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無錫正宗小籠包哪家好

無錫正宗小籠包哪家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24 22:04:00

點擊上方江南晚報訂閱

錫城熱點新聞即時推送

無錫正宗小籠包哪家好(無錫人對小籠包是真愛)1

前不久,網絡上傳出一組數據,無錫目前有小籠包店9530家,超過蘇州和常州的總和。無錫人到底有多愛小籠?無錫小籠和周邊城市的小籠味道區别在哪裡?昨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無錫小籠包何時“成名”?最初得益于崇安寺的熱鬧

說起無錫的特産,不少人往往脫口而出“無錫小籠”。的确,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的小籠包是無錫的一張“名片”。但無錫小籠包具體誕生于何時,已難以考證。

有史學方面的專業人士提出,小籠饅頭是江南一帶的傳統小吃之一,清朝的《無錫縣志》裡就記載了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1751年)在寄暢園品嘗小籠饅頭的事。

“小吃的出名大多也是因為名人效應的帶動。”說起無錫小籠包的“成名”,研究無錫餐飲文化的學者都大明認為,無錫小籠饅頭“聲名在外”和清末舉人楊乃武的“名人效應”有關。據傳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昭雪後,楊乃武從京城返回浙江老家途徑無錫,在拱北樓吃了無錫小籠饅頭後大加贊賞,老闆把楊乃武的贊美之詞,傳遍了無錫城鄉。

都大明還提出,除了“名人效應”,無錫小籠的“成名”也得益于崇安寺在清末時期的熱鬧,他說明清時小籠饅頭就是蘇南人生活中的點心代表,崇安寺在清末時又是風味小吃集中地,小籠饅頭的鮮美名氣自然随着崇安寺的熱鬧傳播開來。

随着無錫小籠包的成名,錫城的小籠包店也越來越多,據傳無錫目前有小籠包店9530家,而蘇州有3572家,常州有5326家,無錫的小籠包店超過蘇州和常州的總和。“具體數據不得而知,根據我的經驗這個數據有一定可信度”,都大明如是說。

無錫小籠應該怎麼“做”?46克一隻的“粉面團子”滿滿“無錫味道”

“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光是說起這無錫小籠包,都不用吃到嘴裡,就足以讓人垂涎欲滴了。那麼無錫小籠包是怎麼制作而成的呢?

已從業35年的王興記出品總監李政華介紹,要做出一隻正宗的無錫小籠,最關鍵的就是湯汁,而吊味道就要用到皮凍了。“皮凍,顧名思義,就是将豬肉皮煮爛、切碎,然後凍起來”,李政華一邊指揮着員工裹餡,一邊說,“将豬皮凍切成細丁,跟已攪碎的鮮肉均勻拌在一起,加糖、醬油、鹽、味精等佐料,再撒上蔥姜等輔料,小籠的餡料這制作完成了,蒸完出籠,顧客吃起來是一嘴的膠原蛋白”。

雖說聽起來步驟簡單,但是其中任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不做上十幾個年頭是“琢磨”不出味道來的。而且,其中所用的輔料也必須有“無錫味道”,這樣蒸出來的小籠才會“地道”。“醬油得是太湖醬油、黃酒得是錫山黃酒、就連蔥也得是無錫産的細香蔥才好”,李政華笑說,“再用白砂糖增色、增鮮、增亮,才算完工”。

據介紹,原先這一隻小籠的皮子用的是半發面團,在還用糧票的計劃經濟時代,半發面團既保證了小籠入口的軟度,又滿足了市民希望小籠更厚實的心理需求,所以那時的小籠皮有18克重,餡料在25克左右。後來慢慢發現皮薄的小籠口感更好,所以就用了原面,看上去晶瑩剔透,一隻小籠的皮子不超過16克,再包上30g的餡料,入口即化、齒頰留香。

無錫人有多愛小籠包?一家品牌店日均賣掉2萬個

無錫人到底有多愛吃小籠包?“這麼說吧,小籠饅頭在無錫人心中的地位就相當于漢堡在歐美人心中的地位”,市民小張如此概括。

曾經發生在無錫火車站安檢口的一幕也能一窺無錫小籠包的“地位”。本報曾報道過一名八旬無錫老太太,在火車站過安檢時,認為傳送帶不幹淨,擔心其他的箱包将小籠包壓壞,就把自己其他的随身包都放上了傳送帶,獨獨不肯将随身帶的小籠包放上輸送帶。在工作人員反複勸說下,終于答應讓小籠包在沒有其他行李箱挨着的情況下進入安檢設備。

都大明說,小籠包是無錫人心中的點心代表。小籠包有肉有面、有鹵汁有蔥姜,做法講究、味道鮮美,而且經濟實惠,既能作為主餐,也可作為社交餐桌上兼而有之的點心,自然就成了無錫人的最愛。說到無錫人對于小籠包的喜愛程度,都大明舉了一個實例,前不久他獲悉,在無錫有着5家連鎖店的“笑來喜”,平均每天要賣掉2萬多個小籠包。

無錫小籠的“個性”是什麼?鹹中帶甜、皮薄汁多

“無錫小籠包的曆史是最長的”,談及錫城小籠包與周邊城市小籠包的比較,市餐飲協會秘書長餘燕淩透着自豪地說,無錫的小籠包與1863年就開門迎客的“拱北樓”息息相關,當年拱北樓的小籠饅頭是最有名氣的,之後無錫小籠就一直都是傳承的拱北樓的制作手藝,延續至今,并将其中的精華發揚光大。

從色澤和口味上來說,無錫小籠又與周邊幾個城市的有所不同。餘燕淩介紹,上海人也愛吃小籠包,“南翔小籠”就是他們的一塊“金字招牌”。南翔小籠在色澤上就和無錫小籠有所不同。南翔小籠的肉餡是純白色的,外面裹的皮子也是白的,可謂通體純白。“上海人吃小籠不喜甜,所以肉餡不加糖,這樣肉蒸熟以後就成白色,而非紅色,因此口味上和無錫的不大相同,自然一些想着把南翔小籠店開到無錫來的生意人就碰了壁,銷量始終不行。”

“無錫人吃小籠包喜歡甜、甜、甜”,餘燕淩一口氣蹦出來三個甜,“但是這個甜絕非純甜,而是鹹中帶甜,味道相當鮮美”。江蘇地區幾乎各個城市都有小籠包,但長江以北的小籠包其實被喚作“湯包”,個頭比小籠包要大不少,樣子也“扁”,湯汁不甜,特别是揚中、泰州一帶,口味都是偏鹹的。到江南一帶,口味開始往甜轉變,以無錫小籠的甜味最盛,皮薄汁多。

無錫小籠哪家強?都在往“精品”路上走

“一碗三鮮馄饨,再加一兩小籠”,這一直是錫城老百姓去馄饨店就餐時的“标配”。自2012年第一批“真正無錫味”評選活動中,三鮮馄饨、小籠包、陽春面被評為錫城最有代表性的味道之後,大街小巷也冒出一批“馄饨饅頭店”。餘燕淩分析:“現在一批生存質量高的店都在走精品的路線,從環境、服務、口味方面進行提升。”

據了解,“錫籠記”就是一個典型,老闆雖然不是地道的無錫人,但味道相當接地氣,而且老闆還在不斷進行技術難題攻關。“小籠包裡面的鮮肉直接蒸以後,會吐出來白色的沫子,很多人就覺得小籠可能做得不幹淨”,餘燕淩表示:“目前錫籠記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在餘燕淩看來,大到制作工藝,小到包子的外包裝,隻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得以生存。

除了這樣的“後起之秀”,餘燕淩還推薦了幾家“前輩”級的馄饨饅頭店,像熙盛源、笑來喜、秦園、憶秦園、王興記等都是吃客們不錯的選擇。(晚報記者 小麥 向往/文 清茶/攝)

原标題:倷伲對小籠包是真愛 有店近萬家,超蘇州和常州的總和一家品牌店日銷兩萬多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