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為什麼身體很累卻還是失眠#的話題沖上了熱搜,一下子引起了網友的共鳴。
評論區仿佛打開了對号入座的大門。
很多網友在底下評論:
說的不就是我嗎。
我明明很累但就是睡不着。
隻要一躺下腦袋裡就會自己和自己對話,越說越精神。
黑夜就是心事的發酵粉……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有同感?
白天工作一天,渾身疲憊,感覺一躺下就能睡着。
結果回家躺下後大腦異常活躍,白天發生的事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幀一幀的閃過,怎麼都睡不着。
第二天大早隻能頂着兩個黑眼圈去上班,長此以往,陷入這樣的循環中無法自拔。
這在心理學上叫:精神内耗。
還記得前段時間的二舅嗎?
二舅的視頻傳播開來後,很多人都在喊:二舅治好了我的内耗。
全網都在說的内耗,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精神内耗就像是在你的精神世界裡有兩個小人,這兩個小人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開交,不斷相互拉扯。
在這個過程中,精力就會被不斷消耗。
拖垮你的不是挑戰,是内耗
知乎有一位網友分享:
自己是家庭主婦,每天送孩子上學之後,回到家想着要去逛個超市。
一想到逛超市,就想着車好不好停,要買什麼,能不能及時趕回來,在外面吃午飯還是回來吃等等一系列問題。
等回過神來才發現,時間過去大半,自己連家門都沒跨出去。一番折騰,什麼都沒幹成,還心累得不行。
這就是典型的内耗表現:坐地日行八百裡,啥也不做耗自己。
明明換個衣服,10分鐘不到就能出門的事情,偏偏腦海中經曆無數次演練。
精神世界的兩個小人互相拉扯,一個小人跟你說:走吧,我們去逛超市,另一個小人立馬站出來阻止:不行,出去了沒地方停車怎麼辦?
結果兩三個小時過去了,還沒跨出大門。
作者于德志在《反内耗》這本書中說:生活裡時刻都有挑戰。但挑戰本身不會帶來痛苦,自我戰鬥引發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其實,讓人覺得累的并不是想出門這件事情,而是因這些事情所産生的一系列内耗情緒。
不過精神内耗的表現遠不止這一個。
日常所遇到的過度焦慮,猶豫,自責,自我懷疑等都可以劃分到内耗領域。
譬如以下症狀:
隻要第二天有安排,前一天晚上就怎麼都睡不着。
計劃做一件事情,結果被短視頻吸引,刷着刷着時間就過去了,回過頭來又很後悔。
明明工作不忙也不是很累,但莫名的心累。
和别人吵完架,轉頭就開始後悔。感覺自己沒發揮好,然後腦海中把架再吵一遍。
和别人相處,對方可能無心的一句話,就胡思亂想半天,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
如果以上症狀你也有,或許内耗正在悄悄地拖垮你。
你的積極與樂觀,正在被内耗蠶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我們之所以深陷在内耗中,很可能是習慣了有問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可以輕易接納别人的不足,卻接受不了自己暫時的不完美。
但是,這樣下去我們就不能走出内耗,反而會被内耗反噬。
身邊有個姑娘青青,去年教培行業“雙減”政策下失了業。
因為擔心銷售工作不穩定,便想轉行行政或者人事類工作。但是沒有相關經驗,沒技能等原因,導緻多次面試被拒。
她開始變得自我懷疑,覺得自己真的像HR口中所說: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做不好。
後來甚至不敢出門,怕被鄰居嘲笑沒工作。
就這樣在家裡蹲了一年。
心理學上說:
精神内耗會在内在不知不覺影響人的心理,在外在潛移默化影響人的行為。
它并不會如洪水猛獸一般,來勢兇猛一下擊倒你。
而是像涓涓細流緩緩地靠近你,慢慢地影響你,再一點一點消磨你的積極和樂觀,讓你陷入到和内心的消極情緒相互糾纏的漩渦。
就像青青,一開始可能隻是自我懷疑:為什麼我找不到工作。
到後來慢慢的變成自我否定:我什麼都不會,我對這個社會來說沒有價值。
直至最後不願意跨出房門,對外在的一切都失去興趣,隻覺得索然無趣,甚至引發抑郁。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不過上周再見青青時,她仿佛換了個人,自信又陽光。
原來她出了一場小車禍,雖說沒有危及生命,但也在重症監護室呆了幾天。
她說:“在重症監護室呆的那幾天,不禁後悔,我為什麼會浪費一年的時間在這些負面情緒上,把自己過得那麼喪。”
“沒技能,大不了從頭開始學,沒經驗,大不了從實習生做起呗。”
于是,出院後她走上了反内耗的路。
先是報了培訓班學習技能,再重新收拾心情尋找工作,最終不僅收獲了滿意的工作還有煥然一新的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一把遙控器,一把自我控制的遙控器,苛責自己還是放過自己都由你自己決定。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負面情緒吞噬時,與其坐以待斃被内耗,不如主動出擊反内耗。
反内耗,我們可以這樣做:
1、不管什麼事,先跨出第一步
楊绛老師曾說:“你過得不好,其實隻有一個原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在新的一期《花兒與少年》中。
趙今麥說:我想騎這個車。我想吃這個。
楊幂說:走,去騎。走,吃去。
你看,很多事情并不複雜,隻要想到了就去做,事情便簡單很多。
想逛街,先走出門。
想換工作,先寫好簡曆投出去。
就像心理學中所說的飛輪效應一樣:熬過了開頭,就成功了一大半。
想做什麼,先跨出第一步,剩下的改變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2、縮小關注圈
羅翔老師說:人生隻有三萬天,哪有那麼多精力關注太多事情,與其把關注點浪費在不相關的人身上,不如就管好自己身邊的事情。
身邊有個朋友是社牛,社交範圍很廣。
常常看到朋友圈曬和朋友吃飯、聚餐喝酒的照片。圈裡朋友搬家、結婚、小孩滿月他一次都沒落下過。
前段時間突然看到他發朋友圈說:以後不出去聚了,還是家庭最重要。
一問才知道,前幾天他指責上初中的女兒不該早戀。
沒想到被女兒怼說:你從來都沒管過我,現在有什麼資格說我。
他才意識到,自己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外人身上,卻疏忽了最該親近的家人。
NLP(身心語法程式學)大師李中瑩經常說的這樣一段話:
世界上其實隻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爺的事。
煩惱來自: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别人的事,擔心老天爺的事。
我們這一生,精力是有限的。
與其把有限的精力消耗在不相幹的人和事身上,不如縮小你的關注圈,多管管自己的事,多陪陪身邊的人。
3、接納自己,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内耗是對内消耗,那反内耗就是要從内而外地接納自己。
在你接納自己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突破和嘗試。
如果你嘗試了很多方法,還是沒有解決。
不要灰心,至少你努力過,就已經很棒了。
這個時候可以嘗試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幫助。
讓咨詢師幫你一起戰勝内耗。
最後,想送你一句話:
“外面沒有别人,隻有自己。”
祝願大家都勇敢面對自己的内心,找到屬于自己的陽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