色禮”?其含義是什麼?

納彩,又叫“送顔色”。贈送禮物,不見得昂貴,但一定要色彩鮮豔,大概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告知對方,自家的家境實力。四色禮,即四樣禮,四色即四季,表示一年,含有自始至終,完美、美滿等意蘊,是後輩對長輩的祝福,體現出中國特色風土人情的送禮方式。

介休婚俗(榆次婚俗種種由來)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