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繼承并發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學說,他認為由于個人的需要與社會的給予不相适應乃至失調,稱為心理社會危機,人要克服心理社會危機,須依賴自身的心理社會經驗。個人必須要在每個生命階段迎接挑戰,必須要維持危機中兩端對立觀念的共同體驗,而不拒絕任何一方。當對于兩個對立觀念,能夠領悟且接受,就能夠圓滿并取得成果(埃裡克森稱之為“效能”)。說得直白點就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有個修行,領悟得道後修成正果。
埃裡克森把人的一生分為相互聯系的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每個階段都帶有相同的體驗領悟内容,這種領悟的重點置于自我人格發展。自我功能發展優略成否,會使人格品質出現成功與失敗兩種極端,即積極的或消極的人格品質。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靠近失敗的一端,就形成消極的人格品質。但是每個人的人格品質,并不是隻能居于兩端,更多的是處于兩端之間的某一位置上。
第一階段 信任與不信任(年齡:0 至2歲,也稱嬰兒期)
母親分娩後,我們經曆了痛苦的擠壓,離開溫暖的子宮,進入了一個新世界且陌生的環境。此時,巨大的變化激起了嬰兒強烈反應,第一聲的啼哭宣告了我們的來臨,同時表明了我們的疑慮:這個世界能否讓我生存下去?,我能信任這周邊的一切嗎?”。看護人為新生的生命提供愛和關懷,嬰兒就會在周圍的人中感到溫暖和舒适,從而建立信任。如果看護人讓我們害怕,嬰兒就不會輕易相信别人,這種不信任會對我們今後的人格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我們可能會性格膽小、多疑、自暴自棄。在這個階段母親對我們影響最大。
第二階段 自主與羞恥和懷疑(年齡:2 至4歲,也稱幼兒期)
童年時代,我們開始強化自我的存在。自己體驗生活,發展自身。我們會想做自己的主。如果父母允許我們去探索,允許發展為我們的個性,那麼我們就會培養起自己的自信。否則,就會懷疑自己,甚至感到羞恥,從而變得不自信、懦弱。在這個階段父母親對我們影響最大。
第三階段 主動與内疚(年齡:4 至 5歲, 也稱學齡前期)
我們開始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嘗試不同的事情。會表現得積極主動,喜歡嘗試新事物。如果我們得到家人的鼓勵,通常會表現得積極主動,喜歡嘗試新事物。如果受到鼓勵,我們就會注意培養自己的興趣。如果被阻止或被告知所做的事情是愚蠢的,我們就會産生内疚感。從而會形成缺乏責任感,做事沒有魄力的性格特征。這個階段,我們正在從整個家庭環境中模仿學習。在這個階段家庭對我們影響最大。
第四階段 勤奮與自卑(年齡:5至12歲,也稱學齡期)
我們發現自己的興趣并意識到他們彼此的與衆不同。我們想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如果得到老師或者同齡人的認可,我們就會變得勤奮積極,這實際上是努力工作的另一種表述方式。如果我們受到太多的打擊,就會開始感到自卑,失去努力的動力。這個時期,鄰居和學校對我們影響最大。
第五階段 身份與角色混淆(年齡:12至20歲 也稱青春期或青年期)
在青春期,我們發現自己同時扮演獲得了多個角色,如:朋友,學生、兒童、公民和兒子或女兒等。許多人經曆過身份危機。如果父母允許我們自己出去探索,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身份。如果強迫我們遵守别人的觀點,為我們安排的角色,我們就可能感到角色沖突,情緒失落。這個階段,我們學習模仿的關鍵是同行和榜樣。
第六階段 親密與孤立(年齡:20至40,也稱成年早期)
經過身份認同階段,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與不那麼重要的人斷絕關系,融入真正的歸屬群體。我們努力尋找愛情,如能找到真愛就會很快樂。否則會感到孤獨。這個階段朋友和夥伴、情侶最為重要。
第七階段 繁衍與停滞 (年齡:40至65歲,也稱成年中期)
在這個階段,我們已經找到了自我利益、愛和養活自己的能力。會創造性地利用休閑時間,也許開始嘗試着為社會做貢獻。我們的重心是養育後代的。如果我們認為我們有能力帶領下一代來到這個世界上,撫養他們,關心他們,我們就會感到開心和快樂。如果之前有一些沖突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就可能變得悲觀,不願意撫養下一代。此時,家裡的親人和工作的同事人最能影響我們。
第八階段 自我完整性與絕望(年齡:65至生命終點,也稱老年期)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往往會放慢前進的速度,開始花時間回顧以往的生活。我們會問自己:我從前做得怎麼樣?如果認為自己做得很好,就會培養滿足感和誠信感。如果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可能會感到絕望,甚至變得脾氣暴躁和痛苦。
我們的人格發展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态變化的過程,前階段的發展狀态會影響後階段的發展。個性人格也是随年齡的變化而日趨成熟。一般情況下,個性中負面和消極的影響會慢慢消退,老年人個性的許多方面逐漸趨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領悟、不斷進化、追求升華的進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