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學習】臨江仙:唐教坊曲,雙調小令,用作詞調。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敦煌曲兩首,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臨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作《臨江仙》。此詞共六十字。至今影響最大的《臨江仙》,是明代才子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的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被放在卷首,後被用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歌詞。
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金】元好問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
人生長恨水長東。
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将底用,從前錯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鐘。
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注 釋】
①北邙山:在河南洛陽縣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
②幽懷: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③歸鴻:歸雁。
④浩歌:漢語詞語,指放聲高歌,大聲歌唱。
【譯 文】
古往今來,北邙山上埋葬了多少英雄好漢。人生常有遺憾,猶如水向東流,都是自然之理,不可避免。心中的幽怨能與誰訴說,隻能目送遠去的鴻雁。
生逢亂世,即使是功名蓋世也沒有用,那又何必錯怨天公吝啬,不賜予自己功名呢?高歌一曲,氣概萬千;千杯下肚,豪情萬丈,男兒立身行事,隻求一個“是”字,不必計較一生遭遇的窮困或通達。
【賞 析】
由詞題可知,此詞作于作者由洛陽赴孟津的途中。北邙山,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這裡的“老盡”蘊含着作者對英雄不遇,空老京華的無限感傷。“人生長恨水長東”,化用李煜詩句,以東逝的江水無休無止永無盡頭,比喻人生憾事之多,無法避免。“幽懷誰共語”作者的一腔幽怨無人共語,有英雄獨立的悲涼,“遠目送歸鴻”源自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贈秀才入軍》,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上片言情,下片說理,英雄無奈,隻好作自我寬慰,功名也隻不過是過眼煙雲,唯有洗歌美酒,天倫至愛,才是人間樂事呀。所以詞最後,作者發出:“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的感慨。
【作 者】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号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曆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
【學寫詩詞】
《臨江仙•共克時艱》/庚子年正月廿五
昨夜雷轟光影射,今晨雪舞江城。
風寒裹羽白茫生。
楚天沖濁氣,洗淨疫災情。
醫護奮争勤職守,技能專業殚精。
共謀良策戰春赢。
天公神力助,黃鶴照澄明。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