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萬業待興。農民和工人,都是極受國人尊敬的職業。無論是社會,還是教科書上,都稱農民為“農民伯伯”、工人為“工人叔叔”。
為何稱農民為“伯伯”,工人為“叔叔”呢?這裡面,有一定的時代因素。因為當時糧食極度緊缺,農民為了保證城市的糧食供應,自己舍不得吃(實際是因為幹部虛報産量,導緻自留口糧嚴重不足)也要支援給城裡的兄弟。那時候,城裡的兄弟還是比較有良心的,知道農村的兄弟甯願(被迫)挨餓,也要省下口糧給他們吃,所以心懷感恩!然後,就有了“農民伯伯”的稱呼。
工人吃了農民伯伯省下來的口糧,幹勁十足,為當時的國家經濟貢獻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城裡人說的,當時占全國85%人口的農民隻創造了11%的GDP的說法)所以大家就尊稱工人為叔叔,意為除了給大家保命的農民,就到工人了!
我和工人叔叔在一起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農村包幹到戶,農民伯伯可以除去公糧餘糧(因為虛報産量,占比甚至到達産量的50%到60%)後,可以留下部分糧食。城裡人也需要自己購買糧食了,所以農民顯得沒那麼有價值了,就變成了農民兄弟。到了九十年代,農民兄弟因為那一畝三分地已經養不活整個家庭了,被迫出城務工和工人搶飯碗了。然後,就被城裡人稱為“農民工”了。不得不說,城裡人,就是那麼現實。
工人更不用說了,科技的發展,産業結構的調整,工人成了資本賺取利潤的“工具”,也不具“光榮”光環了。随着外來文化的交流,也逐漸被稱為“打工仔”了!
到了現在,勞動最光榮,成了一句笑話差不多了。按有些人的說法,體力活最無價值,對國家和社會貢獻甚低,幾乎毫無意義!做體力活的,就是社會的蛀蟲,隻會向社會索取。
雖然說,對于各種職業的稱呼本就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但是從“農民伯伯、工人叔叔”到“農民工、打工仔”,那股濃烈的銅臭味,讓人發嘔!讓人心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