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綿延千年的古老文字,今天“蔡講成語”繼續解字專欄,講解漢字背後的故事。
有人講,“牛”“魚”二字寫反了。牛有四條腿,但“牛”字卻隻有一條尾巴;魚沒有腿,“魚”字(繁體魚字)卻分明畫出了四條腿。“牛”讀“魚”,“魚”讀“牛”就對了。
◆ ◆
【講解】
“牛”的篆體字
“魚”的篆體字
◆ ◆ ◆
【探源】
◆ ◆ ◆
早期甲骨文上半部像動物頭部的線描,下半部突出了兩個開闊的大鼻孔。後來淡化了鼻孔的形象,篆文加強了中間的一橫,隸書将一對尖角寫成一撇一橫,成了今天“牛”。《說文》:“牛,大牲也。”因牛體龐力大,助益農耕,且天性仁慈,古人對牛特别厚愛。公牛為“牡”;母牛為“牝”;專門用于祭祀犧牲的小公牛為“特”。總之,以“牜”做偏旁的字大都與牛有關。
《說文》:“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凡魚之屬皆從魚。”魚字後來逐漸演變得不那麼象形了,而且魚的尾部竟與“灬”(火)混同起來。
「蔡說」
對照一下甲骨文、篆文、隸書的演變,可以發現這兩個字并沒有弄反,隻是演變的過程中有簡化或者偏差而已。
漢字有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今天這兩個字其實都是象形字。“牛”是用牛頭的樣子指代牛,“魚”則畫出魚的樣子。但是經過千年的演變,後人不探究具體源流,卻妄加猜測。真是辜負了倉颉造字的一番心意。
◆ ◆ ◆
【回・見】一段典故背後有一段故事,中華文化博大而精深,下期再見!
◆ ◆ ◆
【留言・互動】
下節預告:矮與射
下期同一時間,我們不見不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