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美學的多種表達方式

美學的多種表達方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6 09:16:52

美學的多種表達方式?作者:黃發玉古人常以“俯仰”二字對舉,以形容人生,所謂“俯仰一世”;或者表示短暫的瞬間,所謂“俯仰之間”其實無論是漫長的人生,還是短暫的瞬間,“俯仰”實際上都是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人生态度、一種空間意識,蘊含着中國人特有的人生美學和藝術美學意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美學的多種表達方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美學的多種表達方式(俯仰之間的美學意蘊)1

美學的多種表達方式

作者:黃發玉

古人常以“俯仰”二字對舉,以形容人生,所謂“俯仰一世”;或者表示短暫的瞬間,所謂“俯仰之間”。其實無論是漫長的人生,還是短暫的瞬間,“俯仰”實際上都是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人生态度、一種空間意識,蘊含着中國人特有的人生美學和藝術美學意味。

《周易》曰:“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孟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這裡的“俯仰”,既指人生,也可以指當下。魏晉時期的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目送着南歸的鴻雁,信手彈奏着五弦琴,心靈馳騁于廣袤的宇宙,悠然自得,其人生何等的逍遙自在。東漢科學家張衡的“仰飛纖繳,俯釣長流”,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俯視喬木杪,仰聆大壑淙”,山水畫家宗炳的“仰升數百仞,俯覽眇千裡”等詩句,都給我們呈現出一種上下四方的空間圖景。而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裡的“仰觀”和“俯察”,既是當下觀察事物的不同角度,也可以表明一種人生态度,但無論是當下還是整個人生,“所以遊目馳懷”,就是抱有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态。

所謂“俯仰”,并不局限于“俯”和“仰”,其本質是指一種變動地、徘徊地透視事物、觀察自然、體驗人生、感悟宇宙的行為,絕不局限于一點,絕不偏執于一端。這種宇宙空間意識,被謝靈運和宗炳引入山水詩和山水畫,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山水詩、畫審美理念。中國山水詩經常以遠、近,高、下等方位對舉代替“俯仰”來描寫對象,而李白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王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都是一遠一近的景象,也就是俯仰遊目的視線。中國山水畫講究以大觀小,居高見低,所謂“咫尺之内,而瞻萬裡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中國文論強調“精鹜八極,心遊萬仞”“以少總多,情貎無遺”“籠天地于形内,挫萬物于筆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這就是中國人看山水、看世界、看人生的視角與态度,或居高臨下,鱗次栉比;或極目遠眺,蒼茫悠遠;上仰下俯,左顧右盼,周而複始,流連忘返。

中國人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個流動的、整體的的世界,而西方人特别注重事物的局部。西方的風景畫,隻是對象的一個局部,仿佛像照相機一樣,是從一個固定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是所謂焦點透視。從實證的角度、“科學”的角度說,他們認為這種藝術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世界。而中國的山水詩、山水畫,是用流動的視線,或者說散點透視,表現了對象的整體,從藝術的、哲學的角度說,中國的山水詩、畫,反映了“真實”的世界,在中國人的心目當中,整個世界渾然一體,中國的山水詩、畫所形成的關于對象的圖景,才是真正的宇宙圖景。就連中國古時成篇的文字,也是不帶任何标點符号,具有統攝性和綜合性。這些與西方人的透視法所形成的焦點空間、重注局部的空間意識和審美理念大異其趣。

正因為如此,中國山水畫多有以宏大空間命名者,如《千裡江山圖》《長江萬裡圖》《江山如此多嬌》等等,這是中國藝術試圖以有限表達無限的集中體現。而西方的風景畫則與此截然相反,多有标明時間、地點,甚至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畫于某地。而中國詩文中也常常呈現出一種向上和超越的意向,如“登蒙山而小齊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仰觀絕頂上,猶有白雲還”。因此,中國山水詩、畫、文中所呈現的空間,是一種帶有音樂韻律的遞次推出的宇宙空間,在美學家宗白華看來,這“正是宗炳所說的‘目所綢缪,身所盤桓’的境界。”

中國人的這種美學觀,當然來自于中國的哲學。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事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無限性。莊子有所謂“至大無外,至小無内”,強調宇宙萬物的無限與無涯;而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陸九淵提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主張心靈對于萬物的統攝,雖然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卻具有濃郁的美學意味。(作者系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