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此詞本無褒貶。
三教
三教原指先秦時期三大傳統宗教——儒墨道。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漸改稱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
儒教又稱“孔教”“聖教”(儒教不等于儒教)。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标。後為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跟佛教、道教并稱為三教。“儒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 ”,儒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标,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
釋教
釋教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九流
所謂的九流,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于上中下九流之說,則是源于《漢書·藝文志》。此中将天下學說分為九流十家。
在《漢書·藝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說家。
小說家閑事娛樂,在古時隻有“不學無術”,不具有功名家業,不耕不織的人,才會鑽研。以此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于阿谀奉承。而古代極為缺乏物質資源,小說家無法服務于社會,故而被認為“不入流”。
之所以以‘流’來形容,實際上是以社會形式比喻為水。無論是山河變換,還是水脈分流,水卻一直遵守自然的規律的同時,依然展現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說家,卻往往要以迎合讀者為首。
但是,小說家其風格特點,獨樹一幟。三教九流中,諸多大家都有涉獵。作為古時娛人樂己的方法,所以視為“第十家”。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三教九流新說
傳說中,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老子與元始天尊創立“闡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統領人間,稱“人道教”,如此為“三教”。 備注:屬于現在神話小說的說的
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醫蔔、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漢朝時,規定商人必須入市籍,且不允許穿絲織品的衣服,不允許作官。晉朝時,規定商人必須穿一黑一白兩隻鞋,頭上戴的帽子上,要寫清楚自己販賣的商品的名稱,其實是對人的身份的一種侮辱。唐朝明朝時,雖然允許農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許商人穿絲織品的衣服,并規定不許穿紅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見,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
成語典故
【出處】: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
三教九流
三教 | ▪ 儒教▪ 道教▪ 佛教 |
---|
九流 | ▪ 儒家▪ 道家▪ 陰陽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縱橫家▪ 雜家▪ 農家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