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4:49:03

文/圖 高 陽 李 蘇 趙潤澤 楊鈞丞

飛機漫天嗡嗡響,“長槍短炮”齊閃光。群山環抱禽聲笑,荷花池畔衆欣賞。

8月27日上午,“農媒總編走基層 鄉村振興中原行主題采訪暨‘鄉村振興 生态南召’河南百家市縣融媒體中心采風活動儀式”在南召縣城郊鄉上店村玉蘭博覽園國家儲備林基地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記者用無人機、攝像機、照相機、手機等現代新聞報道工具,記錄着生态南召的大美風光。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1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生态的南召,希望媒體朋友在南召多走一走、看一看,好好感受南召這些年來的顯著變化……”在儀式上,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介紹起近年來該縣在圍繞生态發展推動全縣整體上台階的經驗與成績時,精神抖擻、底氣十足。

南召縣位于伏牛山腹地,南陽盆地北緣,總面積2946平方公裡,轄15個鄉鎮310個行政村,總人口59萬人,人文曆史悠久、物産資源豐富、自然風景獨特。然而,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的南召,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因為耕地面積少,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滞後,2011年被确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秦巴山系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

近年來,南召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創新機制,圍繞發展定位、走好四大路徑、構建六大體系,以生态興縣為核心,以林業産業發展為支撐,走出了一條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多元化發展推進産業、生态為基帶貧富民的新路徑。

國儲林:綠了環境富了民

南召縣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項目,是該縣近年來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經濟、打造生态南召的重要舉措,該項目總投資為15.37億元,建設總面積30萬畝,計劃集中流轉土地5萬畝。目前,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已支付給貧困農戶現金400餘萬元,帶動當地近300戶貧困戶脫貧緻富。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2

國儲林基地鴨河口項目區位于南召縣城郊鄉上店村、柴崗村,緊鄰風景秀麗的鴨河口水庫。走在綠樹成蔭、蔥郁蒼翠的山間林地,記者仿佛置身于綠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邊,就連呼吸都是享受。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3

“我們這個項目是按照林苗景一體化和林藥遊一體化模式打造的,現已建成玉蘭園、海棠園、紫薇園、櫻花園……還配套興建了婚紗攝影基地、七彩景觀稻田、水上樂園……”談起一年多來的建設成就,該項目負責人興奮不已。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4

樹亭、樹瓶、樹長廊,黨旗鋪在稻田上;水清、岸綠、花海潮,熊貓懶懶曬太陽。這些場景,在基地各具特色、随處可見,難怪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5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上店村、柴崗村共有貧困戶160餘人,鴨河口項目建成以來,有130餘人在基地務工,人均年收入可達1.6萬餘元。“鴨河口項目共完成土地流轉2.7萬畝,其中流轉160戶貧困戶的土地2000餘畝,戶均土地租金3116元。”南召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少瀛介紹說,“2.2萬畝的新造林項目區,共吸納周邊2000餘人就近務工,在改善生态居住環境的同時,大大增加了群衆的收入。”

南召的國儲林項目,探索走出了林苗景一體化、林果藥一體化、林養遊體化、林蠶菌一體化的“林 N”特色建設模式,昔日的荒山秃嶺正在一步步變成綠色銀行,真正實現了儲良材、強生态、富民生。

雲陽鎮:古村美景氣象新

雲陽鎮是中原人類的發祥地,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猿人”便在境内繁衍生息,鎮域内曆史人文荟萃,自然資源豐富。“我們鎮是曆史古鎮、人口大鎮、交通要鎮、經濟重鎮、旅遊名鎮……目前我們圍繞生态發展,形成了東西南北四大闆塊,西部是花卉苗木、東部是萬畝桃園……”郝振延是雲陽鎮鎮長,訴說起自己家鄉的輝煌曆史與如今良好的發展态勢,滔滔不絕。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6

“咱們貧下中農一定要擦亮眼,咱學學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團結起來打垮敵人,咱們革命意志堅,這一篇咱記心間,革命的大旗咱們要扛在肩呐,跟着黨走永向前……”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7

伴着铿锵有力地音樂,跳着韻味十足的舞蹈,唱着《老兩口學毛選》的歌詞……這不是某個大型紀念活動的演出現場,而是在雲陽鎮鐵佛寺村的中國傳統村落——石頭村遊客廣場,村舞蹈表演隊正在歡迎記者一行的到來。

這個地處雲陽東南部九裡山下的石頭村,位于鐵佛寺村的石貨(窩)坑組,村内至今還保存着上百年的石頭房屋42座,現存房屋100餘間。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8

近年來,石頭村投資8000多萬元實施了綠化亮化工程,建成了千年紫藤小廣場、玻璃棧道;打造了旅遊觀光公路、七彩滑道、懸崖秋千等娛樂設施,舊貌換新顔。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9

走在幹淨整潔的村道,古樸的石房、百餘年的“夫妻樹”,水車轉動聲、土特産叫賣聲、遊人歡笑聲……“這塊奇石真美,多少錢?”“我這個饅頭,一個九兩”“來吧,吃西瓜,我們是石頭村第一家農家樂。”“就在這裡吧,給我拍張照片。”一切喧嚣交織回蕩在一起,熱鬧了整個村莊,也改變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與質量。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大概就是這般模樣了。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10

山頭村位于雲陽南約1.5公裡處,面積2.5平方公裡,共831戶,3268人。目前,該村有黨員76名,村民代表55人。2015年成立山頭村黨總支部,下設玉蘭家園社區和錦天園林公司兩個黨支部。

該村黨總支書記馬長來向記者說道,他們正在全力貫徹實施全域黨建工作,主動抓好三個重點,即把班子建好、把黨員管好、把村組兩級的辦公陣地建好。“我們堅持用好知識人才、黨員和複原軍人,把改變老百姓的居住環境、提高全民素質、增加群衆的收入,作為基層幹部工作的核心任務。沒有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建設,一切經濟發展都無從談起。”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11

近年來,山頭村大力興辦企業,發展花卉苗木,實現了特色農業經濟的規模化、基地化和産業化。目前,全村已引入大小企業18家,年産值2.6億元,發展花卉苗木3000多畝,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不僅有效解決了村内100多名留守人員的就業問題,還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農企興:玉蘭園裡大文章

南召玉蘭,曆史悠久,品種衆多,素有“中國玉蘭之鄉”的美稱。

“雲陽鎮玉蘭生态園”坐落于雲陽鎮山頭村,由南召縣錦天園林綠化公司投資1億多元精心打造。27日下午,記者一行漫步在玉蘭園中,盡是惬意。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12

據了解,南召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北樹南遷、南花北移的天然馴化基地。近年來,南召縣花瓣苗木産業緊緊圍繞打造”河南領先、國内先進”的花木強縣目标,以“十大園區”和“百公裡玉蘭長廊”建設為重點,把苗木花卉産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生态文明、美麗鄉村、觀光旅遊相融合,全縣苗木花卉産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雲陽鎮玉蘭生态園就是典型代表。

“我們園區以‘引領南召玉蘭經濟’‘玉蘭精準扶貧’‘預防未富返貧’為使命,在新品種研發培育上下功夫,産業延伸至生态旅遊、苗木花卉生産、購銷等。”園區負責人王曉向記者介紹,2013年以來,園區建成了1000餘畝的核心展示區,種植玉蘭苗木50多種,再加上其他景觀樹種,總計20多萬顆,綠色覆蓋率高達95%。同時,園區聯合全縣150餘家苗木合作社,以“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與苗農簽訂勞動合同,帶動苗農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鄉村振興融媒先行(農媒總編走基層)13

其實,“雲陽鎮玉蘭生态園”隻是近年來南召縣大力發展花卉苗木農企的一個縮影。目前,南召縣的花卉苗木面積已達到40萬畝,産值30億元,全縣苗木花卉産業從業人員已達11.5萬餘人,專業合作社200餘家,生産專業村55個,專業經紀人6000多人,省級龍頭企業9個,市級龍頭企業10個,國家級花木專業合作社示範社1家,省級示範社5家,市級示範社12家。全縣及周邊區域直接或間接從事苗木産業的人員近30萬人。初步形成了以玉蘭花木為主、适應北方種植的多種花木并存、有較大行業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産業格局。

以花卉苗木為基礎、以玉蘭花木為主導的一大批具有競争力、創造力的農企正在走出一條規劃引領、科技促進、品牌打造、産業融合的科學發展之路,未來還要書寫更大的文章。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的要求、發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十九大報告為鄉村發展描繪了‘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偉藍圖,就是要讓農村興旺發達起來。南召一定要吃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實質,把握核心要義,增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感緊迫感。”劉永國在采訪中信心滿滿地說,“南召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結合客觀實際、利用自身優勢,着力打造‘生态南召’,不斷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農民實現現代化的進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可以預見,在南召縣委縣政府的科學規劃與引領下,在基層黨員幹部和廣大群衆的勤勞奮鬥中,南召的未來将會更加富美。今天,生态的南召已經漸漸走進了鄉村振興這幅宏偉藍圖的曆史畫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