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古人能否體驗到收快遞的樂趣呢?
▼
據信史可考,商周時期“快遞”便已出現。
《周禮·秋官》記載了周王朝設立的主管郵驿、物流的官員“行夫”。其主要任務在于負責政府的公文往來和軍情傳遞,同時承擔部分物資的運輸工作。
沒想到古代的快遞小哥屬于公職人員,還是有編制的那種。
當時對快遞從業人員的職責要求是“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意思是雖然道路艱難險阻,但不論花多少時間,你都必須送達。
這應該就是最早“快遞”的雛形,但是快還算不上。
▼
春秋時期,“馬傳”正式出現。古代快遞小哥的裝備升級了,再也用不到11路了。
在近距離傳遞書信時,往往使用“單騎通信”,而長距離傳遞消息則可使用“接力傳遞”。這一時期快遞也有了較明确的分類,運送方式包括“輕車快傳”、“邊境傳書”和“急行步傳”等。
秦統一後,公文的傳遞又根據其緊急程度分為“急字文書”和“普通文書”,類似于現代快遞與平郵。
Tips:一旦标注了“馬上飛遞”的公文則往往每天行程須達150千米以上。
從西漢開始,所有的快遞都必須由快遞人員騎馬遞送。至此,馬術成為快遞員的“必修課”,可以說是學不會騎馬,就别想送快遞。
隋唐時緊急公文要求快遞員每日策馬250千米。
宋朝時又出現了更快的快遞方式——急腳遞。據《随園筆記》中記載,最快的急腳遞可以“日行六百裡”。
不過這個時候的快遞員都是為了朝廷服務,普通百姓還是享受不到。
▼
快遞小哥開發新業務“海外購”
古代物流雖然遠不如今天這樣便捷,但在對外交流相對開放的時代也會輸送不少國外的商品,那時的“快遞”輸送着最早的“海外購”。
西漢時,張骞鑿空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隋唐時期,除傳統陸路以外,海路逐漸發展起來,東及日本,西至波斯灣。
到了宋代,海運和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設置了五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事務。彼時海外的商品多達數百種,常見的如香料、寶物、皮貨、食品等。
明代的海外貿易雖然時開時禁,但仍不失新特點。得益于新航路開辟,南瓜、番薯、玉米、番茄、煙草等作物源源不斷從海外引進。
當時的民衆通過這一“新業務”也是将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不少嗷!
▼
為老百姓服務的“民間快遞”
以上說的那些大多都是官辦的,主要是為皇家和達官貴族服務的,隻發送朝廷的物品,很少對民間開放,那麼老百姓想要寄快遞怎麼辦?
有需求就有市場。既然官方不管,那麼私人的快遞公司就出現了——镖局。這就是古代民間的快遞公司,相當于現在的順豐、圓通、韻達之類的快遞公司。
镖局的叫法,來源于明末清初,“镖”字一邊是“金”,一邊是“票”,不難看出,送的都是貴重物品。
所以能開得了镖局,能當得上镖頭,必須得有兩把刷子,首先得會武功,碰到打劫的賊,不能害怕,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幹倒一片。
然後還得腦子好使、嘴巴會說吧,跟官府中人鬥智鬥勇,也不落下風。
由此看來,要當镖局的“快遞小哥”,對綜合素質的要求高。
現在反過來想一想,千百年前的古人們也會像我們一樣每天都盼着镖局過來送快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雖然時間已過千年,但人們同樣熱愛生活的心情卻不會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