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你做智慧數字經營,地推成本低,買斷系統,自己給自己打工當老闆!”
電話那頭傳來招商員劉濤熱情耐心地勸說,“隻需要19800就可以創業,自己招團隊。聽我給你算筆賬,顧客一單消費超過五元,服務商将獲得0.5元,一個月按25天計算,一天……”
過多的數字繞的孫小平頭暈腦脹,他死死地盯着一張“掃碼點餐獎勵”圖核對着等式:“就算一天隻簽兩家,服務商收益約為9萬元/月,108萬元/年。”
看着等式後那被刻意标紅的“108萬”,他瞳孔放大呼吸急促。因銷售業績不好,剛被一家房産公司辭退。
“地推不就是上門推銷嘛”,剛從銷售行業出來,他本想換個其他行業的工作,奈何隻有初中學曆,除了外賣員,更多符合的還是銷售崗位。這個項目既能利用自己的工作經驗,還能自己創業,似乎是一舉兩得。
“數字經營是未來趨勢,有國家扶持,我們這是長期項目,不同于其他那種賺一次錢的,微信和支付寶按照5年短期計劃10年長期安排來發展數字化。現在正是風口,知道的人還不多,加入的越早享受5年10年的流水抽成的程度越大。”
在一個向顧客推銷智慧數字化經營項目的場景中,“風口、自己當老闆、國家扶持、年入百萬”這些通常跟在互聯網、金融等高大上的詞彙後面,今天與“地推”這個尤其接地氣的名詞聯系在一起了。
曾幾何時,因為門檻低、工作環境苦、工資不高,地推并不是世俗所定義的好職業。今日已搭上了互聯網巨頭的巨艦,開始駛向它的星辰大海。
地推承載造富夢26年前,地推運營還沒有如上面呈現的那般複雜,随着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地推也進化出不同種模式。
1994年,保健品公司三株為在農村市場推廣“三株口服液”産品,董事長吳炳新便招了10多萬大學生下鄉去宣傳。那時,全國各地農村刮起了一陣三株口服液保健風。
在今天,這樣的地推工作形式仍然延續,隻不過随着推廣産品的變換,地推也充滿了多樣性,變得更複雜。
三株那場地推效果顯著,成立當年銷售額就達到了1.25億,巅峰值一度達到80億。即使在今天,這種推廣速度也是令人豔羨的。
地推首次得到認可是來自快速發展中的網遊業,一衆網遊公司完美時空、巨人網絡、金山等先後上市,有着“2007年網遊産業近四成收入由地推人員貢獻”的說法。
地推迎來的第二次漲潮,在2011年美團大肆進軍O2O,由“阿裡鐵軍”出身的幹嘉偉帶隊打造了一批“美團鐵軍”地推,而開創了王興的外賣大業。
地推這種“低價高效”的推廣方式也開始在昂貴的線上流量推廣之外被激活,迅速壯大,成為互聯網公司拉新推廣、打開市場的首選。
這群一年四季遊走于大街小巷,将各種産品推廣到市場上的人,采用“底薪 提成”的方式領取工資。發展了近三十年,這個人口密集型行業,并未跑出一家龍頭企業。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公司并未因勞苦而功高實現進階發展。
即便命運并未給予地推太多垂青,到了今天,這個行業依然充滿着無數創業者的熱情與夢想。
從業人員衆生相一下飛機,徐強就被成都的熱情給驚吓到了。不隻因為火鍋的辣,還有身邊發小的一番話讓徐強内心無比激動。
“這是非常好的機會,現在我手上有很多項目,傭金都很高,跟着我就等着賺大錢吧!”
他們負責的都是社區團購的項目,掃碼讓新用戶在各自微信小程序上實現首次下單,第二天再通過免費送小禮品的方式讓用戶再次下單,實現複購。
為激勵地推人員,這個行業從以往簡單的“底薪 提成”演變出多種工資計算方式,階梯式計價便是最常見的,即在同樣8小時工作時長内,工作底薪和提成會随訂單的增長,至不同區間,價格也會随之增長。
在近期字節跳動旗下的瓜瓜龍啟蒙教育大肆推廣的“19元雙周體驗課”項目中,訂單數以4的倍數為一個區間,在[0-4]區間,底薪 提成統一為120元 10元/單;訂單數在[5-8]區間,底薪 提成為160元 20元/單,……
階梯式計價的單量越多價格越高,所以徐強發小在全國各地猛招團隊,目前有四川、山東、河南團隊,每個團隊人數不一,這要看團隊長的管理能力,他的下一個目标城市是重慶。
“我這邊屬于二手價格,網上就不知道是幾手價格了。”被問到他發小的資源是否充足時,“我朋友從優質渠道商那接單,雙方合作兩三年了,渠道商又直接和官方簽合同,不會沒單的。”
這些公司把任務分發給他們,服務商再想辦法完成地推任務。他們公司主要選擇組建自己的地推團隊,同時也招兼職地推。
地推市場越來越大,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賺錢,在這個地推層級中真正執行推廣任務雙腳站立在地面上的人,付出最多收入卻最少。
張麗娟算是這個層級中的執行者。因疫情影響,她便開始在網上做地推兼職,接手過的創業型公司項目居多。
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脖子上挂着不同推廣碼的地推,張麗娟的一面是快手極速版,背面是曹操出行。每天10點左右她和團隊其他兩個人一起,便拿着公司批發的星巴克杯子,在地鐵口、寫字樓下、廣場擺攤,吆喝着讓新用戶下載App。
因為執行簡單、項目多、量大,徐強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
可以出下一個薇娅李佳琦嗎“很簡單的,十秒鐘就能出一單,”一盒馬mini區域負責人在招聘地推拉新團隊時這樣說。當我們和業内人士交流時,經常能聽到如此描述。
不同項目傭金差别挺大,據我們了解,下載App大多在二十塊左右。當一個App剛要在某地區推廣時,一天傭金能上三位數的地推項目很多。
這個行業最大的特性是能“賺快錢”,上一個是直播行業,直播造就了一大批白手起家的人,引得無數人争先湧進。然而這個行業也需要生長出地推行業的“薇娅”、“李佳琦”。
很多服務商都是從地推團隊發展上來的,具有專業管理能力的外行很少進入。很多服務商願意花大成本自建地推團隊,隻為爬到最頂層。
個人想組建團隊,團隊想成為和互聯網平台直接合作的服務商。而要和互聯網平台合作,必須具有公司資質,所以很多從個人發展起來的地推團隊便會注冊公司。
能真正沉澱下來的地推公司很少,多的是順勢而立,風頭過後,大家便原地解散。但因為近年來,來自互聯網平台的推廣一波接着一波,很多公司同時有三四個項目。看到機會,願意花成本建立自己的穩定地推團隊的公司也多了起來,想要長久紮根于此的決心初顯。
為招聘到優秀的地推,公司會努力給出吸引到人才的待遇。“一個App、小程序能不能推出去,就看服務商給不給力,所以互聯網平台相繼大肆砸錢進地推,競争很激烈。”一位資深業内人士說。
幾十年來,由于地推行業并未樹立起品牌,各互聯網公司未招到合适地推團隊。除官方招聘渠道外,招人部門還潛伏在各大社交平台,在QQ群、豆瓣、貼吧這些地方都能看到各種招人帖,大家都亮出自己的title屬性,方便資源對接。
地推搶人激烈地進行着,為應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工資結算也有當日結、T 1(次日結)、T 2(兩天後結)、周結、月結多個選項。
相應的,與26年前的地推相比,因業務行業更細分,對從業者要求也變得更高。貨拉拉要求地推人員平均每天1.3個單,而一個月下單三次的商家才能算一個有效單。一些簡單的App下載拉新也需要考核複購率。
即使變化多端,但市面上的地推大多以下載、掃碼、做單這樣的簡單任務為主,互聯網平台以此實現前期拉新搶占市場。
即便是簡單拉新的地推,一些公司也選擇培養自己的推廣團隊。俗話說人多力量大,無數從業者都期待着地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這是一個純人力行業,不同于過去,現在地推正逐漸向着一個人人皆為互聯網平台所用的全民推銷時代轉型。
走向“拼多多”化抖音将全民地推模式運用到了極緻。
今年抖音、快手官方合作推出了一個新私域分傭系統,讓用戶關注主播進入直播間消費、分享直播鍊接拉新賺傭金。據一位網友向我們曬出的訂單顯示,拉用戶前往抖音直播間購買89.9元李施德林便攜口氣清新劑,可返傭金25.89元,返傭比例達28.8%。
普通用戶自購返30%,MCN可返90%。不同身份的設置旨在刺激地推人員的積極性。
這種推廣機制用“長久綁定,高傭金,高返利,永久生效”作為噱頭,目的是發動人人都注冊新私域進入抖音直播間消費。其實,新私域主要起分傭作用,最終的目的是要讓用戶形成在抖音進行消費購物的習慣。
分析目前市面上較火的推廣項目,運行的邏輯都是通過與之鍊接的一個傭金平台,作為媒介給各App、互聯網平台拉新留存,創建出用戶既是流量又是推廣者模式。即今天的地推開始“拼多多”化。而這正是各平台所推崇的,将地推範圍逐漸縮小至朋友之間,可運用比廣招地推團隊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推廣,讓每個人都是平台的一個地推。
地推模式的變革,根本原因在于互聯網已進入存量時代,這時互聯網平台都在專注于兩件事:留住現有用戶,提高App用戶停留時長;擴大業務基本盤,增加客單價,努力商業化。
而坐擁上億用戶的互聯網大廠們,三天兩頭為了版權互掐再到花費大量成本發動地推大軍推廣自己的産品,正是“焦慮”無處釋放的種種表現。
看在未來放眼現在,流量思維已是過去時,用戶思維已經更加具象地浮出水面。
即使如微信這樣的國民級産業,也不能高枕無憂,每天守着龐大的流量池無所适從。
最大的阻礙在于前期推廣,有同行作為典範,地推無疑成為其最優選。于是,互聯網賴以壯大的線上方式,逐漸被線下手段侵蝕,用戶不再是看不見摸不着,Face To Face的線下推廣日漸加碼。掃碼一條街也好,O2O地推轟炸也好,地推已經從互聯網推廣的低配成了高配。
地推在市場推廣中,是個相當複雜的專業。市場調研、細分場景、物料制作、推廣話術等等,即使是專門的地推人員,也得經過全面的培訓,才能理解每一次地推的訴求和目的。
術業有專攻,地推專業并不是外地進城務工人員過渡工種,裡面也是有學問的。尊重和善待專業的地推人員吧,因為事後你會發現,存活滋潤的互聯網公司,都會有一支強大的地推鐵軍。
參考文獻:
十裡山水《地推江湖三十年:随時代而浮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