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營了50年傳統水果批發起家的福和生鮮,是中國台灣最大的生鮮蔬果果切廠,擁有台灣最大的調節保鮮水果倉儲基地,全聯、全家、台積電都是它的客戶。
2021年,福和生鮮共售出約兩萬噸水果,年營收逾20億元(合計人民币約4.5億元)。全聯、全家、好市多、桃園機場、台北101等都是他們的客戶。
目前在分切盒裝水果市場,幾乎都是他們的天下。
1971年,福和生鮮最初是在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經營水果批發,經常深入産地與市場。當時從事水果批發的邱進福,跟著台北農産運銷公司到日本考察,發現當地便利商店銷售最好的商品居然是水果切。“日本賣這麼好,我就想,台灣或許也行得通”他思考,若能仿效日本作法,利用原本的批發優勢,将水果分切導入市場,或許能開創新商機。
△如今福和的合作夥伴
由于當時台灣與日本家庭主婦的消費習慣完全不同,一開始,鮮切果盒在市場上接受度并不高。投入果切研發的邱進福,并沒有迎來預期中的商機。
後來他改變策略,從中小學的營養午餐做起,并花了三年,建立了符合CAS認證标準的檢驗室,成為台積電、友達等知名科技廠的果切供應商。“當時做得很辛苦,一份水果盒五塊錢,我們都用人工做,好險我們過去做批發累積不少産地資源,可以精确掌握量跟成本。”他回憶。
沒想到,随著現代生活速度的加快及健康意識兩大趨勢,水果果切商機又來了。2007年,全家便利商店與福和攜手合作,在店鋪導入盒裝鮮切水果與單顆原果。由于品項多元,能讓上班族随時方便食用,很快就被市場接受,成為長年的熱銷商品。
而真正讓福和轉型升級,并把讓果切走進台灣家庭,站穩台灣果切水果大王地位的關鍵,是2019年,全聯主動找上門,提出希望開發「家庭版」的水果果切。
「全聯切入這個市場後,我們的截切鮮果品項變得更多!」邱唯誠點出公司升級轉型的最大改變。
問題來了,超市的客群主要是家庭主婦,她們更看重水果的新鮮程度,且對價格敏感度高,和便利店講求方便、快速的上班族客群消費習慣大不相同。因此無論是水果品類、果切、包裝方式都得重新規劃,對過去習慣做固定品類、小包裝的福和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
例如,在便利商店,能一次滿足不同種口味的綜合水果盒,往往是賣得最好的商品;但場景換到了大超市,切好的水果是否氧化、保存期限縮短,都是主婦們考量的問題,因此綜合水果盒自然就不會是她們的首選。
邱進福和邱唯誠父子開始思考,有什麼水果,是主婦難以處理,但家庭有食用需求的?
熟練掌握水果的新鮮度、甜度
他們發現,若能以消費者食用習慣角度出發,幫一般家庭解決分切水果的麻煩事,就能做好這門生意。要幫主婦解決處理水果、甚至讓水果更好吃的痛點,這門生意并不容易。第一個關鍵,就是确保大量水果能穩定催熟。
從産地到超市,我們必須用大數據控制催熟程度,一但失敗的話,就會交不出訂單。」邱唯誠解釋。這時,福和生鮮靠多年經驗所建構的智慧産線整合生産資訊系統就能派上用場,掌握熟度并降低損耗。
甜度标準
甜度标示,則是福和生鮮能成功收服家庭主婦的第二個要素。
甜度下降,銷量立馬就會下降。為此,福和導入甜度偵測器,在加工前就先依照甜度将水果分類,再進行分切、包裝,最後貼上标簽,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能一目了然,自然能大幅帶動業績。
精緻化包裝
兩年多前,福和嘗試在全家店内賣「整顆」奇異果,甚至貼心附上工具,沒想到成績一直不理想。檢讨原因,可能跟奇異果的果肉太硬有關,便改為銷售鮮切奇異果餐盒,反而成為店内熱銷款。
從賣整顆水果,改成賣切好的一盒水果,看似很簡單的嘗試,對福和而言,卻得增加人工成本,讓出部分利潤,才能創造雙赢。
2019年,瞄準白領族,希望水果能「攜帶方便、又有飽足感」的需求,福和與全家共同打造内含5款水果的旅行杯裝組。他們還進一步自我要求,杯裡的水果類型每天都要有變化,連單片水果厚度與體積大小都有嚴格規定。
靠著提供客戶和消費者附加價值而成功,福和的水果切王國也并非沒有挑戰。邱進福不諱言,目前多半還是仰賴人工分切、品管,但随著疫情缺工問題嚴重,人力漸漸出現缺口。接下來,福和還要更快速導入自動化系統,好在業績逐步擴張的同時,賺進更多商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