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待一段感情老是會說“隻羨鴛鴦不羨仙”,意思即是羨慕能像鴛鴦相同攜手同老,相伴終身,隻要能這麼,就算是能做天上的神仙也不要。鴛鴦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多為愛情含義的标志,所以大家都把恩愛夫妻喻為鴛鴦。其實在中國古代,鴛鴦最早是被人比作朋友的。這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
蘇子卿詩四首》的第一首,有“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的詩句,而從詩中“骨血緣枝葉”、“況我連枝樹”等句看,這顯然是一首兄弟間的贈别詩。晉人鄭豐有《答陸士龍詩》四首,第一首《鴛鴦》的序文說:“鴛鴦,美賢也,有賢者二人,雙飛東嶽。”這兒的鴛鴦是比如陸機、陸遠兄弟的。三國時魏人嵇康的《贈兄秀才入軍》詩中,也是用鴛鴦來比如兄弟友善和睦的。再上溯到《詩經·小雅》,其間“鴛鴦于飛”的句子,也不是比如愛人的。
以鴛鴦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詩中有“願作鴛鴦不羨仙”一句,贊美了美好的愛情,使人感到新鮮,今後一些文人競相仿效,所以鴛鴦就成了美滿夫妻的代名詞了。
也有人認為“鴛鴦”二字實為“陰陽”二字諧音轉化而來,取此鳥“止則相偶,飛則相雙”的習性。自古以來,在“鴛侶”、“鴛鴦枕”、“鴛鴦劍”等詞語中,都富含男女情愛的意思,“鴛鴦戲水”更是我國民間多見的年畫體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