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裡的日常生活配套設施,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便民設施,比如晾衣架、書報欄、信箱等;一類是環境衛生設施,比如垃圾箱、公廁等。這些設施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由于建設年代久遠,有些設施已經老化破損,使用不方便,或是跟不上現在的生活需求,來看看社區微更新案例中都有哪些解決方案。
01 FACILITIES FOR CONVENIENCE
01 便民設施
■存在問題:
○原有設施老舊,形式和功能無法滿足當下居民生活的需求;
○新增設施,如自助式智能快遞箱、自動售貨機、共享讀書亭等在小區内“見縫插針”,布局缺乏整體考慮,使用流線不順、環境景觀雜亂;
○設施設計水平不高,尺寸、材質、功能未能充分考慮使用的便利性、耐久性、景觀的協調性。
小區中随處可見造型、材質、色彩各異的宣傳欄
破損的信箱,過高的晾衣架
■解決途徑:
○重視整體布局。将小區的主要出入口空間、戶外公共空間、居民樓出入口等整體考慮,處理好“相對集中與有序分散”的關系。居民使用頻率高的設施與居民出行交通流線相結合設置,使用頻率一般的設施可與主要的戶外活動空間結合設置,同一空間的多種設施盡量集中布局。預留一定的空間,應對今後新增的設施。
○提升設計品質。各類便民設施均應考慮風格與環境協調、材質耐久、工藝安全、無障礙設計,兼顧夜間照明、遮風避雨等多場景使用需求。在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适當進行藝術美化,提升小區的環境面貌。
--晾曬設施:數量上,應評估現有設施的使用情況,根據實際需求合理設置。布局上,在滿足日照等條件下,結合小區景觀綜合設置。空間上,可挖掘剩餘空間設置集中晾曬區。設施提升方面,可設置公共洗衣房(配設烘幹機)等。設計方面,晾曬架高度需符合晾曬衣物的需要,方便老年人使用。
--宣傳設施:是便民信息發布的主要平台,精神文明宣傳的窗口,形式多樣,如張貼式、電子屏式以及特制設施如廣播喇叭、讀書亭等。布局上,宜分區域、适當集中設置,如小區主要出入口附近,居委會、物業入口處,小區活動中心、中心花園出入口處等。形式上,應考慮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如結合建築外立面、圍牆等綜合設計。
--信箱:設施更新應重點關注材質耐久、工藝安全、照明設計,可與雨棚、大門、門廳等一體化設計,融入環境。
--自助式智能快遞箱、共享讀書亭、自動售貨機等新興設施:一般需要一定的設施占地和前區空間。在布局上,宜設置于小區主要出入口、居民主要活動區域等位置。在設計上,可與門衛崗亭等工作區域結合設計。
案例之一
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愛民弄
設計團隊:日清設計
位于甯波路587弄的愛民弄,是20世紀初猶太裔房地産大亨哈同建造的石庫門裡弄住宅。随着時間推移,各類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
設計方案根據交通量和風貌完整性要求,将弄巷空間進行動靜劃分、設施調整,梳理出12個重要節點。在保持曆史風貌,展現格調的原則下,對節點進行“細胞療法”設計,修複或替換老舊破損的設施,以點帶面地改善裡弄環境,實現更便利的使用。
愛民弄入口改造前後對比
入口空間集合設置有門房間、宣傳欄、照明設施
改造前,弄巷裡私拉線晾衣服,與電線混搭,雜亂無章。改造後,整理線槽将電線梳理幹淨,統一在弄巷日照最充足的四個交叉口設置有LED燈帶的公共晾衣架。
改造前,一層居民自建的水鬥,形式各樣,破損嚴重,衛生情況不佳。改造後,統一采用不鏽鋼、倒錐形水鬥,堅固耐久,縮小使用者占道空間。水鬥上側設置蓋闆,既可翻開充當擴充台面,也可蓋上避免雜物掉入。
案例之二
長甯區華陽街道大西别墅
設計團隊:格吾景觀
百年曆史的大西别墅擁有茂密的水杉樹,使得分布在每條道路邊的晾曬設施沒有充足的日照。設施高度過高,高層的晾曬架無法使用。
設計方案根據日照分析,選取日照充足二處進行集中設置晾曬區。将原有的晾曬設施進行改造,降低高度,更換顔色,組合成“向陽花”的形式。不僅大大提高了使用便利性,更成為了小區的藝術景觀。
晾衣架改造前後對比
多個晾衣架組合,集中設置。降低高度便于老人晾曬。每兩組晾衣架之間拉設尼龍繩,增加晾曬空間。
案例之三
靜安區靜安寺街道四明體育弄
設計團隊:普方研究室
位于愚園路的花園裡弄四明體育弄,面臨最大的問題,弄堂經常被晾曬的衣物占據,無法為居民提供活動空間。
設計團隊在小區内發掘了多處尺度不同的“畸零空間”,經與居民協商後,選定弄堂内一處廢置不用的健身苑點進行改造。設計方案将場地打造為可開閉的戶外裝置,提供晾衣、照明、避雨、遮陽、收集雨水再利用等多種功能,并重新規劃布置了原有閑置的健身器材,滿足了居民對晾衣和休閑健身的複合需求。
居民在弄堂裡私搭的晾曬設施
改造前堆滿衣物的健身點
單一公共空間的功能疊加實驗
晾衣設施可打開扇形的雨棚,遮陽避雨。
全金屬鑄造的開閉工具,可迅速打開雨棚。
雨棚下方還提供了木質長椅和易養護的綠植,方便居民閑時乘涼聊天,促進鄰裡間的交流。
雨棚設計了雨水收集儲存箱,可供澆灌綠植和居民自由取用。
案例之四
長甯區仙霞街道虹旭小區
設計團隊:道辰設計、上大美院陳志剛老師團隊
虹旭小區在經過2015年小區綜合整治工作之後,持續開展微更新工作,不斷探索小區内的開放空間、便民服務設施改造提升方式。每輪更新設計都廣泛征詢和收納居民意見,進行合理化調整。
通過微更新,對整個小區的宣傳陣地進行了梳理,對應于各類信息的功能和宣傳對象,分級分類設置宣傳設施。如需小區居民周知的信息集中設置于出入口,文化宣傳類信息結合休閑廣場綜合設置,樓棟居民的個性化信息設置于樓棟入口。
小區主入口宣傳欄改造前
小區主入口改造閑置空間為“虹旭微園”,擴大宣傳界面,也為園藝愛好者提供了種植交流的場地。
改造後擴大的宣傳界面為各類宣傳預留空間。設計形式采納了居民意見,以青磚材料體現江南風格。
小區戶外廣場的休閑廊成為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
居民樓入口空間集合設置有信報箱、廢紙箱、管理信息公告欄等設施,便于居民了解。
案例之五
楊浦區大橋街道中王小區
設計團隊:同濟大學陳泳教授團隊
中王小區是原國營三十一棉紡織廠的職工住房,僅有4幢5層住宅樓,空間局促,環境老舊,綠化缺失,進出小區隻有一條長約80米、寬約5米的公共消防通道,經常被外來車輛停放占領。
設計方案在北側開辟門禁式車行出入口,原來南側入口改為人行,使通道真正成為小區的公共生活空間。新的設計将原封閉實體圍牆改成透綠鐵格栅圍牆,并與垂直綠化、宣傳欄、信報箱、休憩、遮陰等設施一體化設計,成為多功能的透景圍牆。
中王小區公共通道改造前
公共通道和圍牆設計方案
改造後,信箱、宣傳欄、休憩設施、遮蔽設施與圍牆一體化設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