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衛靈公為人處世的原則

論語衛靈公為人處世的原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18:39:26

論語衛靈公為人處世的原則(論語筆記衛靈公十五)1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釋】知:智

【譯文】孔子說:“能夠和他直言卻不直言,這就失去了朋友之誼;不能夠和他交流的卻偏要交流,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義。有智慧的人既不會丢掉朋友之誼,也不會閉着眼睛瞎說一氣。”

【簡評】這段語錄講的是一個人說話必須小心謹慎。至于怎麼說話,得看具體的受話對象。也就是說,和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說與不說,都得“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絕對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胡說一通。在孔子看來,這就是做人的智慧之一。

與朋友說話,如果對方的确能夠稱得上是自己的朋友,屬于與自己志同道合的脾氣相投的人,說話就應該直率,不必拐彎抹角,顧之左右而言它。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錯誤的就是錯誤的,一針見血,毫不隐飾,也不必矯揉造作,惺惺作态。就算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朋友對自己的話有些誤解,甚至和自己嘔氣,但最終朋友是會理解自己,重歸于好的,這就是孔子提倡的“直友有三,曰:‘友直,友諒,友多聞’”中的“友直”。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好朋友有三條,第一是耿直中正,第二是誠實可靠,第三是博學多聞。那種矯揉造作、曲意逢迎、毫無誠信的人,孔子将他稱之為“使人受損的朋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但大千世界,衆生芸芸,真正能夠稱得上是朋友的人,恐怕不是太多太多。尤其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交流接觸的緊密程度大大降低,而交流的人數卻大大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顯得松散寬泛。雖然這拓寬了做為個體的人的眼界視野,也給了做為個體的人更多的了解世界的機會,但個體的人對個體的人的認識,往往就流于表象層次,印象層次,深入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大為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和别人交流說話,就得更加小心謹慎。進門看臉色,出門觀天色。由着自己的性子亂說,很容易招緻别人的反感,從而被拒絕在社交圈子之外。而一次次的被人拒絕加起來,就等于做人的失敗,絕不可能會是什麼成功人士。

哪些人适合做自己的朋友呢?這個問題孔子其實沒完全回答出來。他說的“友直、友諒、友多聞”,隻是選擇朋友的重要标準之一,并不是全部标準。有人認為交朋友的層次是多方面的:經濟支持,仗義疏财的朋友;情感安慰,個性互補的密友等等,也許這也算得上是朋友,但确切地說,這可能就是一種夥伴關系,相互利用的關系。真正的朋友關系,我以為是坦誠平等的沒有利害關系的關系,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平等”。這裡的“平等”,包括人格上的平等、地位上的平等、經濟上的平等等等。《劉向·說苑·卷十六·談叢》說的那種“一貧一富,乃知交态;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浮一沒,交情乃 出”情形,雖然有不少人有運氣遇到,但我敢肯定,多數人是沒這樣的機會的。于一般人而言,别去奢望你的上級是你的朋友,也别去奢望你的下鄉是你的朋友,當然,當你窮得滿臉菜色的時候,也别去盼着突然來一個富翁做你的朋友。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王八,話是粗了點,可卻差不多是真理,這怕也是人生的智慧之一了吧?

儒家講究積極入世,幹預生活,但卻不會不講策略,冒然行事。除了講究說話謹慎之外,更講究行動的謹慎,如季文子的三思而後行;做事情之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态度;尤其是重大的事件,更要考慮周全,百倍謹慎,如“齊(齋戒),戰(戰争),疾(疾病)”,更是孔子一生所小心謹慎的對象。


注1:本文作者,張永強,退休教師。曾任職于綿陽師範學院文史學院。本文在此發布,已獲原作者授權。

注2:原作者撰寫本文,旨在讓從來都沒有讀過《論語》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點個關注可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