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氈,說白了也就是在寫毛筆字或者畫中國畫時用于襯墊在宣紙下邊的氈子。這個書桌上的襯墊之物,看起來不起眼,但卻被書畫家們鄭重地稱為“文房第五寶”。人們之所以把它和“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相提并論,是因為它是所有書畫家乃至學習書畫的人們在寫字、繪畫時須臾不可離開的輔助工具。
書畫氈是毛氈制作與文化相結合的一個獨特品種,是根據幾千年傳承的毛氈加工技藝演變而成的。我國古代制作毛氈,是把羊毛或鳥獸毛洗淨,用開水燒燙、搓揉,使其黏合,然後鋪在硬尾聯、草簾或木闆上,擀軋而成的。《說文》解釋說“蹂也,蹂毛成片,故謂之氈”。《考工記》進一步闡明:“氈之為物,無經無緯,文非織非衽。”這就是說,毛氈并沒有經過紡撚和編織加工的過程,紡織學上稱為無紡織物。它的出現,遠比任何一種毛織毯都早。新疆地區氣候較冷,在原始社會時期,已經廣泛使用。我國的匠人很早就發現,毛兼具柔軟與強韌的特性,纖維彈性好,觸感舒服,又具有良好的還原性。因為羊毛氈制品折疊後,都能很快回複原狀,不易變形。加上其纖維結構可緊密糾結,其強韌的特性不需要透過針織,縫制等加工,可完全一體成型。我國的匠人把毛氈的特性和中國毛筆柔軟、有彈性的特點相結合,創造出了适合中國書法、繪畫的毛氈,其中蘊含着中國匠人特有的思維和智慧。
書畫氈一出世就被書畫家們所鐘愛,是因為它在人們進行書畫練習和創作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書畫氈氈面平整均勻,潔白柔軟,富有彈性,可襯托宣紙,使書畫愛好者和書畫家們運筆自如,手感舒适。在作品墨多時,不會跑墨,有托墨的作用;又因為羊毛可吸烘水分,又具有吸墨的作用,大大體現了脫水保墨的良好性能。特别是繪制國畫使用皴、潑墨、渲染等手法時,書畫氈能夠使其産生妙筆生花的效果。正是因為書畫氈的這些獨特作用,就成為了書畫家及其愛好者們學習創作時的愛物,或是在寬大的書畫案上鋪上整幅書畫氈,或是根據創作的需要鋪上相對大小的書畫氈,可以說不用書畫氈練習和創作書畫的愛好者和書畫家是絕無僅有的。
書畫氈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需求,保定的定興、安新等縣就有了一種書畫氈制作的行當,并且自打産生以來到現在一直經久不衰,同書畫一樣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保定定興書畫氈制作技藝傳承人何深,在30多年前拜制氈老藝人張江為師,掌握了制作書畫氈的配方,後來又四處遍訪名師,經過自己積極努力和不斷改進,形成了自己制作書畫氈的獨特技藝,并創立了保定定興中堂畫氈廠。他們的書畫氈制作已經擺脫了原先手工作坊式的生産,使用先進的制氈機器設備,對羊毛進行篩選(把羊毛裡的皮頭挑出來)—開毛(把購買來的羊毛打開)—提淨(提取雜質)—碳化—烘幹或晾幹—梳理(經梳毛機處理)—鋪網(把羊毛鋪成網狀)—搓坯(經平闆機揉搓毛坯)—搗氈(制作毛氈毛坯的硬度)—縮絨(毛氈密度處理)—擠氈(經壓氈機把毛氈處理平整)—搗氈(二次處理毛氈密度與交叉力)—漂白(把毛氈色度調整到客戶要求)—甩幹—質檢—烘幹—高溫定型-—防蛀處理,最後成為入庫等待出售的成品。經過由數控機器操縱進料、針刺熱合、燙平一次性成型的書畫氈,平整、平均、細膩、不掉毛、防皺、折疊後鋪平即可使用,比傳統畫氈的吸水性更強,并且用水沖刷不變形,是書畫氈的上乘之選。
他們的産品顔色以白、黑、灰為主,也可生産其他各種顔色的書畫氈。産品包括混紡(羊毛 化纖)、一級書畫氈、特級書畫氈、YT型、描摹(印字及筆畫)印格畫氈等幾十個品種。1998年,中堂牌書畫氈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評為“金質獎”。書畫藝術是中國的國粹,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書畫氈與中國書畫藝術相伴而生,形影相随,這裡面蘊涵着商機,同時也傳承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2010年5月,定興書畫氈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書畫氈包裝車間
關于羊毛氈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最有趣的一個是關于西方鞋帽商人的守護神聖·克萊門特的。一次聖·克萊門特為了躲避匪徒的追趕而在樹林中拼命奔跑,腳開始不斷地發熱疼痛,但他仍要設法擺脫對他窮追不舍的賊寇,于是他發現樹林中有一些羊毛,并停下來開始收集,将收集到的這些羊毛裹住腳,然後再把腳放回鞋中,繼續向前奔跑。當最終到達安全的地方他将疼痛的雙腳從鞋中取出來時,發現那些羊毛已經變成了一雙氈鞋。從此之後,羊毛氈被廣泛應用于宗教儀式,成為驅趕妖魔、帶來好運的神品。從國外到華夏大地,從毛氈到書畫氈,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它的發現或許就是源自于某種的偶然,但被有心人發現并利用起來,就成了人類文化的必需品,雖然僅僅是書畫用的毛氈,但其中滿滿地蘊含着世界勞動者的智慧和對生産生活的美好願望。
來源:保定方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