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湖南衛視《變形計》裡面,講述了王境澤初到農村家庭時的故事。節目中,主人公王境澤嫌棄農村條件不好,想要回城市,農村家庭的爺爺就一直勸他,生氣的王境澤随即說道“我王境澤就是餓死,死外邊,從這裡跳下去,也不會吃你們一點東西”。
然而幾小時後,餓了的王境澤隻能在農村家庭吃飯,邊吃還邊說了句“真香”。配合前面他自己說的狠話,喜感度頓時爆棚,成為2018年最代表性的網絡事件。
如今“真香”也成了打臉的代名詞。網友們制作了各種類型的表情包,并配上了文字,讓這個表情包的用處更加廣泛,而後網絡上開始出現了很多網友們制作的相關搞笑表情包,被大家統稱為“沙雕圖”,使得“真香”的梗就此爆紅網絡。
甚至還有人把王境澤的這番言論,命名為“真香定律”,俨然成了心理現象的一個專業術語。
其實,關于“真香定律”在生活裡比比皆是。
比如有的人讨厭開車,說開車不好,車子很危險,一點也不好用,還不如騎自行車方便安全。而當他考了駕照,坐在車子裡面駕着車載着家人到處兜風時,心裡的自豪感和虛榮心得到滿足,此時再也想不起讨厭開車的那些瞬間了。
還有的人是不喜歡吃某樣東西,原來一直很拒絕,看到朋友們都在吃,忍不住心動嘗了一口,結果發現并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吃,後來也開始沉迷于吃這種食物。
這些都是真香定律在現實裡的運用,幾乎每個人不可避免地都要遭受這樣的情形。
要說真香和打臉為什麼在人們面前頻繁存在,主要原因是在于變化性,人的心理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原來想的跟未來所想的并不會一樣,受限于環境、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因素,認知方面有所局限。随着閱曆和經驗的提升,看問題的角度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真香定律某些部分體現了認知失調的表現。
02我們大多數人都普遍相信,自己的認知是理性的、有道德的和聰明的,當我們獲得一些信息,這些信息暗示着我們的行為可能是非理性的,我們就會感覺十分不适。這種與我們通常的自我概念相違背的行為所導緻的不适感被稱為cognitive dissonance,也就是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的理論研究者,來自于費斯廷格,他也是第一個對這種現象展開精确研究的人,并将其研究結果納入到社會心理學中的理論上來。
現實中,我們談“認知失調”,這個詞挂在嘴邊很多,真正去做分析和研究的很少。最初,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認知失調是由任意兩種相互沖突的認知(想法、觀點)引起的。
之後的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的認知不一緻同等程度地令人不快,而是隻有當人們所表現的行為威脅到他們自尊時,這種失調才是最強大、最讓人感到不快的,這種不快正是因為它追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和我們實際表現出來的自己之間的分歧。
舉個例子,抽煙。
數百萬人每天都會抽煙,如果你是一個吸煙者,你很有可能經曆這樣的認知失調:抽煙是有害的,抽煙會導緻肺癌等疾病的危險,很痛苦,但是我仍然還是要抽,這麼一來會感覺很痛苦,吸煙吧,身體有害,不吸吧,煙瘾上來了忍不了。那麼此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改變你的行為,戒煙。
這樣你的行為就與你關于抽煙會導緻癌症的認知相一緻了。盡管很多人成功地戒了煙,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嘗試戒煙失敗。
心理學家們曾經研究過一群重度吸煙者的态度和行為,這群人參加了一個特别的戒煙門診,成功戒了一段時間後,有些人再次會大量吸煙,研究者們發現了什麼呢?發現了這些複吸的人成功降低了他們對吸煙危害的認識,他們覺得吸煙并不會讓自己盡快死亡,大家都在吸,為什麼我不去吸?吸的話就不用接受認知失調帶來的痛苦了。
吸煙者總是會想出很多巧妙的辦法來合理化他們抽煙的行為,有的就如我剛才所說,吸煙并不會馬上死,我為什麼不能吸?還有些人會這麼去想:我的爺爺87歲了,他從12歲開始就一直吸煙,都活到現在,這說明吸煙對我來說并不一定有害嘛!
現在看來,這些合理化在那些不吸煙的人看來似乎十分奇葩,而這正是我們想表達的觀點,正如吸煙的種種理由所展示,經曆認知失調的人們總是通過否認或歪曲事實來減輕這些失調。
那些減肥失敗的人,闖紅燈拒絕安全性行為的人,都存在着這樣的觀念。
03回到真香定律上面,一開始人在認知上也存在着部分失調,就拿王境澤來講,他來到農村,感覺不适,由于跟城市相差巨大,他們他在感受和認知上受到的打擊就特别巨大,他會覺得“農村的條件就是這麼糟糕,不可能有什麼太好的東西存在,讓自己感到舒服”。本來平時就嬌生慣養的,在城市并沒有過上這種日子,自然心裡面就覺得很難受。
因此,情緒和行為也會伴随着認知而受到影響。
後面吃了飯,發現味道還不錯,加上自己本身也餓了,各方面因素之下,竟然會覺得這東西還可以,頓時發出“真香”結論,原來在農村,并沒有我想象得那麼糟糕,還能有口飯吃,而且味道還不錯。
人的心理會存在這樣的合理化行為,很多人受限于環境、教育條件等各方面條件影響,不能總以客觀無偏見的方式來加工自己的認知信息,相反,我們總是會以某種方式歪曲現實以迎合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某些政治和宗教問題上,那麼與我們觀點分歧很大的人們幾乎不能以合理的方式來看待事物。
所以,一個人的表現,跟認知、情緒以及行為是分不開的,當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覺器官的時候,人們總要認識它,在認識它的同時,人們又會産生對它的态度,引起人們的情緒,激發人們的行為。
這都是人的認識、情緒和行為方面的活動,這三類稱之為“心理過程”。因為他們都要以過程的形式存在的,經曆發生、發展和結束的不同階段,隻有這三者都能平衡時,人們的心理方面才會變得健康完整,脫離某個部分都會造成心理方面出現困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