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冰箱空調,如何度過炎夏酷暑?
枯木
進入三伏,大多地區都進入高溫黃色預警模式,大家都喊熱,朋友圈的主題就是“熱熱熱”,昨天有一則關于非洲遊客在天安門熱暈的圖片也在熱傳,大家調侃,在非洲都沒中暑,沒想到到北京避暑卻“中标”了。
更有好事者寫了一首詞:
《沁園春.熱》
全國上下,千裡清蒸,萬裡紅燒。
望城裡城外,熱浪濤濤;
各個街道,基本烤焦;
屋内桑拿,汗水洗澡,躺下更是鐵闆燒。
現在科技進步,熱了可以開空調,可以喝冷飲,可以飛到南半球去避暑。可是古代人遇上這天氣怎麼辦?古人沒有冰箱沒有空調,遇上三伏天怎麼辦?筆者查找了不少資料,發現就一個字,那就是“躲”字。
首先是避暑,就是躲到陰涼處。皇家一般都建設行宮作為避暑勝地。比如漢朝漢武帝建甘泉宮,唐《括地志》描述甘泉宮道:“宮周十九裡,宮殿樓觀略與建章相比,百宮皆有邸舍。”甘泉宮為漢武帝的避暑勝地,許多重大政治活動都安排在這裡進行。唐玄宗在骊山華清宮避暑,據陳鴻《長恨歌傳》記載:“昔天寶十載,侍辇避暑于骊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時夜殆半…..”,《唐書·玄宗紀》載:先天二年(713),玄宗始幸新豐之溫湯(即華清宮)。從此直到他在肅宗元年(762)崩駕前,幾乎每年皆臨幸華清(溫泉)宮,曆時四十餘年。
宋代帝王則建設亮點涼殿,《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禦複古,選德勤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萦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明朝皇帝則在北京南海建立宮殿納涼。清朝的承德避暑山莊更是聞名海内外。
作為皇家,自然有人理财力可以營造避暑行宮,可是一般權貴和老百姓呢?隻能選擇納涼。要麼是到附近山裡乘涼,因為山裡一般海拔高,氣溫相對較低;要麼是到有水的地方避暑;要麼搭建涼棚乘涼。《唐語林》卷五記載禦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宋《東京夢華錄》卷八載:“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别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爾笙歌,通夕而罷。”。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時臨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邊集體納涼的風俗:“是日湖中畫舫,俱舣堤邊,納涼避暑。”。《四時幽賞錄》記載東晉煉丹家葛洪:“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最底層的百姓隻能選擇陰涼地方,比如山林陰涼處,比如村中大樹下,俗話“大樹底下好乘涼”就是這樣來的。還好,古代環境保護比較好,各地一般都是樹木參天,森林茂密,氣溫相對現代不是那麼熱。再加上古代房屋一般是土木結構,牆體比較厚,筆者家曾有清朝所建舊房,牆壁竟然厚度竟然超過50公分,再加上房屋高大,因此冬暖夏涼,夏天晚上并不怎麼感到煩熱。
過去一到三伏天,百姓休農,大家都“潛伏”起來避開酷暑。白天各自想法降溫去暑,或戲水,或躲窖,或看書,或靜坐,傍晚則一起納涼聊天,一直到夜晚氣溫降低才回家休息。
還有一個古人避暑方法,那就是冬冰夏用。古人雖然沒有冰箱,但是懂得“鑿井藏冰”,夏天天氣炎熱,就把冰塊拿出來做成冷飲食用,此習俗淵源久遠,《詩經》中即有記載,《詩·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毛傳:“淩陰,冰室也。”。西周時已經設立專門掌管藏冰之事的官員,為“淩人”。
《春秋左傳》:“日在北陸而藏冰”。《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為淩室,故号冰井。《北魏郦道元地的《水經注·河水五》:“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都說明了古人的智慧非凡,懂得冬藏夏用。
具體如何操作?其實這個藏冰傳統幾千來都沒有大的改觀,一直到上世紀中期還一直在用,流程依然如古。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禦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淨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内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
藏冰也屬于奢侈品,至于皇宮才能耗費得起,一般權貴很難辦到,因此獲得皇帝“頒冰”那就是莫大的榮幸。《周禮·天官·淩人》:“夏,頒冰,掌事。”,《大戴禮記·夏小正》:“頒冰。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當時頒冰還有獻牲(羊羔)祭祀的儀俗。明清以來,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為盛行。明清頒冰在立夏暑伏時節,清代是按官階發給冰票,憑票領取。《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唐代人們還發現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裡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你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面對炎夏酷暑,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還有的講究心學,那就是心靜自然涼,從精神上調整心态,驅除煩躁情緒,達到一種超然境界。元代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稱,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從上可以看出,古人雖然沒有冰箱空調,可是運用智慧,無處不消涼。有權勢的可以建造大環境來改善調節氣溫,無權勢的要麼出去找陰涼地方納涼,要麼靜坐家中用意志來抗衡高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現代人由于科技進步,随時都可以改變溫度來服務自己,這樣看來,還是比古人幸福多了。
2017.7.14榆木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