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性脾大
1.病毒感染:
①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出現輕度脾大,HIV感染不同程度脾大,相應實驗室病原學檢查有助于明确診斷;
②EB病毒感染所緻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可有輕度脾大,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咽痛、皮疹、淋巴結腫大。全身淺表淋巴結均可累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多數出現咽痛,扁桃體腫大,陷窩可見白色滲出,偶可形成假膜;白細胞總數可升高也可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增多,異常淋巴細胞>10%。血清抗體嗜異性凝集試驗在起病4~5天至兩周内可陽性,EB病毒抗體VCA IgM陽性。
2.細菌感染:
①敗血症,脾大一般為輕度腫大,質地柔軟,血培養獲得陽性結果為确定診斷的依據;
②傷寒,脾大多為輕度,質軟、可有輕度壓痛,常有發熱,中毒症狀較嚴重,相對緩脈,有顯著神經系統症狀,表情淡漠、嗜睡甚至谵妄、昏迷,腹脹、輕度腹痛;
③亞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有輕度脾大、質軟有輕壓痛,伴脾梗死者左上腹有劇痛。先天性或風濕性瓣膜性心髒病史,發熱、乏力、肌肉關節疼痛,超聲心動圖檢查可發現瓣膜贅生物、反複血培養陽性結果可明确診斷。
3.立克次體感染:
①流行性斑疹傷寒,可有輕度脾大,臨床特點為持續高熱、頭痛、瘀點樣皮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自然病程2~3周,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典型臨床表現、外斐試驗的滴定效價較高和(或)有動态改變即可确診;
②地方性斑疹傷寒,其臨床特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病程較短,病情較輕,半數病例有輕度脾大,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外斐試驗可以診斷;
③恙蟲病,可引起局限性(焦痂附近)或全身性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皆有自發痛與壓痛,常伴發熱、頭痛、疲倦、食欲缺乏、咳嗽等表現,肝大,輕度脾大、肺部少量濕性啰音、肝功能異常較為常見,焦痂為本病的特征性體征,有極其重要的診斷意義;疫區野外活動史,外斐試驗陽性,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或固相放射免疫試驗可協助确診;巢式聚合酶鍊反應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
④貓抓病,病程呈自限性,但臨床表現多變,以局部皮損及引流區域淋巴結腫大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輕度脾大。
4.寄生蟲感染:
①急性瘧疾,脾呈輕至中度腫大,曾在流行季節居住或去過流行地區,表現為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和間歇期症狀消失,血塗片查到瘧原蟲是診斷最可靠的依據;
②急性血吸蟲病,約半數患者輕度脾大,急性期有發熱、肝大與壓痛、腹痛、腹瀉、便血等,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肝脾大或慢性腹瀉,根據疫水接觸史、典型臨床表現、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病原學診斷及免疫學檢查可以明确診斷;
③黑熱病,早期脾輕度大,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主要表現為長期不規則發熱、消瘦、進行性肝脾大和全血細胞減少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